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照片是我保存的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時的太平路街景明信片,上寫「青島——大平路通」
太平路位於市南區,西起朝城路、貴州路口,貫穿郯城路、河南路、中山路、浙江路、青島路、江蘇路、大學路,東接萊陽路, 是青島最早形成的濱海道路,全長1919米,車行道寬10~12米,面積20204平方米。
1892年,清登州總兵章高元率兵移駐青島設防後,即在青島村一帶建總兵衙門和兵營。1893年青島棧橋建成時,一條不規則的土路逐漸形成。
德國侵占青島後不久,在太平路鋪裝了瀝青路面。基層採用花崗石和三合土填築,車行道旁邊鋪設車軌石,間距1.1米。修整後以德皇威廉將其命名為威廉街,並曾在青島灣堤岸東部建了「葉世克紀念塔」。一座全花崗岩的八角形石塔建築,通高約為16米。每面釘有方形銅片,記有占領情形的德文記載、《膠澳租借條約》和總督葉世克的畫像、生平和「功績」。
這是德占時期威廉街(太平路)街景照片,左邊的建築是「葉世克紀念塔」,「海因里希親王飯店」的上空飄著德國國旗。
1914年後日本第一次侵占時期, 把紀念塔上的銅片肖像、碑文揭去。改路名舞鶴町。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島後,將該路定名為太平路。並將紀念塔更名為「青島接收紀念塔」,立碑,刻上「接收紀念」四字。
1938年日本第二次占領青島後,大肆宣揚「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為強化這一懷柔政策,他們將青島接收紀念塔拆毀,於1939年1月10日建成「建設東亞新秩序紀念塔」。並將太平路改為殖民化色彩的名稱大平路,但是中國人沒這麼叫的,仍然將此路叫太平路。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將「建設東亞新秩序紀念塔」,改建為「勝利紀念碑」,新碑上鐫刻「山海重光」四字並序文。此碑後來毀於「文化大革命」時期。「文革」期間太平路還一度被叫做「東方紅路」。現這裡已建成了一座花壇,供人休閒遊覽。太平路在歷史中的幾番更名,也見證了島城百多年滄桑。
這是我存的上世紀60年代太平路街景明信片,青島沒有高大樓房。
青島解放後,隨著交通流量的逐年增大,太平路曾多次維修和養護,局部進行拓寬和整理。1986年在修建棧橋以西海堤的同時,拓寬了太平路西段長190米的道路,即自太平路與郯城路的中心交點以西50米處至貴州路海堤口,車行道由7米拓寬至12米,南側人行道拓寬至5.1米,北側溝沿石位置沒變。太平路年接待市民和遊客數千萬人次,高峰時日接待量達數十萬人次。1992年,青島灣景區被市民和遊客評為「青島市十大景觀」之一。
這是我2006年拍攝太平路街景,遠處多出許多高大樓房,路上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本文原作者為已故網友「山藤」,島城作家滕學臣,2006年10月22日發表於青島城市檔案論壇,現重新編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