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號」
是宋代的一艘沉船
自2007年被打撈出水後
至今已發現18萬餘件文物精品
被譽為「中國水下考古里程碑」
在這艘800多年前的大號沉船中
有哪些不可思議的貨品?
小西帶您一起探秘
這艘古沉船背後的故事
古沉船里都有啥?
前方高能!
保存了800多年的食物長這樣!
還是腌制的······
啊???
古人這麼會吃?!
是的!小西真沒逗您
「南海一號」保護髮掘項目領隊孫鍵
在《開講啦》節目中介紹:
左一是腌制的植物
中間是腌制的鹹鴨蛋
右邊是一個羊頭
孫鍵說:
古代
在1個月乃至數個月的航行中
像胡椒、羊骨頭、酒罈子等
各類生產生活用品都會被帶上船隻
這些用品
對於歷史研究彌足珍貴
在「南海一號」
18萬餘件出水文物中
以瓷器、鐵器為主
也有金銀器、漆木器、玉器、錢幣等
截至目前,鐵器發現的數量
已接近130噸
這說明
在宋代,鐵是外貿的品種之一
出口量巨大
而且,貴金屬也加入到海外貿易中
反映出宋代商品經濟的發達
提起這些文物
孫鍵表示:
//
比起金銀陶器,
那些能夠反映古人生活的物品
更有研究意義
「南海一號」就像一個小型社會
為我們了解古人的海上生活
提供了鮮活的範本
//
從1987年第一次被發現
到2007年首次露出水面
再到2019年8月
國家文物局發布
「南海一號」保護髮掘項目重要考古工作成果
這條珍貴沉船
終於得以呈現在世人面前
孫鍵說:
「
「南海一號」
展現了宋代繁盛的海外貿易
對研究我國古代造船史、陶瓷史、
航運史、貿易史等都有著重要意義
同時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千年傳承、
我國與沿線國家商業與文化交流
提供了堅實論據
」
水下考古是探險還是尋寶?
伸手不見五指,黑咕隆咚
······
咦?這是哪兒?
上圖就是水下考古的環境
孫鍵介紹
在水下考古
海域能見度一般較差
雖然這對工作造成一定困擾
但也正因為如此
很多水下遺址才免遭被盜得以保存
//
「水下考古
是以人類水下文化遺產
為研究對象
它既不是尋寶
也不是探險,更不是獵奇
從本質上說
它是陸地考古向水域的延伸
區別在於介質不一樣。
//
(孫鍵工作場景)
提及「南海一號」從定位發掘
到整體打撈的曲折過程
孫鍵回憶:
為了保證沉船和文物的完整性
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
經過周密的設計和6次水下調查
最終將「南海一號」整體打撈出水
堪稱水下考古的典範
「南海一號」古沉船
屬於中國古代三大船型之一的「福船」
型深,干舷較大,剖面呈V字
「上平如衡、下側如刃」
不僅可以破浪,裝載貨物量也大
深埋海底的「南海一號」
是如何被打撈上來的?
900噸重的沉箱
如何進行精確定位的?
戳視頻,一起來看
來源:央視一套
每日商報(ID:hzmr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