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們將陪大家閱讀的是伊坂幸太郎的《金色夢鄉》。
如果說有一個值得抵達的故鄉,對於你而言那會是哪裡?
是你曾擁有過的年少時光,還是你所期盼的光明未來?
是朋友們都在身邊從不為明天煩惱的青蔥歲月,還是尋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的天長地久?
在這本書的書封上,赫然醒目地寫著這樣一句話——逃吧,好好活下去,別輸給他們!再黑暗的地方也能成為金色夢鄉!
或許,對於不同的人而言,那個閃閃發光的金色夢鄉也是不同的吧。
但對於每個人來說,它又是同樣的溫暖,同樣的璀璨,同樣的支撐著生活的重量。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讓我們先來思考以下這些問題:
1、已經分手的戀人,還能成為朋友嗎?
2、在遭遇人生變故的時候,最能給你力量的是什麼?
3、面對無比強大的權力或武力,你是選擇對抗還是低頭認輸?
4、友情中最感動你的是什麼?
5、你是否相信,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無條件的信賴?
隨著本周共讀的開始,一次華麗而驚險的冒險旅程也將在我們面前展開。
希望在抵達這趟旅程的盡頭時,你能從中得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伊坂幸太郎的作品常常被貼上「推理小說」的標籤,在日本,他的人氣甚至可與東野圭吾和村上春樹比肩。
他的每一部作品,幾乎總能登上暢銷圖書榜單,也曾數度入圍直木獎和芥川獎的最終評審單元。
然而雖然屢次入圍直木獎,伊坂幸太郎卻總是和大獎擦肩而過。
他的小說雖然得到同行和評委的高度評價,卻始終如一匹尚在成長中的野馬,奔馳於主流與另類之間。
這其中的原因,跟他所選取的前衛的主題以及別具一格的寫作手法有關。
談及自己的寫作,伊坂幸太郎曾經說:「依靠想像力活著,真的會幸福嗎?如果是寫小說,或許我可以憑藉想像力從零開始創作。」
這樣的想法源於他在一本美術評論書籍上看到的一句話——人生只有一次,讓這僅有的一次充滿想像力,再沒有比這更加幸福的活法。
受到這句話的啟發,伊坂幸太郎走上了一條依靠想像力而活的人生之路。
也許,小說只是他所選擇的一種方式,而活出充滿想像力的人生,才是他真正所追求的。
在想像力的魔法之下,伊坂幸太郎為讀者構建出了一個個或離奇或驚險的故事。
但無論是他的早期作品《再見,黑鳥》、《奧杜邦的祈禱》還是這本《金色夢鄉》,都算不上是嚴格意義的推理小說。
這些故事像推理小說一樣充滿懸念,卻又不像典型的推理小說,他的作品裡沒有英雄式的神奇偵探,也幾乎不採用「偵探解開謎底」這一常見的敘述模式。
「誰是兇手」這個答案,沒有被伊坂幸太郎用來成為吸引讀者閱讀下去的懸念。
他似乎並不在意絲絲相扣、層層盤剝下來的那個真相,也無意塑造環繞著主角光芒的英雄式人物。
披著「推理小說」這件外衣,他更多關注的是一個個小人物,在強大命運前做出的選擇。
他感興趣的是那些無名之輩,在平常生活中突逢變故後會怎麼辦?
他們會做出什麼選擇,會如何掙扎與堅持,他們又能否抓住黑暗生活里那一點微弱的光亮?
是這樣的問題,推動著故事情節的展開。也是這樣的疑問,驅動著我們一刻也不願停止地讀下去。
出生於1971年的伊坂幸太郎,如今已近知天命之年,但從他的文字中,我們仍然能感受到一股少年心性。
他喜歡奇思妙想,喜歡脫離常規,他像那些怪異的年輕人一樣,一腔熱血,隨時準備去冒險。
在《金色夢鄉》這本書里,有一個喜歡網購卻總是不在家的稻井先生。
有一天他乾脆在門上貼了一張便條,上面寫著「最近出遠門,快遞請轉交公寓管理員,長大之後我就回來。」
後來主人公青柳雅春才想起,這位稻井先生網購的東西大都是旅行用品,原來那都是在為出門冒險做準備。
還有一對父子,最大的夢想就是能開著敞篷跑車環遊日本。
連環殺人犯三浦想借他們的屋子作為避難之所,便給了這對父子一筆差不多能完成夢想的錢作為交換,而那對父子也欣然答應,開著跑車出門了。
這些人都已不是天真無知的小青年,卻仍然懷有對這個世界強烈的好奇與興趣。
或許伊坂幸太郎想告訴我們的是,興致勃勃地去生活,迎接每一個不可思議的冒險,並不是年輕人的專屬。
無論年華如何流逝,純真的赤子之心,一直都在。
他也經常在書中用這樣一句話來慫恿大家脫離常規——「人生既不能延長,也沒有讚美。既然這樣不如做些想都沒想過的事,當做回憶也好啊。」
除了主動尋找冒險的人,還有人是在突如其來的變故下,被迫選擇了迎接冒險。
《金色夢鄉》里的主人公青柳雅春,原本做著按部就班的快遞員工作,過著循規蹈矩、一成不變的生活。
直到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進入他的生活,生活的軌跡才突然轉向。
他在一夜之間莫名其妙地成了刺殺首相的嫌疑人,從此進入了一段追與逃的旅程。
面對那個強大的陷害自己的背後勢力,他恐懼、慌亂、也絕望,但最終還是鼓起了勇氣奮起反抗。
對於青柳雅春來說,這樣一次驚心動魄的冒險是強加在他頭上的,他來不及反應,也沒有任何時間做好準備。
但人的內心渴望也總是要到緊要關頭,才被得到承認和釋放。
或許在青柳雅春的心裡,也早已厭倦了之前如死水一般平靜的生活,只是還處於迷茫之中,不知該如何改變。
外在的強迫也好,內因的驅使也罷,青柳雅春就這樣踏上了冒險的旅程。
《金色夢鄉》這個故事的靈感來自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
1963年11月22日,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甘迺迪在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市訪問,當他乘坐一輛敞篷汽車遊街拜會市民時,被埋伏的槍手刺殺身亡。
刺殺事件後,嫌疑犯奧斯瓦爾德被警方抓獲,但在兩天後也被刺殺。
使得案情變得更加撲朔迷離的是,在甘迺迪遇刺後的三年內,18名關鍵證人相繼死亡。
隨後的30年里,115名相關證人也在各種離奇事件中自殺或被謀殺。
一系列相關人士的死亡,讓整個案件蒙上了陰謀論的陰影。
甘迺迪被刺殺一年後,由最高法院牽頭的調查組提交了最終報告,認為整個事件全是奧斯瓦爾德一人作案,但美國民眾普遍表示不相信這個結論。
此後數年,關於這次事件的民間調查從未停止,至今仍無定論。
這一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也許永遠也無從得知了。
在《金色夢鄉》里,暗殺的對象換成了日本首相金田,而青柳雅春則被當成奧斯瓦爾德受到追捕,而陷害他的是一個強大得無法抵禦的勢力。
在這樣的勢力面前,個人的力量是那麼渺小,除了逃跑再沒有其他出路。
伊坂幸太郎用其獨特的想像力,為我們構建了這樣一個逃亡的故事。讓我們在虛構的世界裡陪著主人公一路狂奔,一路膽戰心驚。
短短兩天的逃亡之旅,雅春卻仿佛度過了漫長的半生。親情、友情、逝去的戀情、還有來自陌生人的善意,猶如四面八方而來的涓涓細流。
在他的心裡彙集成川流,成為他在脆弱時最堅強的依靠。
故事的最後,我們不會看到一個皆大歡喜的團圓結局,強大的惡勢力也沒有如我們期待的那樣,最終被善的力量戰勝。
伊坂幸太郎用一種出乎意料的方式詮釋了他的「懲惡揚善」。
他告訴我們:反抗未必就是迎頭撞擊,有時候逃跑也是一種反擊。而勝利的形式也有很多種,不屈服是一種,活下去是一種。
人生可貴,人間難得,能站在陽光下自由呼吸,能看到朋友眼中溫柔的光,是巨大的幸福,也是巨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