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我講了假靳東事件,我媽哭了

2020-10-17     第十放映室

原標題:聽我講了假靳東事件,我媽哭了

如題。

最近,「假靳東」事件特別火, 昨天我就跟我媽提了一嘴。

沒想到聊著聊著,我媽突然哭了。

其實這事兒不賴我。

還得從鬧得沸沸揚揚的「假靳東」事件講起。

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

江西一位60多歲的婦女黃月跟「靳東」搞網戀,鬧得全國人盡皆知。

黃月聲稱,抖音上名叫「靳東弟弟」的帳號就是演員靳東本人。

他倆不僅互相看對了眼,「靳東」甚至當著全抖音、全中國人的面對她表白。

她說,「靳東」要給她五十萬,還要買房子。

她還說,他們會結婚。

至於這個「靳東弟弟」,就是騙子用靳東的臉配上機器人聲的抖音帳號。

但是「假靳東」對著螢幕姐姐長姐姐短的喊著,就把黃月的心給偷走了。

阿姨對愛情的描述非常靈魂

黃月為「靳東」剪了頭髮,不敢出門,就怕別人嫉妒她,出去給「靳東」招黑。

她甚至還離家出走,一個人跑去了長春。無論人家怎麼勸,怎麼一趟趟跑派出所,就是不回來。

因為「靳東」說好在那裡等她。

隨著電視台和心理學家的介入,黃月的家庭矛盾逐漸浮出水面。

原來,黃月對「靳東」狂熱迷戀的背後,是對丈夫的怨恨,以及對這個家的失望。

黃月的兒子們回憶,母親是一位非常進取且要強的女人,一生為家庭操勞。她年輕時接觸過知青,渴望外面的世界,所以對子女要求嚴格,對他們寄予厚望。但後輩們並未能如她的願

後來,她又想努力為孫輩創造好的環境,不惜借錢買房,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可是,她的丈夫對這些都無甚興趣。

反而在三年前,這個丈夫提出要「三代歸宗」,即將隨母姓的小孫子改為父姓。

這徹底激怒了黃月。

從鏡頭裡那句「我恨他」,觀眾已然聽見她心底的咆哮——

老娘為這個家操心大半輩子,老了老了你居然跟我在這算計?

於是我跟我媽就聊起了這個丈夫令人寒心的所作所為。

說著說著,我媽突然哭了起來,一邊哭一邊問我:

為一個人付出這麼多年,值得嗎?

原來,我爸最近也做了件讓她寒心的事兒。

說起來,也不過是件家常瑣事。

我媽是家庭主婦,包攬了家裡一切大小事宜,下至通廁所,中至買菜做飯,上至掏馬蜂窩。而我爸則負責在外賺錢養家。

隨著我爸工作漸漸清閒,我媽體力逐漸衰退,二人為了生活瑣事矛盾激增。

終於有一天,當我媽問我爸,下輩子還願意跟她在一起嗎?

我爸毫無求生欲:

願意。你太嘮叨。

雖然旁人看來不過是老夫老妻的拌嘴,但我媽這次卻十分較真。

她不敢相信,自己作為家庭主婦長達二十餘年的貢獻,竟然幾句嘮叨給瓦解了

即使知道是句玩笑話,也被氣得夠嗆。

從某種意義上講,黃月的憤怒和我媽的傷心都源於一個問題:全身心為家庭奉獻,其勞動成果卻得不到相應的重視和回報。

其實,這在很多傳統的婚姻模式里是普遍現象。其中,任勞任怨為家庭犧牲的多為女性。

而當這些女性年歲漸長,繁重的家務活和心理壓力壓得她們身心俱疲,卻依舊得不到肯定時,她們會突然開始懷疑人生——

這麼乾了大半輩子,值得嗎?

說實話,挺讓人心疼的。

所以今天,咱就來還黃月,還我媽,還所有為家庭付出所有的女性一個公道。

01

現在的社交網絡上締造了一個新詞—— 婚驢

它是某些群體用來形容主動進入婚姻,並為婚姻家庭投入很多心血的女性。

papi醬結婚,被人稱為婚驢

擱在二十年前,這樣的女性還常常被冠以「偉大」的名號,而今卻催生出如此具有侮辱性質的字眼。

這說明,社會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

為婚姻家庭奉獻一生的女性,不再壓倒性地受到社會的普遍讚揚。這原本是件好事,意味著女性做出其他選擇也可以被社會接納,也可以得到讚揚。

2006年的電影《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就是在這種環境中誕生的。

彼時,中國社會的女性主義意識正在抬頭。所以,這個實質上拋夫棄女、離經叛道的姨媽基本得到了觀眾的同情。

人們不再揪著她的「道德污點」不放,而是試圖對她的行為進行合理化解釋。

然而十多年後,「婚驢」一詞的出現又讓人擔憂。大環境讚美職業女性沒錯,但是不是對那些為家庭付出全部的女性太不友好了?

其實,家庭主婦或是重心放在家庭的女性從來也沒有好受過。

雖然在過去,社會輿論偏袒她們,官方宣傳又總是愛給她們戴高帽,但是這些女性的家庭地位普遍不高。

真正能從婚姻生活中獲利,得到個人價值感提升的女性少之又少。

經濟條件的限制,加上由此導致的教育缺位、工作機會少等問題,致使很多老一輩女性被迫早早進入婚姻,還沒來得及認清自己,或是根本沒有想過何為自我,就已經開始操持一大家人的日常起居。

在這樣的環境中,男人忙著賺錢養活一大家人,女人忙著想一塊錢怎麼掰成兩塊花,苦只能往肚子裡咽。

再加上傳統思想根深蒂固,女性操持家務天經地義,跟誰喊累呢?

只能在網上跟假人叫一聲苦。

圖片來自微博@伊莉莎白骨精啊

如今,年輕一輩的女性自由選擇的範圍擴大了不少。

但對於普通女性來說,仍有許多現實因素讓她們選擇退守家庭。

經濟上,誰賺得多誰去工作成為新的流行標準。然而, 《2020中國女性職場現狀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女性的整體收入依然低於男性 17%

誰只能多在家呆著,一目了然。

觀念上,「密集母職」的思想依舊有很大市場。

所謂「密集母職」,就是以孩子為中心,把照顧孩子看作女性的主要職責。

去看看近年市面上的育兒類電視劇,《虎媽貓爸》《辣媽正傳》《小歡喜》……那些焦急的、嘮叨的家長形象,是不是都是媽媽?

在新時代選擇退守家庭,原是個人選擇,但在本應團結的女性群體中,她們卻被一些人惡意稱為「婚驢」。而她們在婚姻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都是活該。

在家庭中個人勞動不受重視,在輿論上個人價值不受尊重。

在中國,女人想要把家庭當作事業來經營,怎麼就這麼難呢?

02

為什麼傳統婚姻模式中女性的付出容易被忽視?

這並不是一個時髦的問題。

當下最流行的問題是:現代女性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

兩個問題一對比就能看出現在輿論環境對家庭付出型女性的態度——

既然大多數現代女性都可以或者試圖平衡事業與家庭,那麼只需要操心家庭事務的女性是不是比這些女性活少、更輕鬆?

於是,家庭付出型女性就被劃入了落伍且更為輕鬆的行列。

如果這些女性的家境尚可,那就更被視為是一個幸福的女人:不愁吃,不愁穿,有老公在家養著你,多少人都羨慕不來呢!

千萬別對無力負擔保姆費用的普通家庭婦女說這種話,會挨揍的。

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中有一個細節:

丈夫回家看見妻子的手上纏著繃帶,妻子回答說是在做家務中弄傷的。

接著,妻子又淡淡地提及醫生的態度:

不得不說,韓國醫生還是沒有我們中國醫生有素質。

我母親也曾經去醫院看過肩頸炎症,那位醫生非常篤定地對她說,這是長期做家務的積勞成疾,類似的案例他見過許多。

這還是有各色家電輔助、粗活重活不多的城市家庭。

在農村,女性健康與家庭勞務關係的數據更加觸目驚心:

2008 年國家統計局開展的中國居民時間利用調查顯示,60~74 歲的老年婦女每天平均從事無酬的家庭照料勞動的時間是同齡男性的整整兩倍。

根據 2000~2015 年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的數據,長期從事照料活動的農村婦女被診斷患有慢性病的機率提高 9.8%,而自評健康較差的機率顯著提高 17.6%。

來自丁香醫生公眾號

所以,到底為什麼很多丈夫甚至子女並不認為家務是勞心勞力的苦差事?

除了傳統觀念影響,有個很大的原因——

他們也根本沒做過什麼家務啊!

大部分男性年幼時有母親做家務,如果成年後不久進入婚姻,對家務沒有概念,自然很容易對女性勞動熟視無睹。

許鞍華的電影《桃姐》以及之前提到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中,都有類似情節:

桃姐/姨媽在拖地或者端茶倒水,到兒子 /丈夫身邊,男方條件反射般地抬腳/抬手,但眼神和動作沒有與母親 /妻子發生絲毫交流。

多麼熟悉的場景。

在這種家庭里,男人的苦被大大方方擺在外面。

女人的累卻藏在熱騰騰的飯菜里,藏在洗乾淨的衣服里,藏在乾淨的地面上。它們可能因為藏得太好太整潔,反而讓人看不出。

另外,家庭中的雜務難以量化也是導致其受忽略的重要因素。

近期,B站 up主「玲玲 Peter和四隻貓」一系列關於基層女性婚姻困境的視頻在網上很火。

她把基層傳統婚姻比喻成男女雙方合夥開公司,家庭付出型女性需要承擔公司的後勤工作。

不過,男方並不為女方在公司里的後勤工作支付勞務費,一般只會支付女方和孩子的生活費。

也就是說,這些後勤工作純屬義務勞動

而同樣的工作內容究竟值多少錢呢?根據2018年上海家政服務指導價,一個全日制家政員最高工資可達6800元。

但是這些價值一旦進入家庭中,就變得難以估量。

在外賺錢的丈夫也不可能給妻子發個績效量化表格,把每月工作量摺合成數字再逐月發工資啊。

如此,妻子在家中的辛勞丈夫是否能夠感受到,真的只能憑良心。

03

不過與勞務輸出相比,家務事之下女性的精神狀況才是更為隱秘的角落。

愛上「靳東」的黃月最終被心理治療師拉回了現實。

我們都知道,她的愛情夢已經碎了。

而來自黃月丈夫的各種挖苦又格外刺耳。

黃月說,她一輩子沒有被愛過。

在無愛的婚姻中撐起這個家,黃月一定忍受了太多這樣無休無止的抱怨和嘲諷。

當然,她出現心理問題的方式也符合其性格:

大膽追愛的宣言充滿進取,敢愛敢恨,敢作敢當。

可是,其他很多為家庭付出卻受盡委屈的婦女們,心理就沒這麼「陽光」了。

最苦的,還是中國農村婦女。

2002年,一位在中國住了 20年的加拿大醫生費立鵬在《柳葉刀》雜誌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國自殺問題的文章,文章中的很多數據震驚國內外醫學界。

費立鵬在《一席》的演講數據

費立鵬在《一席》的演講中提到,導致自殺的原因有一半源自社會問題,而最主要的社會問題就是家庭矛盾。

很多自殺的農村婦女常常是和丈夫發生矛盾,就順手抄起家裡的農藥自盡了。

這種自殺絕對不能被看作是單純的衝動行為。後來,社會學家吳飛在《自殺作為中國問題》中專門剖析了中國農村婦女的自殺問題。

在書中,我們看到經過現代宣傳教育,中國農村婦女的自我意識正在覺醒,家庭革命賦予了每個人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權利。

然而,傳統宗族觀念在農村並未消亡。面臨經濟制度改革的衝擊,經濟利益又成為許多家庭矛盾的導火索。

夾在這四面楚歌之中,死,變成一些農村婦女心中的「生」。

04

不要以為只有農村主婦會出現心理障礙。

對於那些受過良好教育,有一定知識文化儲備的城鎮女性來說,長期為家庭付出,缺少社交、與家人缺乏必要溝通等同樣會可能損害她們的心理健康。

雖然與農村相比,城鎮的風氣較為開化,但更為強烈的自我意識也會讓這些女性對周圍環境產生排斥。

關於這一點,《82年生的金智英》幾乎是小雞啄米式地戳中了現代家庭主婦的各個痛點。

被迫辭職、離開社交圈、婆媳矛盾、喪偶式教育……事無巨細地講述家庭生活如何讓一名知識女性患上心理疾病。

然而,坦白講,金智英所處的環境並不算很惡劣。

相比之下,許鞍華鏡頭裡的姨媽就慘多了。

她會說一口英式英語,原是上海本地人,樂於助人,熱愛戲曲。

但在被「假靳東」這樣的騙子騙走棺材本後,她只有回到東北,回到愚鈍的丈夫身邊,看著女兒落入與自己相同的命運里,然後雙鬢斑白兩眼發直,坐在雪地里就著鹹魚啃饅頭。

精神危機時時刻刻都環伺在婚姻周圍,虎視著那些為家庭犧牲了自我的女人們。

82年出生的金智英精神分裂, 60多歲的黃月淪為大眾笑柄……

如果說,前者還有選擇的機會,那麼像黃月、姨媽這樣的女性又能如何呢?

而我們這些普通人,我們的母親,那些從未想過,或者逼自己忘記兩性平等、獨立自我,一直為家庭付出、妥協的女性,一旦她們不幸被現實辜負,要如何自處呢?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里有句台詞,是姨媽對騙子說的:

「我十八九歲你騙騙我,我還能掙回來。

我都這把年紀了你來騙我,是在絕我的路啊!」

這句話既可以對欺騙中老年女性的騙子說,也可以對那些輕易否定女性為家庭所作犧牲的家庭成員說。

年輕人感到價值失落尚且可以重新選擇,但大半輩子都獻出去的人卻沒這福氣。

因為她們中的大多數很忙很忙,忙完了丈夫忙孩子,忙完了孩子還要忙孫子。

那些老年大學、廣場舞隊伍里的阿姨如果說要退群,那她十有八九是回家帶孫子去了。

年輕時要在事業和家庭中做抉擇,晚年時又夾在愛好和孫子中間犯難。

像薛珍珠女士這樣想得開的畢竟是少數

社會學家沈奕斐對這些現象有非常精彩的概括。

她認為,中國年輕女性在家庭地位中的權力上升,並非因為男性讓權,而是由於家庭內上一代老年女性將自身權力全面讓渡。

換句人話,很多年輕女性能夠安心上學、上班,專心個人發展,是因為家中的母親犧牲了大部分自我,在她們生育後替她們承擔一部分育兒工作,為她們穩固大後方。

以,女性解放,不僅僅是女性與社會、與男性、與自我的鬥爭,家族內部的女性之間也存在著殘酷的犧牲與被犧牲。

這樣的現實,是不是比我們想像的更加心酸?

這就是為何今天我要說影視作品之外的東西。

現在很多熱門影視作品,全部都在膚淺地討論女性議題。

最近,我們特別熱衷於拍攝都市麗人的獨立女性成長史,像《我的前半生》《三十而已》《親愛的自己》,卻忽略了這種成功學的背後,可能站著許多並不符合現代女性成功標準的中老年女性。

所以,斯琴高娃飾演的姨媽才會被大家拿出來反覆咀嚼。

近幾年,在《送我上青雲》《春潮》《柔情史》這樣相對冷門的影片中,我們有幸看到不一樣的中老年女性。

在她們身上,能看到一個普通母親、一個中老年家庭主婦並不成功、卻無比真實的成長史。

那也許不符合你的幻想。

但,這是我們才是要面對,並且設法改變的事實。

你怎麼評價假靳東事件?

[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l3fOHUBLq-Ct6CZbK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