雲貴總督對昆明大觀樓長聯進行修改,卻淪為一個笑柄

2021-05-05   勇哥讀史

原標題:雲貴總督對昆明大觀樓長聯進行修改,卻淪為一個笑柄

走進位於雲南昆明滇池的大觀樓,一幅被譽為「古今天下第一聯」的長聯迎面而來,吸引了眾多遊客的目光。

大觀樓修建於1690年,是當時的雲南巡撫王繼文興建的。大觀樓建好後,成為遠近聞名的「打卡」勝地。官員富豪臨湖宴飲,文人騷客登樓歌賦,大家自得其樂。乾隆年間,一位名叫孫髯的文人來到大觀樓後,觸景生情,揮毫寫下一幅長聯: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州,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周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這幅長聯共有180字。上聯寫盡滇池及其周邊的自然風光,下聯追憶雲南的人文歷史,對仗工整,情景交融,意境深遠,被尊為「古今天下第一聯」。

大觀樓因為「古今天下第一聯」的存在,變得名揚海內。最初,大觀樓只是滇池附近的一個普通景點,後來逐漸成為與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齊名的「四大名樓」之一。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大觀樓長聯問世以來,受到無數遊客的喜愛,也面臨著不少文人的「質疑」,甚至還有人利用手裡的權力,試圖對它進行修改。

比如清朝晚期的雲貴總督阮元。

阮元,字伯元,號芸台,江蘇揚州府儀徵人,生於1764年。阮元出身一個書香家庭,父親阮承信是著名的古文大家,曾經參與修治《左氏春秋》;母親林氏祖父輩都是官員,從小就通曉詩書。阮元受父母的影響,從小發奮讀書,21歲考中秀才,22歲考中舉人,25歲考中進士。

阮元的仕途較為順利,35歲就當上了浙江巡撫。此後,阮元歷任的重要官職有漕運總督、河南巡撫、湖廣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協辦大學士、刑部尚書、兵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被尊為「三朝閣老、九省疆臣」。

難能可貴的是,阮元還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型官員。他是著名的文學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經史、數學、天算、輿地、編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著非常高的造詣,被尊為「一代文宗」。

1826年5月,阮元由兩廣總督任上,轉任雲貴總督。清朝有八大總督,兩廣地區經濟發達,兩廣總督被視為「肥缺」。雲貴地區經濟貧瘠,雲貴總督被視為「苦差」。阮元倒沒有這種想法,就任雲貴總督後勤於政事,整頓鹽政,只用了一年時間,雲南的鹽稅就扭虧為盈,能夠劃撥到邊防線上。

阮元作為雲貴總督,又是知名學者,自然要去大觀樓看看那幅著名的長聯。阮元在看了長聯後,認為長聯有「漢、唐、宋、元之豐業偉功,總歸一空」的意思,是在暗中諷刺清朝。同時,阮元覺得這幅長聯文采不夠好,需要改一改。經過一番深思熟慮,阮元決定親自動手,將大觀樓長聯修改如下: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憑欄向遠,喜茫茫波浪無邊!看東驤金馬,西翥碧雞,北倚盤龍,南馴寶象。高人韻士,惜拋流水光陰。趁蟹嶼螺州,襯將起蒼崖翠壁;更蘋天葦地,早收回薄霧殘霞。莫辜負四周香稻,萬頃鷗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爨長蒙酋,費盡移山氣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蘚碣苔碑,都付與荒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鴻雁,一片滄桑。」

上面加黑體字的,便是阮元修改的地方。

阮元將下聯的「偉烈豐功」刪掉,改為「爨長蒙酋」。「爨長蒙酋」指的誰呢?他就是曾經統治雲南的吳三桂。這樣一改,「豐業偉功,總歸一空」的便成了吳三桂,而不是漢、唐、宋、元等王朝,避免了諷刺的嫌疑。

阮元一番修改,可謂煞費苦心。可是,雲南人並不買帳,紛紛指責笑罵。《滇中瑣記》記載,當時有昆明文人寫了一首打油詩,對阮元進行諷刺:「軟煙袋不通,蘿蔔韭菜蔥。擅改古人對,笑煞孫髯翁。」阮元號芸台,人們給他取了一個外號叫「軟煙袋」。

1835年,阮元奉召回朝,離開雲南,回到京城當官。他前腳剛走,雲南人後腳就把他的長聯取下來扔掉,重新掛上孫髯的長聯。阮元等於是被扇了一記耳光。

阮元作為一名學者,備受好評,卻因為擔任雲貴總督時修改大觀樓長聯的行為,淪為一段笑柄,可嘆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