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英的眼淚,是「姐姐2」獨特的真實

2021-02-23     三聲

原標題:那英的眼淚,是「姐姐2」獨特的真實

在這檔以年齡為選拔標準的節目當中,年齡反而成了舞台上最不值一提的點。「舞台」成為了姐姐們探索「額外可能性」的微縮,不論是結果,還是探索過程中的精神狀態,都是通過節目,呈現出了一種獨特的真實。

作者 | 周亞波

誰也不會想到,那英會在《乘風破浪的姐姐2》(以下簡稱「《姐姐2》」)的鏡頭前沒有防備地展現自己的「另一面」。

在《姐姐2》的開播階段,姐姐團當中年齡最大的那英率先出圈。那英本人在節目中呈現的「直爽大姐」狀態,以及被翻出的各種率性發言,都成為了《姐姐2》的第一朵「浪花」,激發了圍繞節目的種種討論。

開播之時,輿論一方面分析著新一批「姐姐」們的來路,回顧著她的過往歷史,一方面也會有些許的疑問:在《姐姐1》的成功過後,那些不服命運的、想要背水一戰、重新獲得認可的姐姐會渴望這樣的舞台不難理解,強如那英者,為什麼也要接受邀請,來參加這樣一個外界看來「翻紅」性質很強的節目?

用那英自己的話解釋,一方面是希望能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則是這個舞台的「獨特性」。

在這一維度上,外界所津津樂道的「直爽大姐」那英,與在二公準備期間「急哭了」的那英,都構成了對《姐姐2》完整立意的解釋。在這檔以年齡為選拔標準的節目當中,年齡反而成了舞台上最不值一提的點。「舞台」成為了姐姐們探索「額外可能性」的微縮,不論是結果,還是探索過程中的精神狀態,都是通過節目,呈現出了一種獨特的真實。

如果那英可以提前預知在《姐姐2》中面臨的挑戰,其選擇本身即可證明她的決心;如果未有預想,那英也在節目當中沒有保留地呈現了另一面。左右手之間,都可以成為解釋《乘風破浪的姐姐》價值的砝碼。

01 | 一個可以專注於「乘風破浪」的烏托邦

在第二次公演的準備期最初,那英感受到自己與節目最初的狀態有了很大的不同,對完美舞台的渴望與日俱增。

但在籌備的過程中,整體舞台的呈現難度與表現完整度永遠都是需要把握平衡的要素。「究竟要不要保留鋼琴鍵」最終成為了那英組的內部分歧,在舞蹈老師對不整齊的擔憂下,那英提議去掉鋼琴鍵,但以容祖兒為代表的組員們不能盡數同意。

實際上,不論是那英還是容祖兒,所有姐姐的訴求都是呈現更好的舞台,所謂的分歧並不是本質的不和。只是,分歧的過程當中,那英性格當中的特點被放大,她感到委屈,埋怨自己「嘴笨」,怪自己情緒上頭,把事情跑偏到自己不願意跳複雜舞蹈的矛盾。

事情最終的結果,是那英向全組真誠道歉,不僅僅是在微信群當中道歉,還有當面的溝通。最終,那英組的表演得到了相當完美的呈現,也為這次風波最終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這次舞台的台前呈現,與磨合的不易過程,成為了一種比照。聚光燈下的舞台也在此刻具備了更多的象徵意義:她既是多名姐姐們一段時間的努力的結果,又是對自己台下真實風貌的一種展現。

對姐姐們來說,《姐姐》的舞台,是來之不易的「加賽道」,是為相對靜止的生活增添的「額外挑戰」;而對舞台之外的觀眾來說,姐姐們為這種「額外挑戰」努力的過程,所產生的努力、選擇乃至衝突,其實也對應著人生中的各類取捨:我們總說「人生如舞台」,在當下的背景之下,在「30+女性」整體的「人生舞台」仍有困境的當下,兩種「舞台」具備著一體性,激勵著觀眾。

那英是典型的「偏科生」,她完全可以無視《姐姐》的邀請,不需要嘗試舞蹈,甚至已經功成名就的她也不需要太多的「進步」,但選擇了《姐姐2》的舞台,實際上也是選擇了「姐姐還可以這樣試試」的可能性。

節目通過對「行業生態」的還原,引申到了對社會生活一個方面的還原,過程當中,「真實」成為了一種底色。懷疑「直率人」那英參加《姐姐2》的必要性,其實是忽略了節目在重新聚集一批女星、提供被看見機會之外,展現他們在「真實環境」當中展現「真實風貌」的機會。

直率如那英者,會糾結自己的「嘴笨」,會在節目不遮掩地表示自己「氣死了」,卻又在思考之後認真地選擇道歉,重新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這種「真實」又和舞台的「烏托邦」性質並不矛盾。一次唱跳舞台會有呈現細節的衝突,會隨著這種為夢想堅定努力的信念感放大。而在現實生活當中,好壞對錯大多時候也並非分明,平衡與斡旋也時刻在發生。從衝突到化解,成為了由內而外「舞台定義」一個極好的呈現。

一個可以專注於「乘風破浪」的烏托邦,是節目吸引姐姐們來的點,抱負與野心,好奇與嘗試,都可以在這裡得到釋放,她可以是一次新的機會,更可以是不影響主線的「新副本」。

02 | 一個結果並不重要的遊戲規則

所以,究竟什麼是「乘風破浪」?

開放性是《姐姐》舞台的特點之一,從第一季到第二季都是如此。本身就具備著唱跳基礎的姐姐有機會「乘風」而上,通過唱跳能力讓觀眾再次看到自己;而在某一方面甚至兩個方面都有所欠缺者,也可以充分暴露短板去「破浪」,去展現自己面對短板、走出舒適區的狀態。

這種平衡既是真實的,也是獨特的。在「人、規則和場景」等綜藝多重要素當中,公平的規則、充分競爭的場景與姿態各異、卻又被節目提取了最大公約數的姐姐們產生了關聯。姐姐們有機會通過呈現舞台去展現自身的美麗,也有機會展現自己在「追逐舞台」當中的狀態。當誠意和努力成為散發魅力的來源,「乘風破浪」的主題就會更加突出。

人們很容易認為,《姐姐》的立意,在於30歲以上的「過氣女星」們渴望重新曝光,重新站在鎂光燈下,重新收穫流量,尤其是在《姐姐1》成為2020年現象級綜藝之後,這樣的論點似乎更加顯而易見。

但事實上,與市面上的選秀節目最大的不同是,姐姐們她們不再像剛出道時那樣被灌輸、也事實上不再「擁有無限的機會」,對機會有限性的思考與多重形態的凝視同時存在。節目構建了一种放開過往,突破桎梏的空間,這種突破背後,是對自我的挑戰,是將「有限」重新變為「無限」的過程。

這一場景下,「成團位」更多地是一種結果,而不是節目的全部意義所在。它既是姐姐們在一季節目當中所真誠努力的終極目標,也是追逐的成敗當中,放大了的「為目標而努力」過程意義。

成團位置和舞台機會的「有限」,都還不是《姐姐》的獨特之處。而當被貼著「有限」標籤的姐姐們來到節目當中,預見同樣有限的機遇,以舞台呈現為軸展現自我,圍繞「人」本身的突破與探尋,才是真正打破常規、體現獨特的市場價值之處。

以那英為代表,「姐姐」節目們當中的許多人,在節目前並非「唱跳全能」,在節目後也未必會投身到真正的「唱跳舞台」工作當中。但在節目當中,在進入到一個「多出來的世界」之後,他們所擁有的機會展現自己真誠和努力的機會,又是相對公平的。

不試試,又如何知道後面的結果?這背後的內涵,實際超越了「唱跳」所帶來的視聽感本身:它不是簡單粗暴的「不服老」,也與前後輩競爭、性別競爭無關,當對自己的挑戰形成了一種自洽,對「新可能性」的全身心投入就更能讓人相信。

所以,《姐姐》的特殊性決定了它從登上市面就受到關注,而由於女性群體生存現狀的特殊性、女明星們所獲得機會的特殊性,被放大,這是簡單扭轉性別不可複製的原因,也是節目能夠引起共鳴的關鍵。

在這個過程當中,觀眾眼中那個「永遠耿直」的那英,絲毫不避諱自己在達成「完成完美舞台」過程中的短暫崩潰,又在迅速平復之後,回到為目標真誠努力的軌道上。放大來看,它解釋了那英來《姐姐2》的原因,解釋了舞台的全新含義,也解釋了《姐姐2》的無可取代的價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qWOzXcB8MnI47Ij8H3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