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私人家庭影像,留下獨家記憶

2019-12-12     攝影世界

我問過許多人:你為什麼拿起相機?在短暫的思考後,大家都給出了同樣的答案:記錄自己的生活。顯然,這是非常真切的答案。特別是有了孩子以後,這一需求就變得格外迫切。

不過,我們往往卻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既然記錄才是目的,那麼除了把照片拍清楚、拍得漂亮以外,我們怎樣才能用相機系統地記錄自己的生活?如何拍攝自己的私人家庭影像?

我們有兩種選擇。

第一種是隨身攜帶相機並隨機地抓拍畫面。這樣做的好處是非常自然,但是缺點也非常明顯——這是一個遙遙無期的項目,它沒有可能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結束(例如兩年)。

一旦一個拍攝項目沒有結束時間,那麼其結果就變得不可預測,讓人「看不到希望」,能夠堅持下來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

第二種是完全隨機拍攝。

這樣做的缺陷是組照缺乏整體性,我們會拍到些什麼?這些畫面如何構成一個連貫的主題?一切都在控制之外,我們就只好拉長拍攝時間來試圖做些彌補。

但說實話,由於缺乏事先的規劃,我們可能在很長的時間內拍攝著大量的同質化的場景,最終依然無法構成豐富而全面的組照內容。

那麼,將「私人家庭影像」作為一個攝影項目來對待是更明智的做法。我們需要對拍攝內容、結構、時間、呈現方式等細節有所預期,就像是寫文章需要事先就想好章節結構一樣。

當然,對拍攝項目進行策劃並不等於是「擺拍」,我們從宏觀上把握項目內容和進度,但在拍攝時依然可以以抓拍為主。必要的時候,「擺拍」也不是完全不可以的做法。

例如我的女兒在洗澡時,害怕老師獎勵的、在手背印上的小花印章會被洗掉,所以傷心得嚎啕大哭,此時我會邀請她伸出雙手給我「擺拍」一張照片,將小花和她的眼淚都記錄下來。你看,這個場景是「擺拍」的,但故事是真實的。

在當前場景中做出配合拍攝的動作,並不會「不真實」

如果我發現整組照片中缺少某些必備的場景,例如張開雙臂抱著我們家的小狗狗,我也會刻意安排她在清晨的陽光下和狗狗一起玩耍,然後躲在一旁拍下這溫馨的一幕。

因為這也是我們生活中會真實出現的故事,也因為最後的一瞬間還是「抓拍」下來的,所以這一「擺拍」行為並不會導致畫面有半點虛假的不適感。

剩下的問題是,我們需要從哪些方面開始著手策劃一個拍攝項目呢?我建議你從以下幾點開始進行思考:

  • 提取家庭生活的典型片段

首先,你需要將你的家庭生活中具有典型特徵的片段提取出來。你可以將它們用關鍵詞的形式做一個列表。

以濱田英明的「赤子 Haru and Mina」項目為例,他拍攝的是自己 4 歲、5 歲的兩個孩子,拍攝場景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雪中玩耍、一起泡浴缸、在地板上睡著、攀爬陽台、拿起相機、彈吉他、站在鐵路道口等待火車駛過、在地鐵站里拉著手前進、穿著校服背上書包一起上學、坐船出海、抱著吉他唱歌等等。

濱田英明作品

再比如森友治的《DaCafe 日記》里涉及的場景有孩子在玩遊戲機、臭腳丫放在狗狗旁邊等。

與濱田英明不同的是,森友治常常會拍一些沒有人物的空鏡,或是將鏡頭對準某些靜物或人的局部,例如吃剩的早餐盤、寫著字的紙條、一隻拿著電子表的手等,這些生活的細節看上去和孩子關係不大,實際上它們對整個故事起到了重要的補充作用。你可以將它理解為孩子眼中看到的世界,或是對生活環境的細微的刻畫。

森友治作品

不管是濱田英明還是森友治拍攝的畫面,他們有一點是相同的:這些都是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溫馨畫面,所以拍出來毫無違和感。請切記,做拍攝策劃時我們要做的並不是「杜撰」一個故事,而是將生活「提取」得更精鍊一些。

  • 展示效果預估

列出所有拍攝場景後,我們還需要對照片最終的呈現方式加以預估。這些照片最終會是做成一本相冊,還是列印好了掛在一面牆上?即便你只是準備發在朋友圈裡,也需要考慮你是一張一張單獨發出,還是九張為一組。

呈現形式的不同明顯地影響著觀眾的觀感,它會反過來對拍攝策劃施加影響,例如以畫冊為形式展現時,攤開畫冊時左右兩側照片、前後頁同一側的照片之間會有直觀的紐帶聯繫,它們將會是同一種構圖、同一種被攝主體的照片,還是內容不同的在邏輯上互相承接的畫面?可以根據你理想狀態下的呈現方式來策劃整個拍攝。

做成左右對開的畫冊,和網絡展示圖片的效果肯定有所不同。

(圖中畫冊為森友治作品)

  • 選擇合適拍攝器材

當然,除了場景和動作的設計外,選擇合適的拍攝器材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日本許多以拍攝家庭生活著稱的攝影師們,例如石川佑樹、濱田英明都無一例外的採用了膠片相機來拍攝,膠片所獨有的溫柔色彩和恰到好處的清晰度確實非常適合拍攝家庭題材。

但膠片也有很多局限性,拋開金錢和時間成本不論,首先膠片無法隨時調整感光度,也不具備數位相機那麼高的感光度,在光線稍暗的條件下抓拍就成了問題。不過,森友治常用的是數碼單眼相機,他也推薦想要拍攝家庭生活的人首選數碼單反,可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拍攝習慣,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趁手的那個器材。

作為我自己而言,我最喜歡使用的是富士 X100 系列、Leica Q 一類的輕便型數位相機,這一方面是因為它們足夠小巧,我隨身攜帶時並不會覺得有什麼不便,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孩子在面對這樣的小型相機時不會有什麼壓力,表現得十分自然。

  • 拍攝與編排

接下來我們就可以著手拍攝了。我們可以先從方便的場景開始拍起,此時甚至不必刻意安排故事,只是隨著生活本身進行半隨機化的拍攝,每拍到一張滿意的照片,就在之前羅列的拍攝大綱上找到相應的一項打勾。

有了一定的拍攝數量(一般進展到 2/3 的進度時)後,我們就可以開始試著將組照進行編排,排列可以在電腦里進行,但我更推薦的方法是將你拍攝的照片列印下來,每個場景列印 1~2 張,照片不用太大,每張 A4 紙排列 10 張左右,用剪刀將它們剪下,變成一個個的小豆腐塊。然後將這些小照片攤在桌面上進行「推演」——最喜歡的放在一起,還不錯的放在另一邊,最糟糕的排除在外。

接下來你可以試著將最喜歡的那些照片進行順序上的排列,讓這些單獨的「語句」構成連貫的「段落」,再讓「段落」構成「文章」。排序時如果發現有「斷檔」的情況,你就可以從「還可以」的那堆照片中尋找合適的畫面作為承接用語,你會發現有的畫面單獨看起來雖然一般,但一旦放入合適的位置,其價值就體現出來了。

為什麼不等全部的拍攝完成後再進行排列呢?因為初步排列後你可能會發現之前策劃方案的不足。是否還缺些什麼?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就可以補上遺憾。

經過上述的步驟,獨特的「家庭相冊」就基本成型了。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獨家記憶,你準備好留下它們了嗎?

以上就是本期要為您介紹的全部內容,感謝您的收看,我們下期再見。

(圖文:葉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q3RD-G4BMH2_cNUggfK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