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南京燕子磯公園,感受春的氣息,領略歷史的韻味

2021-04-01   走吧自駕游

原標題:相約南京燕子磯公園,感受春的氣息,領略歷史的韻味

圖文:走吧網吧鐵 夏群

很久沒有到南京燕子磯公園了,也許是家門口每天散步都會在鼓樓區三汊河入江口處看到長江,也許是燕子磯公園周邊的幕燕風光帶建設的非常秀美,已成為南京市民最佳休閒活動的場所之一。似乎燕子磯公園漸漸地淡出我們的視線。

2021年2月13日大年初二,宅在家裡的我看到今天天氣不錯,想到出門到燕子磯公園透透清新的空氣,畢竟燕子磯公園離我家有15公里的距離,為了節省時間我們採取開車前往。

半個小時的車程來到公園附近的停車場,發現這裡越發陌生起來,公園周邊以前高低不一的老房子不見了,改造成一大片綠地,更加突出燕子磯壯觀秀美的景色。

燕子磯位於南京市棲霞區幕府山的東北角直瀆山上。因石峰突兀江上,三面臨空,勢如燕子展翅欲飛而得名。

燕子磯公園面積不大,名勝卻不少,有燕磯臨流、燕磯夕照、吞江醉石、勸戒碑、御碑亭、俯江亭、觀瀾亭、摩崖石刻、夕照樓等。這些名勝,多與歷史名人的到訪有關。據史料記載,李白、馬可·波羅、朱元璋、康熙、乾隆、陶行知等人,都曾在燕子磯停留、駐足,暢懷古今,領略錦繡江山的無窮情趣。

燕子磯海拔38米,卻是長江三大名磯之首(馬鞍山采石磯,岳陽城陵磯),是重要的長江渡口和軍事重地。被世人稱為萬里長江第一磯。其中「燕磯夕照」為清初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燕磯臨流」又被列入新」金陵四十景「之中。

由於現在南京各個公園都實行疫情防控措施,到燕子磯公園也要網上預約,出示蘇康碼,測量體溫,佩戴口罩等安檢措施,才能購買景區門票,票價10元。

燕子磯公園的景區大門很是普通,白牆黑瓦加上紅色大門,門頭匾額上刻有「燕磯臨流」四個大字,這是「金陵四老」之一大書法家蕭嫻書寫。大門兩邊懸掛著紅色的中國結,一面國旗迎風招展,門口的大樹上掛滿了紅燈籠,處處彰顯出紅紅火火的節日氣氛。

步入公園的大門,儼然進入一座既有古典韻味又有江南風格的園林。景區以磯崖為主體,就磯造園,因勢造景,亭台樓閣,茂林修竹,自然風光與園林藝術渾然天成。此時也感受到陽光總是帶著些許溫暖,風也不再那麼刻薄,空氣里多了親和的味道,令你感受到一種清新自然的春天氣息。

步入燕子磯公園大門,就看見一條石階蹬道,宛如一條飄帶舒緩的纏繞磯身,沿著石階拾級逶迤而上,又好像步入天梯那麼悠然。走到半山腰,只見一圓門,上書「南巡蹬道」四個大字,畢竟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登燕子磯,均由此路登上磯頂,因此被冠之於「南巡蹬道」。

夕照樓。這裡是燕子磯歷史文化展廳。雖然展廳不大,但是從明朝到現在,所有文人墨客書寫的和燕子磯相關的詩詞佳句在這裡都有所展示,同時,也可以通過大屏和展板對景區的知名景點和歷史淵源有所了解。可惜現在受疫情影響被關閉。

走完了「南巡蹬道」,我們來到御碑亭。

只見磯頂聳立著一座乾隆御碑亭,這是雙層六角六柱重檐御碑亭,古樸典雅、氣宇軒昂,這是1998年重建的。亭柱上有一副對聯,上聯「白雲悠悠,磯頭月涌千駿過」;下聯「往事渺渺,江上風清一燕來」。亭內矗一碑,鐫「燕子磯」三個擘窠大字,描金盤龍。

據說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三次登燕子磯。公元1751年暮春,當首次來游燕子磯時,即被這裡的壯麗景色所陶醉,乘興作詩一首七絕:「當年聞說繞江瀾,撼地洪濤足下看。卻喜漲沙成綠野,煙村耕鑿久相安。」並親筆御書「燕子磯」三個楷書大字,地方官府製成巨型御牌,造亭一座名為「御碑亭」。為雙層六角結構,重檐的翹角,系有傳統「風鈴」,江風拂過,鈴音悅耳。

御碑背後,有乾隆皇帝親筆題寫的一首御詩:「當年聞說繞江瀾,撼地洪濤足下看。卻喜漲沙成綠野,煙林相鑿久相安」。這首詩讚美的既是乾隆皇帝眼裡的江山美,也是心中的江山情。在乾隆皇帝一生所作的四萬多首御詩中,這首《燕子磯》的詩絕對算上佳之作。

這就是「燕磯臨流」,是燕子磯的一大景觀。當你佇立磯頭,俯覽長江,只見江天一色,煙波浩渺,浩浩蕩蕩,蔚為壯觀,真是賞心悅目。

眼前濤濤江水,穿梭往來的輪船宛如一葉小舟,對岸隱隱約約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如海市蜃樓般,令人心神舒暢。

在燕子磯頭的懸崖處,立著一塊長方形石碑,頗為奇特。上面鐫刻著「想一想,死不得」六個大字,這是陶行知先生於解放前在此立的「勸生碑」。

老一輩南京人有一句口頭禪:「燕子磯的肉包子,一兩(仰)一個」。大凡尋死自殺的人,都會到燕子磯頭跳江,必死無疑。社會上把「到燕子磯去」作為「自殺」的代名詞。

陶行知先生是安徽歙縣人,著名的平民教育家,1927年起便在燕子磯附近創辦曉莊師範學校,接收貧民子弟入學,培養不少教育人才。

當年正在曉莊辦學的陶行知先生,聞知常有人到燕子磯自殺,心痛不已,感慨萬千。為了挽救掙扎在死亡線上的投江者,手書「想一想,死不得」六個大字,豎立在磯頂最險絕處,希望輕生者望碑三思,重振生活的信心。據說,這塊「勸生碑」起了警世作用,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

走在架空木質棧道上,一種安全感油然而生。我們信步來到一個自然景觀「酒樽石」,磯頂的亂石之中有一塊形狀內凹外圓的大石,酷似古代酒器,冠之於「酒樽石」。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詩人李白的酒後豪言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

據說唐開元十四年(726年),25歲的李白辭家出蜀,壯遊襄漢後,獨上廬山,東下金陵。他徘徊於磯畔「酒樽石」邊,對江酹月,把盞問天,手書「吞江醉石」,以繪燕磯雄姿。

這裡還有「李太白酒樽化巨石」的美麗傳說。

據說李白在崖壁上題寫了「吞江醉石」四個大字後,狂飲一杯,隨手將酒樽甩落在伸向大江的磯頭上,於是酒樽化為一塊巨石,故名「酒樽石」。

我也動情地在酒樽石邊留影,也許恍惚出以石為為樽,江水為酒,把酒問天,一醉方休。

登上山頂另一處觀景平台,盡情欣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壯麗景色。

這裡視野絕佳,看近處懸崖峭壁下長江滾滾,古渡口依然有輪渡停靠;遠處開闊的江面船隻往來,東望能見到南京長江二橋巍峨壯觀景象。

由磯頂向西,沿著一條蜿蜒窄道棧道,順岩坡而下來到俯江亭。這裡也是一處觀江景點。

明代詩人歐大任《燕子磯上俯江亭》的詩為證。「江流渺渺早潮回,江上孤登百尺台。萬里樓船春浪里,片帆東過海門來」。

沿一條綠樹掩映的蜿蜒窄道,小心翼翼地順岩坡而下。沿路的岩壁上鐫刻著不少由現代書法名家書寫的歷代吟燕子磯的詩詞。

這是現代詩人李中華的《燕子磯》詩;「幕府登高臨碧流,似乘飛燕到瀛洲。千尋削壁排空去,浩浩長江掛磯頭」。

燕子磯臨江崖壁由紫紅色的砂岩和礫岩構成,當陽光照射在紅彤彤的赤壁丹崖上,宛如一道道紅霞落下非常養眼。

越過一座石拱橋,就來到了「觀瀾亭」。這裡是觀賞「燕磯夕照」的最佳地點。

站在燕子磯臨江的觀瀾亭,三面臨水,長江在這裡繞了一個彎,江面無比開寬,左邊遠處長江大橋如飛虹跨江而過,看不見對岸,江中的巨輪也如一張葉子,漂移在水中,這就是長江的氣概。

到了夕霞滿天,印照赤壁之際,燕子磯便展現出動人景象。整個燕子磯在夕陽簇擁下,變得璀璨奪目,一片心曠神怡。

往上游看去,只見江天一色,煙波浩淼;往下游看去,一瀉千里,氣吞八荒;再看對岸的八卦洲,青蔥滿目,江山如畫。長江的壯闊、夕陽的意境、歷史的喧囂、文化的情懷,就這樣,在燕子磯融匯成了一幅屬於大美棲霞的和諧畫面。

遠處臨江岩壁上,清楚可見著名書畫家李劍晨百歲時題寫的「燕磯夕照」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尤其是懸在頭頂的一塊巨石上,由季公題寫的「飄然欲飛」草書大字,讓人有騰飛而起的感覺。

清厲鶚的《歸舟江行望燕子磯》詩:「石勢渾如掠水飛,漁罾絕壁掛清暉。俯江亭上何人坐?看我扁舟望翠微」。

楹聯石刻:天與大江成鎖鑰,人從絕頂看汀洲。著名書法家蕭平書寫。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曾微服來燕子磯一游。

據說,他登上燕子磯頂後,正碰上一批考科舉的學子,他們正在以燕子磯為題詠詩聯對。有人說,燕子磯象秤砣,此言一出,這批學子都被「砣」住了,這秤砣般的燕子磯怎麼好題詠呢?大家再也想不出好句子續下聯。

這時的朱元璋,心領神會,他的腦海里湧出了詩句,隨即作打油詩一首:「燕子磯兮一秤砣,長虹作杆又如何?天邊彎月是鉤掛,稱我江山有幾多」!

拱橋旁邊的石頭上有「江風山月」四個大字,由著名書法家張仲林書寫。

眼前的摩崖石刻雖是古詩今書,舊岩新刻,但極大地豐富了燕子磯的歷史人文內涵,讓冰冷的磯石有了活的靈魂。

據說這些摩崖石刻是燕子磯風景區管理部門,為了弘揚燕子磯豐厚的歷史文化,將摩崖石刻和燕子磯景觀有機結合為一體,邀請南京當地著名書法家,將明太祖朱元璋,康熙和乾隆皇帝,以及歷史上文人墨客吟詠燕子磯的詩詞,用不同格式的字體,鐫刻在山崖石壁上,成為燕子磯一道別開生面的風景。

春色滿園關不住,滿園春色出牆來。南京的春天,從踏進燕子磯公園的那一霎那,便能感覺到濃濃的暖意。

不同品種的梅花同時綻放,花瓣重重疊疊,層層繞著花蕊,清麗溫婉中透著冰潔與傲氣,以其最絢麗的方式詮釋春天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