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任何浮於表面的「象」,都是背離「道」的無知

2019-12-27     國學書舍

道德經:任何浮於表面的「象」,都是背離「道」的無知。

任何事物的外在和枝末都只是一種「象」,而真正內在的根源才是真正的道。

這世界不單是一個三維的世界,人的思維也如同「三維」的思維,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而看不到事物本質的規律和存在,以至於自己在錯誤的道路上迷茫、無助,追尋著一些錯誤的事情。

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心思執念於表象之上,把表象的文字當做了「道」本身,就會陷入執著表象的誤區之中,這是一種思維的愚昧,也是覺悟的局限。

好像一個人提及修行,就想脫離塵世,追求遠方;又如同一個人評判一件事物的時候,總會通過事物的表象去判斷對錯。

這不光是一種荒唐,也是一種不合乎道的愚昧,如果不能突破這一種外在的虛無而窺探內在本質,就永遠不可能達到道的狀態。

《道德經》第一句話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用語言描述的道,都不算是真正的道;能夠用名稱描述的事物,都不算真正的相名。

文字只是眾多承載形式中的其中一種,任何事物都可以承載道,但是當你把自己的心思只是執著於表象的文字之中,就會受到文字的束縛,從而也背離了道的根本。

那麼道是什麼呢?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所以,常常以毫無目的尚無成型的狀態來考察道,無名無形的玄妙;常常從有目的、受約束的狀態,來考察它有名有實的客觀事實。

讓自己的內心有一種空無,有一種懵懂,拋開外在的表象,也就是所謂的從三維轉化為四維的過程中,認知那一些看不見的事物,認知背後真正的一個規律。

當一個人把自己的心思執著於表象的時候,就會把外在的事物誤認為根本。

就好像很多人在追求物慾的時候,物慾本來只是人生幸福的一個支點,但是很多人卻把物質歸為了幸福全部。

當一個人把外身外物歸咎於人生智慧根源的時候,就會陷入無窮盡的追求物慾之中。

佛家說「以無相心去看眾生相」的智慧就是如此,無相心就是道的徹悟,以道的淳樸為核心去看待和評判世間萬物的時候,你會發現世間萬物並沒有什麼區別。

即便是得到和失去,也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即便是花開和花落也只是同歸於自然,這就是一種懵懂,這就是一種混沌,這是一種凌駕於道之上,沒有執著於表象的智慧。

眾生本無相,要讓心也「無相」。

在崑崙山下,遠離塵世之外的仙境,據說盛產一種快樂果,得到這個快樂果子的人就會笑逐顏開。

有一個年輕人歷盡艱辛的去找這種快樂果,但是他得到之後卻發現並沒有想像中的快樂,反而有空虛和失落。

這個時候他遇到了一個山中老人,老人聽說了他的問題之後就說:「快樂果並非崑崙山才有,而是每個人心中都有,只要你有快樂的根,無論走在天涯海角都能找到快樂。」

這句話的含義就是:心是快樂之根

萬事皆由心生,任何事情都有一個本源,拋開迷惑心智的表象,找尋事物的本源,才能真正的得到快樂。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AxgSG8BMH2_cNUggUS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