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佩衡不僅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畫家,他還致力於畫學研究,是一位藝術教育家,一位出色的美術編輯,他為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傳承發揚做出了重要貢獻。
胡佩衡是中國20世紀的美術大師。胡佩衡十歲就開始學畫山水畫,最早他的畫作受王蒙、石濤繪畫的影響,他的畫一種多濕筆,結構有繁有簡,多用潑墨,筆線粗壯。到了晚年他的山水畫開始出新,結構更加簡潔皴法更加濃密,用色開始出現了對比色,慢慢形成了個人的山水畫面貌。
胡佩衡:(1892~1962年),譜名錫銓,又名衡,字佩衡,號冷庵,以字行,蒙族,原籍河北省涿縣,因祖輩做糧商,遷居北京。先後在北平師範、私立華北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平藝專任教職,主辦過「中國山水畫函授學社」,又在北京琉璃廠創辦豹文齋書畫店。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畫院畫師兼院務委員。
胡佩衡小從受父親的薰陶,從10歲的時候開始涉及山水畫,由於在藝術上具有很大的天賦,他進步很快,不過15歲就入了西陵畫家李敬齋的眼,成為他的弟子。
胡佩衡的山水畫取自於傳統,他臨摹了明清的畫家,接著又把宋元時期的山水畫了解透徹,積累了深厚的繪畫功力。在《我怎樣畫山水畫》一書中,胡佩衡曾談到自己的學畫經過:
「李靜齋先生把自己收藏的名畫一張張教我臨摹,告訴我怎樣看古畫,古畫中那些是從寫生來的,怎樣分析優缺點,怎樣學習古人的技法。記得當時臨摹過的畫很多,大都是明清人的作品,有幾張他認為最寶貴的是唐寅所畫的山水畫,他說自己就是從唐六如的畫里得到寫生的技法而進行寫生的。
他又教我如何運用古人的技法進行寫生和創作的方法,並須自創一格成為自己的面貌。由於靜齋先生的教導,使我在二十歲時已經能單獨創作,並且和當時的畫家時相來往,加入他們的畫會,列入畫家之流了。」
到了20歲的時候他在北京畫壇已經是小有名氣了,與當時的陳師曾還有陳半丁等人是好友。1920年金城、周肇祥等在北京創辦中國畫學研究會,以「精研古法,博採新知」為原則,指導了一大批年輕畫家,胡佩衡成為第一批研究員,在金城等的指導下進一步學習傳統繪畫。
此時的胡佩衡大多是臨仿各家各派的作品,大體以南宗為主,也涉獵北宗。胡佩衡最好學的是他將古人作品的依據風格畫法進行了分類,如董源、巨然的莊整,倪雲林的幽淡,王蒙的邃密,劉松年的工緻等。對於每一種風格如何臨寫,他都結合經驗加以解釋,可見出胡佩衡對臨摹的深刻理解。
1926年,齊白石在《冷庵先生畫卷》題詩:「層次分明點畫工,啟人心事見毫鋒。他年畫苑三千輩,個個毋忘念此翁。」顯示出了齊白石對這位冷庵弟的欣賞。
胡佩衡可以說對於齊白石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兩人相差了28歲,齊白石年長很多,但是齊白石卻對胡佩衡十分的敬重,兩人結為了忘年之交。
當時55歲的齊白石隻身來到了北京,因為受到了畫壇的排擠,再加上字畫賣不了幾個錢,他就去給人刻印章,在這個地方遇到了胡佩衡,他對灰心喪氣的齊白石很是支持,還把他介紹給了陳師曾認識,而齊白石成名之後對胡佩衡一直都很感激。
胡佩衡在齊白石的生命中不亞於徐悲鴻和陳世曾的地位,這是他人生中的三大伯樂,齊白石能夠有今天,胡佩衡絕對是功不可沒的。而更加可貴的是齊白石成名之後很懂得感恩,即使胡佩衡的名氣與他相差很大,他也絲毫沒有架子,而是以兄弟相稱,親熱的稱呼胡佩衡為「冷庵弟」,塑造了北京畫壇的一段佳話。
秦仲文在談到1962年8月在北京舉辦的「胡佩衡遺作展覽會」時,用兩句話概括胡佩衡前期作品:一是「精細可愛」,二曰「不斷致力於繼承古人和吸收先進筆精墨妙的技法」;前一句是講畫法風格,後一句是指出它們與傳統的密切關聯。能粗能細,而無論粗細,都流溢著縱逸奔放的氣質。
柱宇《中國畫名家胡佩衡訪問記》說,「胡佩衡在中國畫界,以課徒見長,此一般所公認。」
錢葆昂《胡佩衡課徒畫稿序》曰:「先生之為人也如春風,冬日即之也溫。其教人也懃懃不倦,探驪得珠。其言尤能深入淺出,古人千百言所不能說明者,先生不十餘言,即能使深奧之精義昭然若揭。前人立言,惟恐其不玄,先生則一以科學之方法治之,所以受教育者莫不事半功倍。」
胡佩衡又是一位出色的編輯,先後主編了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的《繪學雜誌》、北京大學造型美術研究所的《造型美術》和湖社的《湖社月刊》。特別是《湖社月刊》,從1927年創刊到1937年10年共100期,是20世紀前半葉堅持時間最長的美術刊物之一,始終由胡佩衡主編。
該刊介紹了許多古今畫家,發表了大量古今繪畫作品和畫論著作,還旁及書法、篆刻、古董收藏、詩詞、青銅研究等,充分顯示了胡佩衡寬闊的眼界和多方面的能力。這些刊物已經成了研究20世紀中國美術史的珍貴文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