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周末在地鐵上看到很多家長帶孩子外出,僅僅半個鐘的地鐵,已經看到五六次寶寶和家長爭吵的畫面。
期間有一個五六歲的寶寶小A特別吸引我的注意,因為地鐵的人流太多,人擠人地推著往前走,雖然有媽媽護著,但是寶寶還是被一些乘客擠到,在準備上扶梯時,走在前面的人的背包打到寶寶,他突然停下來,對那個背包的人大聲呵斥,而且"拳打腳踢"。
因為這樣,當時地鐵站很多人停下來圍觀。
小孩子從小脾氣就不好,容易情緒失控?有一些家長雖然苦惱,但也覺得正常,認為這種情況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受到的教育而收斂。
但是孩子動不動就情緒失控,家長如果一直放任孩子不管,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包括可以導致孩子陷入"野馬結局"
什麼是"野馬結局"?
"野馬結局"來源於非洲的一個故事:在大草原上有一種吸血蝙蝠,經常叮在野馬身上吸血,野馬通過很多種方式來趕跑它們,狂跑、暴跳,但是蝙蝠卻還是不依不饒,野馬用盡了一切辦法,最後反而把自己折磨死了。
這個詞的含義是指:經常因為芝麻小事而大動肝火,最後反而因為別人的過錯而傷害自己。
"因為別人的過錯傷害自己",這聽起來似乎非常荒繆。但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是經常看見的,我舉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例子:
我有一個大學同學,大女兒今年8歲,小兒子今年4歲。姐姐非常乖巧懂事,但是由於弟弟經常調皮闖禍,導致姐姐對他並不寬容。有一次兩個人在爭著平板電腦看喜歡的節目,姐姐罵了弟弟,弟弟打了姐姐,一場混戰就此開始。在爭吵過程中,姐姐把平板電腦的螢幕摔壞了一角。
姐姐有點害怕停了下來,但是弟弟卻不依不饒,最後爸媽出來對弟弟就一陣凶,弟弟哭鬧著說"都是姐姐的錯",但是卻爸爸沒有理會他。
由於爸爸的誤解和自己的不甘心,他用頭去撞牆這種偏激的方式來"泄憤"。
有些家長會誤會這是孩子在鬧脾氣,歇一歇就好了,但是事實上,這些行為是"野馬結局"的開端,家長要小心注意了。
防止孩子陷入"野馬結局",父母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引導:
- 多關注孩子的情緒波動
關注孩子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些家長會因為每天的相處,而忽略了寶寶的細節變化,包括情緒的波動情況。
表哥的兒子就曾經歷過一次"校園暴力",學校一年級的"級霸"經常欺負他,在學校被欺負,回家不敢說,內心的恐懼導致孩子在那一段時間情緒波動特別大,但是父母卻沒有發現。
就像表哥的兒子一樣,小孩子每天按時上下課,每天在家的時間不多,如果父母忙碌,是很容易忽略孩子的情緒問題的。長久以往,這些情緒容易導致孩子陷入"野馬結局"
那怎麼辦呢?其實我們可以通過"寶寶日記",或是和寶寶的"每周談心"來發現孩子的變化,通過日常的對此來發現問題。
- 給孩子暗示教育
孩子情緒失控導致野馬結局,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不會自我表達和自我保護。
孩子還小的時候,哭鬧時爸媽就會給他喂奶,伸手爸媽就知道他想要抱抱……很多事情都不是直接表達出來的,這會給他們造成一種誤會,就是習慣性索取
但是隨著孩子長大,這種習慣性索取非常不利於他們自我發展。所以這是就需要我們經常鍛鍊他們學會自我表達,自己想要什麼就需要通過語言來表達出來。
而且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父母要通過經常性的暗示,來讓他們學會自我保護,比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要愛惜自己的身體等
自己傷害自己,是"野馬結局"里特別殘忍的一個結果,自己繞進胡同里,不僅沒辦法抵禦別人的傷害,反而自己傷害自己。
所以在對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應該通過日常交流、行為等來暗示他要學會自我保護。
父母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步驟引導孩子控制情緒
- 首先,了解孩子情緒失控的原因
孩子情緒波動總是會有原因,比如孩子情緒失控,和別的小朋友起了爭執,那這時候我們家長就需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做調解員,用溫柔和理解的態度來詢問他"寶寶是怎麼了呀?",來讓他獲得安全感,而不是一上來就問"怎麼回事?你又欺負小朋友了!"
了解孩子失控的原因,是安撫他的第一步,也是後期對孩子情緒干預的重要一步。
- 其次,以安撫孩子的情緒為主
在孩子突然情緒失控的時候,最忌諱父母硬碰硬。越是和他對著干,他往往會做的更多,以安撫情緒為主,溫暖的表情,溫柔的話語在孩子"脾氣上頭"時,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和信任感。而且適當的身體動作,能讓寶寶感到溫暖,讓孩子感受到你理解他,並讓他對你產生信任。
在孩子冷靜下來後,我們可以這樣和他說,"媽媽其實是很愛你的,如果這是個好東西,那媽媽一定會盡全力和你一起爭取!但是這對寶寶來說,並不是個好東西。既然是不對的事情,那媽媽不會讓它傷害我的寶寶的"。
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願意相信和依賴自己的父母。
- 接著,通過"談心"讓孩子發現錯誤
通過安撫情緒,使得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後,通過"談心"的方式來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很多父母在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後,都會對他進行"教育",告訴孩子"你這裡做錯了","你剛剛不應該這樣的",通過這些話語來再次勾起孩子不開心的回憶,讓他覺得你是在怪他,指責他。
而通過"談心"的方式,你可以讓他發現自己的錯誤,比如跟他說,媽媽以前也有過這樣的經歷,然後通過自己的處理方式,來讓他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問題。
- 最後,和孩子一起找方法解決
小孩子特別需要"認同感",在父母願意傾聽他,理解他之後,他很快就會放下內心的芥蒂,把你當成"自己人"。所以在這個時候,父母提出"一起解決問題"的觀點,就會比較容易被孩子接受。
比如孩子雖然上火,但是還想要吃炸雞,那我們能不能通過其它零食來代替呢?
相同道理,你可以引導孩子想出解決方案,或是幫助孩子補充,最後和他一起找到解決的辦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父母可以一步步的進行誘導規勸。
每個人都會有很多情緒,因為小朋友的年齡還小,有什麼情緒都會通過外表、語言、動作表現出來。有情緒雖然很正常,但是容易情緒失控,父母就需要十分注意了,"野馬結局"影響的是孩子的一生。好好把握以上的技巧,正確對待孩子的情緒。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