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0年出版的著名小說《紅與黑》,是法國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具有極其深刻的社會內涵和思想意義的作品。這部被譽為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文學史上的「青年野心家——於連·索雷爾」這一經典人物形象。
主人公於連性格矛盾,用自己對夢想的執著和過人的才華,與舊時代貴族抗爭。他的悲劇人生,讓人不勝唏噓。但是他身上的那種不服輸的堅忍和對理想的執著,不禁令我們震撼和感傷。那麼,主人公於連如何在逆境中步步攀升?在他的身上我們又能看到怎樣直面困境的勇氣呢?
一、 矛盾綜合體——於連
1. 自卑和自尊。
於連出身卑微,但他極富抱負和野心。於連是一個法國波旁王朝復辟時期的小資產階級青年的典型藝術形象,出生於家境貧窮、生活困苦的小鋸木廠主家庭。平時里父親哥哥對他的歧視、凌辱甚至經常性的打罵使他的心理更加灰暗,弱者的陰影下的於連極其自卑。
於連在愛情上,表現得更加自卑,當第一次碰到蕾納夫人的胳膊時,看到夫人對於他所產生的蔑視,讓他自卑,以致於他收到侯爵家的女兒給他的情書時,不敢相信,真是自卑到極點。,
早期的不良經驗,使於連產生嚴重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這是在這種自卑感的存在下,
使他更加強烈地想擠進上流社會當中,試圖想通過征服女人來擺脫自己平民的身份,在這種強烈的自卑之下就衍生出高度的自尊心,而這種自尊也正是自卑的表現。因此,他寧願在家挨餓,挨打,也不願到貴族家當奴僕;他關心和誰同桌吃飯勝於關心薪金的多寡。
他唯恐自己的自尊受到傷害,認為可以放棄錢財而不能放棄自己的自尊,內心中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在於連的心中,自尊心受傷遠遠比肉體受傷痛苦的多。
為了保護自己的自尊心他會經常來裝出一副傲視的姿態。於連的內心是自卑的,然而他又不能忍受這種自卑。不堪受辱的內心,受人歧視的社會地位形成了於連自尊、懷疑、敏感和積極反抗的性格。
那些向侯爵一樣的高傲的人藐視於連,更加重了於連內心的敏感的自卑,他自卑心越強,就更要追求自尊心的滿足來作為補償,這正是他內心自卑的一種反抗,維護了自己的自尊。然而,正是這種自尊心理使他贏得了尊敬、友誼和愛情。司湯達運用細膩的筆觸,使人物在激烈的矛盾衝突中迸射出思想的火花。
2. 虛偽與真誠
於連為了取悅上流的社會,能夠在公開的場合去謾罵自己的偶像拿破崙,為了擺脫自己低下的身份,使自己能夠進入上流社會,在於連的心中所有的不正當的手段也就成了名正言順的行為,但當他看到瓦特諾對於窮苦人的行為卻引來了他強烈情緒的不滿。
這也正是他內心真誠正直的掙扎表現,這種虛偽和真誠存在的衝突使得他在巨大的社會成功的面前感到非常的痛苦,但是於連的虛偽也是情有可原的,這是出自於對自己本能的保護,他心存真誠,但是卻不敢真誠,不能夠將自己真實的內心呈現到這個虛偽的社會中來。
為了擺脫低下的身份,從而躋身於上流社會。所有的不擇手段在虛偽的於連心中都成了名正言順的正當手段,一切的虛偽和罪惡都成了為實現理想而不得已而為之的藉口。於連看起來是一個偽善者、一個瘋子,但這恰好是因為他在與金錢主宰的社會奮戰時,他內心還活著一個熱血正義的自己,他悲憫善良、尋求真理,與此同時,他也具有英雄主義色彩。
3. 反抗與妥協
於連不願意作為一個平凡的鄉村生意人,認為做一個生意人會消磨他對生活的熱情和勇氣,他想實現自己的宏大目標,取得一定的社會地位,從而施展自己的抱負,掌握權力,能夠將所有的不公平推翻,剝奪統治階級的權力;巴黎是「陰謀和偽善的中心」。於連由彼拉爾院長介紹到巴黎任拉莫爾侯爵的私人秘書。但是像他這樣的平凡人,無論當時如何奮鬥,都只能去充當奴役,他不希望是這樣的,為了能夠躋身於上流社會,他常常會做一些妥協的姿態,用了各種手段擠進上層階級,因此當個人的名利取得滿足後他就會妥協、做出投降,他靠妥協和退讓換來了貴族封號、金錢和土地。
於連竭盡全力的向上爬,一生都受地位、金錢的誘惑 ;即使於連鄙視教會的罪惡愚昧,但是他明白神父是僅有的德育教師,同時也是自身發展的唯一路徑,他不得不對宗教教會妥協 ;即使於連對富人有著仇視的心理,從心眼裡鄙視厭惡這樣的人,但他不得不對富人妥協。
於連作為一個小資產階級的人物,在他的奮鬥曲折道路中,既有反抗的的一面也有妥協的一面,但他對生活又充滿幻想,認為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和才華去實現自己的個人幸福,於連一生就這樣生活在矛盾和痛苦的掙扎之中。
二、 時代的鬥士——於連
1. 孤獨的鬥士
於連始終激盪著一股向上的抗爭的人格力量,放射出獨特而耀眼的個性光芒。他心裡想的是在這自私的沙漠裡,即人們叫做的生活里,每個人都是為著自己打算的。他也因此背叛了自己的出身,賣身投靠了反動貴族集團,成了統治階級的幫凶,「向上爬」成了他唯一的追求,甚至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
儘管他與社會的衝突源自社會對像他一樣青年的壓抑和迫害,源自他對於社會不公的仇恨和反抗,但他沒有意識到,事實上也不可能意識到反抗本身所具有的深層社會意義,時代風雲的旋律人生戰鬥的悲歌他頭腦里存在的只是被現實激怒了的自尊和傲慢,單槍匹馬,孤軍奮戰。
2. 無畏的勇士
初涉社會的於連,對上層社會充滿了仇恨和反抗,極端鄙視雷納爾和瓦爾諾之流,並採取包括占有市長夫人等方式來向他們進行報復。然而,隨著鬥爭的進一步發展,於連的思想軌跡發生了錯位,甚至一度投入了自己曾經堅決反抗過的反動階級營壘。
進入巴黎以後,於連的內心矛盾鬥爭更為激烈,出賣靈魂,煞費苦心地博得了「官二代」拉莫爾小姐的愛情 ,參加反革命的反動黑會,運用其非凡的天賦條件完成陰謀家們交給的危險使命,充當反動貴族、僧侶的鷹犬。
市長夫人的揭發信給於連向上爬的美夢致命一擊,喪失理智的他遂在教堂里向舊愛連開兩槍,最終鋃鐺入獄。
3. 悲壯的衛士
在最後獨居於囚室的日子裡,於連回顧了自己短暫的一生,開始真正認識到所處社會的本質,他憤怒地喊道:「我愛真理!但真理在哪裡?」他終於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勞,貴族階級的圈子裡是絕對容不下像他這樣的平民青年的。
由此,他開始丟掉偽裝,直面人生,笑對生死。當拉莫爾小姐在最後時刻還在為他的判決四處奔走求救時,他卻非常平靜,拒絕上訴,從而也就斬斷了挽救生命的最後希望。這是於連個人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社會的悲劇!
三、 衝破時代的逆境
《紅與黑》中的於連是西方文化精神崇尚自我、實現人性的的一個形象的載體,一個寄寓著豐富的隱喻意義的象徵符號。作者對於連兩次戀愛的生動描寫,在復辟時代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有其深刻的隱喻。
於連與德·萊納夫人和德·拉莫爾小姐愛情內涵各不相同 ,一種是「熱情之愛」 ,另一種是「虛榮之愛」,實質上是用來批判妨礙人類情感正常發展的黑暗社會的一種形式。
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人類大部分時間不是在追求自我,而是在爭取自我實現的首要條件 ———自由。於連有著聰慧的頭腦 、堂堂的儀表 、堅強的意志,如果時代條件允許,他完全可以通過立功疆場而升為將軍,或憑著做事的幹練當上高級官員。
然而,復辟的波旁王朝的腐朽 、虛偽 、病態將他的「拿破崙之夢」擊得粉碎。他面前只有一條當教士的路;而走這條路就意味著他將荒廢自己的才華,壓抑自己的理想和人性。
小說的標題即是一個絕妙的隱喻 :「紅」是拿破崙將軍制服的顏色,「黑」是修道院道袍的顏色,於連短暫的一生始終搖擺於其精神世界的「紅」與「黑」之間而艱難屈辱又雄心勃勃地奮鬥著。然而,那超越一切的需要連同他生命的本身在那樣的時代註定要同時毀滅。至此,於連形象的社會隱喻意義已不言而喻了。
四、 小結
於連是個追求理想的失敗者,他短暫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於連悲劇的一生充滿了對富貴的追求和顯達的渴望,最終卻慘遭失敗,這是一個曲折的歷程,既飽含希望又不斷走向幻滅。這樣一個才華橫溢、清秀俊朗的青年與社會對抗的時候是多麼的卑微和渺小,令讀者為於連的命運扼腕痛惜。
在生命最後一刻於連做出的決定讓他得到了尊嚴。也許,於連已經在不斷的抗爭中精神疲憊、意志消沉,但內心那個聲音在不斷讓他覺醒,在這個冷酷的世界裡,他要找回自己的尊嚴。所以,於連有無比的勇氣,在生死關頭選擇了尊嚴。此刻的於連也許正是司湯達的內心吶喊,他是以死喚醒眾人的勇士,他是一個把尊嚴看得比命更重的勇敢者。
參考資料:
《紅與黑》
試論《紅與黑》的主人公於連
《紅與黑》的多重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