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小橙 編輯 | 金雀兒
我最好的閨蜜小卓在瑞士生活了15年,近日回國探親,我們的這次見面,有很多事讓我陷入了沉思。也讓我清晰地知道了是什麼讓瑞士一直是全球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原來,在瑞士高收入的竟然是這樣的人。
一、瑞士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奇怪現象
小卓家的家庭成員很簡單:
小卓,在瑞士讀的高中,洛桑大學經濟系碩士畢業,在歐洲是數一數二的高校,畢業第一份工作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中的普華永道做審計崗位。第二份工作,在四大中的安永審計崗位。如此高端的工作的她對自己的評價竟然是:夠努力但不夠聰明!她法語一般,剛到瑞士的頭三年的幾乎沒有朋友,也因此患上抑鬱症,不過經過自己努力,逐漸康復了。
小卓的母親,中專畢業,在中國是半導體廠的組裝工人,到瑞士20年,在百達斐麗(頂級奢侈品牌)手錶廠做組裝技工,她是全車間唯一的中國人。
小卓的老公,2歲到的瑞士,受瑞士教育,精通中文,法文,德語,義大利語四門語言,洛桑理工大學碩士畢業,現在工作在四大中的德勤會計事務所。
老公的弟弟,瑞士出生,酷愛機械,高中畢業直接進去職業學校學習飛機結構組裝。畢業後進入飛機製造行業工作。
小卓公公,在瑞士讀的大學,畢業後在聯合國做資深外交翻譯,現在已退休。
然而,最讓我吃驚的是他們的薪水情況,真是一個我之前完全不能理解的奇怪的現象:
第一,聯合國外交翻譯工作的公公薪水幾乎等於百達斐麗表廠做技工的媽媽
第二,飛機製造業老公弟弟的薪水高於審計工作的小卓和會計事務所工作的老公的薪水
聽完我就傻了,貧窮真的限制了我的想像力,我開始了中國式思維的無限循環的猜想……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二、為什麼
瑞士技術工人比名牌大學碩士薪水高?
小卓告訴我,在瑞士可能2/3的人都不會選擇上大學。
一是,因為瑞士大學松進嚴出,她們那屆入學600人,第一學年下來就要淘汰50%剩下300人,最後一年能畢業的人大約200左右。二是,學習一項技能可能比讀了大學還好找工作,並且薪酬並不低。
在瑞士最稀缺的人才是能把一項技能研究的很精很透的人。所以,對於手藝精湛的技師,企業願意出高薪聘請。到底有多高呢?很多時候與高級工程師一致,有時甚至比工程師還要高。
瑞士技師的社會地位也並不比工程師低,而且瑞士的技校畢業證在整個歐盟都可以通行。所以很多對基礎技藝感興趣和有天賦的孩子們放棄大學,而選擇學習手藝,主要還是因為這個國家尊重每一個技藝精湛的人。
小卓媽媽去百達斐麗表廠應聘的崗位是組裝工人,面試中最核心的環節就是在放大鏡下組裝手錶,逐步加大難度,這種對技能精益程度的要求,堪稱嚴苛。這種嚴苛拒絕了很多沒有天賦、沒有經過刻意訓練的人,再加上體力和技藝工作本來願意乾的人就很稀缺。
所以,再看百達斐麗表廠的工人跟聯合國的翻譯官薪酬相當,飛機製造廠組裝工人薪酬比名牌大學剛畢業的碩士工資還高,也就不足為奇了。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數據,瑞士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逾8萬美元(合52萬人民幣),年輕人持有普通大學文憑的僅占20%,而僅具有職業教育文憑的卻高達55%。但是把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現象和這個國家高度發達的現實對比起來看,我們就能理解,什麼叫真正的教育,物盡其用和價值尊重。
所以,「一個國家不僅需要培養學術尖子,還要培養職業尖子」也成為瑞士社會文化的最大共識。
對每一份工作的極致追求,這正是全球頂級已開發國家的最大社會共識,這也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匠人精神的真正意義。前幾天萬維鋼老師寫了一篇《美國的中年人》讓我們對美國中年人的上進心和匠人精神驚嘆不已。
放開歐美不談,一衣帶水的邦鄰日本,受到亞洲社會以及全球人的尊敬,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近乎苛刻的匠人精神,在日本人的手中,一塊壽司可以做到極致,一碗拉麵可以做到極致,一把板凳可以做到極致,一座建築可以做到極致。
追求極致成了匠人的精神的根本,或許很多人認為差不多就行是很舒服的,沒必要事事嚴格要求,但是這代表了一個人甚至是你一個民族對待世界的一種態度、一種內在精神。如果大多數人都可以把一絲不苟、全情投入、精益求精的精神注入每一項工作,這樣的民族還有理由不強大嗎?
三、這個時代如何跟孩子說匠人精神?
強調匠人精神,強調瑞士日本技工收入高,並不是鼓勵中國的孩子們都去奔赴藍翔、放棄北大,而是想要說無論是藍翔還是北大,都需要秉持同一種追求從「優秀到卓越」的極致精神。
但是當下的我們,似乎急於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粗製濫造,毫不講究,不知廉恥地抄襲……正在吞噬我們本來曾經擁有過的那一點微弱的匠人精神。但是,我們又能如何去改變這樣的現實,去拯救這個浮躁、短視和平庸的時代?或許我們都無能為力,但是我們可以在社會的最小單元——家庭——中推崇匠人精神,所以,我們該如何和孩子來講這種精神,落實這種精神呢?
日本首屈一指的家具廠創始人秋山利輝曾經說過: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若想實現真正的自我,社會若想恢復凝聚力,重拾失落的「匠人精神」勢在必行。
工匠精神的真正的內涵就是人品、敬業、精益、專注、創新……
那對於孩子來說匠人精神又是什麼呢?
1一流的心性決定了孩子高度
有句話說得好,有一流的心性,才會有一流的技術。
那什麼是一流的心性呢?日本頂級家具製作大師秋山利輝,要求他的學徒制要培養「有修為、素養高的工匠」,而不是「能幹的工匠」。因為這樣的人懂得關愛別人、尊重別人、替別人著想。
如果有了這種人性的東西,就會進入高峰,如果只是技能上突破的話,是沒有神明幫助的,因為沒有德行,就會有局限。所以說,真正頂尖的人、大師級的人,都是「德」在前面。
王家衛電影《一代宗師》里的一句話送給所有的孩子:先見自我、然後見天地、最後見眾生。
2 孩子一生能有一件全情投入的事,是最大的幸運
全情投入,其實是一種敬業精神和認真的態度。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主張人在一生中始終要「執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 。「執事敬」,是指行事要嚴肅認真不怠慢;「事思敬」,是指遇事事要專心致志不懈怠;「修己以敬」,是指加強自身修養保持恭敬謙遜的態度。
對於一個人來說,一生能有一次全情投入就算很幸運了,無論是為了學習、為了工作還是為了愛情。因為一生很短,如果你能遇到值得全情投入的事或人,說明那時自我的境遇和周圍的環境達到了天地心神合一的境界。真是難能可貴!
3精益求精是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
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的故事天下流傳:學徒為了煎一枚合格的煎蛋,他帶學徒4個月,經歷了200個失敗品以後,終於煎出了一個小野二郎認為合格的煎蛋。小野二郎說:「這才是煎蛋應該有的樣子。」這名學徒喜極而泣。
如果是我們自己,我們能清楚地說出200個失敗煎蛋的不同嗎?能說出200個失敗煎蛋與合格煎蛋之間微妙的差距嗎?
這就是匠人精神,匠人精神就是精益求精。
有人說,如果一個人在一領域追求過極致,把一件事或一個產品做到過問鼎的水準,那這個人一定做什麼都能成為高手。因為他知道高手的體驗是什麼樣的,哪怕你是玩一個遊戲玩到了極致,或是動漫周邊收藏家……
所以我們要告訴孩子不怕事小,即使做一顆螺絲釘也要做到最好。
正如老子所說,「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4專注力決定孩子未來能走多遠
專注力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當孩子能夠把注意力集中於某件事情的時候,他們就會主動去探求未知的東西,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很多研究追蹤注意力持續時間對1歲至學齡前兒童的影響,結果都表明兒童在早期持續集中專注力時間越長,此後的表現和成績越好。
專注力可以激發孩子潛藏的好奇心。當孩子注意力集中時,就可以深入地思考問題。孩子在搭積木時,開始可能只會往上不斷碼高。逐漸地,他會試著往左右前後四面八方開拓,組成各種新的圖形。
專注力對鍛鍊孩子的毅力有幫助。當孩子熱衷於某一件玩具並長時間擺弄時,不知不覺中也鍛鍊了他的恆心和毅力。注意力遊戲還可以幫助孩子克服散漫的習慣,能夠沉著冷靜地處理問題,形成穩定的心理素質。
專注力有利於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注意力集中的孩子,由於能夠專心於自己所做的事情,所以更容易獲得滿意的結果,更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孩子就會不斷積累對做好一件事的信心。
孩子的學習能力、好奇心、處事態度、自信心決定了孩子未來發展的深度和廣度。
為人父母,如果可以從以上幾個角度去一身作者去帶領自己的孩子塑造一個家庭的匠人精神氣氛,把這種精神的內涵傳遞給孩子們,所以無論是學什麼做什麼,哪怕就是最基礎的語文學習,我們都可以認真地去不斷追求更好更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