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匠心傳承,這個縣的非遺人才隊伍越來越壯大

2019-09-27     無為發布

全面摸底建庫

啟動無為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傳承人普查工作,列出無為民歌、傳統文學、手工技藝等8類60項普查內容,組織縣文化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專家學者開展普查工作,建立民間非遺項目和傳承人檔案信息庫,整理申報「非遺」項目20項,挖掘「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人。

(圖為無為民歌傳承人現場教學)

完善培育機制

出台傳統戲曲民營劇團培養人才激勵辦法,從無為縣人才專項資金中列支專項經費,支持「無為民歌研究會」「無為廬劇社」等6家民間文藝組織(團體)建設;

整合縣職教中心、縣中心學校等教學資源,舉辦技藝傳承專題培訓班,聘請「無為魚燈」「剔墨紗燈」「太平板龍燈」等非遺項目傳承人為師,培育人才800多人。

(圖為縣職教中心舉辦技藝傳承培訓班)

(圖為縣中心學校舉辦戲曲廣播教學活動)

注重展示傳承

充分發揮無為縣文化館和20個鎮級綜合文化站作用,搭建城鄉兩級公共文化供給服務平台,支持文化作品創作,編排的無為民歌《走向復興》《十送紅軍》等作品獲得多項大獎,「無為剔墨紗燈」獲首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展「金獎」。

推動非遺文化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舉辦「鄉村文化旅遊節」「豐收節」「香韻無為」等文化展演展示活動30多場次,200多名骨幹參演,15萬多人次觀看。

(圖為無為民歌參加赴蕪湖市非遺展演活動)

(圖為香韻無為文化展演活動)

文章來源:市委組織部

投稿平台:「智慧無為」手機台/ "無為發布"「無為廣電」微信公眾號/「無為周刊」(0553-2538071)

無為廣電融媒體中心

有溫度 有態度 有深度

圖 文 | 潘浩

編 輯 | 潘浩

審 核 | 王榮

監 制 | 陶玉雲 孫立文

版權聲明:本微信公眾號所有內容為無為縣廣播電視台所有。歡迎個人微信號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公眾號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B7ecm0BJleJMoPM7Dd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