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女子皈依佛門的故事
在舍衛國東南方的汪洋大海之中,矗立著一座美麗的小島。它四面環海,與陸地遙遙相對,仿佛是一塊與世隔絕而又可望不可及的人間仙境。
這個小島地勢平坦,宛如突兀在海平面上的一座別致綺麗而神秘莫測的平台,況且島上還有一座真正的平台,香華台,它被那浩瀚無垠,深邃寬厚的藍色擁托著,更添幾分神靈妙趣。
島上樹木花草鬱鬱蔥蔥,枝繁葉茂,整個小島籠罩在一種清香淡雅,純凈光潔的氛圍中,給人沁人心脾的舒暢感受。
這寶島上的主人是五百名婆羅門女子,更是非同一般,個個才貌出眾、品行高尚。她們閒居僻靜之地,遠離紛雜的塵世。
五百女子都相信萬事萬物必定自然運轉的道理,而且都非常誠心禮敬天地。每天專心致力於學習,不斷地進取,從不懈怠偷懶。也正是因為她們離群索居,又獨自信仰、專修己道,所以對天下事不聞不問,消息閉塞,對佛教在世間的流傳和盛行就更是無從知曉,既然不知道,也就談不上什麼信奉尊崇了。
就這樣,她們在孤島上過著平靜孤寡的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過於平淡、毫無起伏的日子,難免有些女子會發些感慨:「我們生為女人身,從小到大,從大到老,生命短促,時光又過得那麼快,我們的肉體會一天天地衰弱、枯萎,直到死去。這個命運恐怕是誰也逃脫不了的。與其空耗時光,坐以待斃,不如趁早到香華台上許個願,說不定能改變一下我們的命運呢?」
五百個婆羅門女子相互簇擁著登上香華台。分頭去采香華,不一會兒,人手一枝,聚集到一起,一齊屈膝跪在台上,將香華捧在胸前,虔誠地低頭默念,然後向著天空,齊聲發願:
「願蒼天垂恩,讓我們這五百女子生在梵天之上,長生不死;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擺脫那引起無窮無盡的憂慮、煩惱和悲愁的俗界吧!」
這些女人還在香華台上設置供台,擺上供品,燃起香花。一連幾天,青煙香熏裊裊不絕;五百女子日以繼夜,長跪不起,祈禱梵天神明顯靈,滿足她們的願望和期求。
佛陀看見這五百女子心誠堅定,也是她們得渡的因緣成熟了。於是,世尊率領眾多聖弟子飛騰升空,向著孤島而來,降落在香華台上。
經過數日以來的焚香祈禱,五百女子此時已經疲累不堪,她們虛弱的身體搖搖欲墜,眼看就要支持不住了。就在恍惚迷惘的時候,心中猛然一亮,精神為之一振,個個大睜雙眼,因為眼前是從天而降的一位尊者,端坐樹下,平靜而慈祥地望著她們,他的身旁有五百個侍從簇擁著。
這些女子大喜過望,所有的疲憊、勞頓以及疼痛全到腦後,不約而同地驚呼道:
「是天神!是天神顯靈啦!他聽到我們的祈求,來解救我們啦!」她們激動得聲音在打顫發抖。五百個女子頓時歡喜雀躍、淚流滿面。興奮地相互拉扯、擁抱著,相互慶賀、告慰著。
正在這些婆羅門女子歡天喜地相互擁抱的時候,只見一位從天而降的天人高聲說道:「這不是天神,這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三界之中最高無上的至尊,名號為『佛』。佛的法力功德,不可思議,能幫助一切眾生脫離輪迴,免受三毒苦厄。」
五百個女子驚嘆不已,立即叩拜佛陀,傾訴她們的心事:「我們生在人世間,又是女子,難免會沾染到那些醜惡的氣息。因此我們決心遠離塵世,精進修行,解除生死痛苦。懇請佛教導佛法,讓我們開啟智能。」
佛陀回答說:「你們是出於善良的本性才發此願的。世上有兩種行為所帶來的報應是最快速明顯的。那就是善有善報,施善得福;惡有惡報,行惡遭殃。世間的苦和天上的樂,為人處事帶來的煩憂和無欲無為所伴隨的寂靜,哪一個才是值得追求的呢?」
接著,佛陀開始為這五百個婆羅門女子說法,當佛陀說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的時候,那五百個婆羅門女子異口同聲地回答:「願皈依佛陀,聆聽教法,認真修學!」
說話間,五百個婆羅門女個個頭髮脫落,身著修行袈裟,儼然是五百個皈依佛門的比丘尼。後來,這五百比丘尼繼續在此香華台精進修佛,最後皆開悟證果,脫離三界生死輪迴。
世間四事不可輕視
做人最根本的原則就是「禮節」,要懂得「敬老」與「尊賢」,也不可輕視年輕人。佛陀剛成道時年紀還很輕。那時,舍衛國樹給孤獨園剛建好不久,舍衛城的人民每次聽到佛陀來到精舍,全城的人就會很踴躍來聽佛陀說法。
在那個時期,有一位舍衛國的國王波斯匿王,聽說佛陀正在說法,他原本以為一位已覺悟的大覺者必定是個德高望重、年事已高的人,他抱著這種預期心理來到精舍。
等他拜見了佛陀,看到佛陀還那麼年輕,他心中就起了一分疑惑,佛陀看起來才三十幾歲,難道他真的對世間的一切都已覺悟?於是他很坦白地問佛陀:「佛陀,您真的對世間的一切都覺悟了嗎?您真的可以解脫人生種種的迷惑?」
佛陀就說:「大王,世間有四種事,你不可輕視,那就是王子年少不可輕視;龍蛇雖小亦不可輕視;火苗雖然小也不可輕視;沙彌雖然年幼,你也不可輕視他啊!」
佛陀又做了一番解釋說:「因為王子雖然剛出世,但他將來長大成年後會繼承王位、統領國家,所以王子雖然年少,卻不能輕視他;而龍可以呼風喚雨,天下得以風調雨順都要靠及時雨,雨若下得及時,萬物即可欣欣向榮,非時雨或久旱不雨則會形成災難。而龍的力量可以掌握氣候雨水,所以不可輕視;蛇雖然小,但有毒性可致人於死地,當然也不可輕視;火苗雖小,但那小小的火種,星星之火就可能造成很大的火災,所以說火苗雖小也不能輕視它。」
「還有,你不要輕視年少的出家人,沙彌,因為他少年之時即深入經藏,可以吸收很多覺悟之道,他未來對人群會有很大的奉獻,可以教育人們解除心中的煩惱。所以,年幼的沙彌你也不能輕視;同樣的,年少的比丘當然不能輕視啊!」
國王聽完後覺得很有道理,知道在人生道上,不能隨便輕視他人,不只是要重視大的事物,即使很小的事物也要重視,不能有輕慢之心,這是波斯匿王和佛陀初見面時的情形。波斯匿王從那時起對佛陀就很敬重,後來他也皈依在佛陀的座下,成為一位在家的大護法。
學佛者,更應抱持感恩心和平常心,對人對事都要有尊重之心,對老人則更要敬重。「老」有年齡的老,有資格的老,不管是年齡的老或是資格的老,我們都要加以尊重。
反之,資格老的人或年齡大的人也不能輕視較年少的人,有的人「倚老賣老」,仗著自己年紀大、經驗多就輕視較年輕的人,常喜歡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要多;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要長。」像這樣也不好啊!
有經驗的人,應抱著愛護年輕人的心去關照他們;年紀較大的人,對年幼的人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如能「對上尊敬,對下愛護」,這才是佛陀教導弟子們倫理秩序。
五百盲人看見佛陀
毗舍離國有五百個盲人,他們因為看不見,做不了任何工作,只能各自乞討度日,受盡人們地歧視。
這時,悉達多太子成佛了,佛陀出現於世的消息傳到這五百位盲人的耳里,他們心裡再也不能平靜了。因為凡是見到佛陀的人,所有病痛折磨都能一掃而光,所有的痛苦都能化解,一切憂愁、煩惱都能解脫。於是,這五百盲人一起商量說:
『我們多麼需要見到佛陀啊!只要見到佛陀,我們就能見到光明了!』
一個帶頭的盲人說:『對!我們應該去見佛陀,而不是等在這裡讓佛陀來見我們,大家說是嗎?』
『可是我們要怎麼去呢?我們根本看不見路呀!』幾個盲人無奈的說。
那帶頭的盲人說:『如果大家真的要去見佛陀,就必須請人帶路。這樣吧!我們每人想辦法湊足一個金錢,湊足五百個就請人帶大家去。』
於是大家分頭去討錢。經過好些日子,吃了不少苦頭,這五百盲人才湊足五百枚金錢,請到一個人來為他們帶路。
帶路的人在最前面,其他人一人拉住一人的衣服,排成一行,長長的隊伍蜿蜒曲折,非常壯觀。
他們往佛陀所在的舍衛國出發,一路歷經種種艱辛,但越走心中越亮,腳下似乎也輕鬆了。可是在快走到摩竭國的時候,要經過一片山澤,那領路人見道路艱難,便找藉口溜了。
盲人們等呀等,始終不見那領路人回來。眾盲人驚慌的說:
『大家的心血都白費了,那個壞蛋把我們的錢拿走了又不管我們,這可怎麼辦呀?』
正當大家六神無主,進退不得的時候,那個帶頭的盲人聽到前面有水聲,便讓大家手牽手往那方向摸去。走著走著,突然他們聽到一陣怒罵:
『你們這些畜牲,瞎眼了嗎?把老子種的幼苗都踩死了!』
『哎喲!實在對不起,我們是真的看不見啊!要是看得見也不會犯這種錯了。好心人啊!求您大發慈悲,指給我們一條去舍衛國的路吧!我們的錢已經被騙走了,只有等以後再來賠您的秧苗,我們絕不食言!』
田主覺得這五百個瞎子也確實可憐,長嘆一聲說:
『算了!你們跟我來吧!我找人帶你們到舍衛國去就是了。』
『今天可遇到大好人了!』盲人們又驚又喜,連忙道謝不已。
田主派人帶盲人們往舍衛國,等到了舍衛城,盲人們高興極了,沒想到寺里的住持說:
『你們來遲了,佛陀已經回到摩竭國去了。』
盲人們大失所望,便又折往摩竭國。一路上吃苦受累,好不容易到了摩竭國,誰知佛陀又回到舍衛國去了。
盲人們雖然已經勞累不堪,但他們堅信能見到佛陀,於是又回頭向舍衛國出發。他們下定決心,不見到佛陀絕不罷休。可惜的是,這次到舍衛國仍未見到佛陀。
『佛陀去了摩竭國。』寺廟住持同情的說,盲人們只好又回摩竭國去。
當這些盲人共走了七個來回的時候,佛陀見他們的善根已經成熟,便在舍衛國的精舍等候他們。
佛陀的慈光閃耀,照得盲人們兩眼放光,他們終於見到嚮往已久的佛陀了。
『救苦救難的佛陀啊!請賜我光明,讓我一睹像天光般的佛陀啊!』五百盲人紛紛跪下,五體投地,頂禮感恩。
佛陀看他們這麼虔誠,便對他們說:
『你們這樣虔誠,以堅定的信心長途跋涉,我答應讓你們重見光明。』
『謝謝佛陀的慈悲!』五百盲人當下就重見天日了。全都跪在地上感恩地說:
『感謝佛德無量!願佛陀為我們授戒,我們萬世萬代永遠跟隨您、供養您!』
佛說:『好的!我的徒弟們!』
於是五百人成了佛陀的弟子,盡心修行,最後都成為阿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