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間消亡的明星直播帶貨

2021-05-12     文化產業評論

原標題:瞬間消亡的明星直播帶貨

第3177期文化產業評論

如今直播間不見明星,原因來自方方面面,有平台商家的「不再需要」,行業亂象的「添油加醋」,還有明星的「自我放棄」。明星開始「遠離」直播間,直播帶貨這一年發生了什麼?

作者 |金璵璠

編輯 |楊濤

來源 | 開菠蘿財經

正文共計5113字 | 預計閱讀時間13分鐘

剛剛過去的4月,明星直播最大的熱點是64歲老藝術家潘長江和《小兵張嘎》主演謝孟偉創造的四字梗「潘嘎之交」。明星直播保持此前一脈相承的「人設」,再次和「翻車」掛上鉤。與此同時,你會發現,當商家哭著喊著維權的同時,明星直播間裡的明星大部分都消失了。

一年之前,明星直播帶貨絕對是圈內外的現象級事件,影響範圍多大取決於明星的咖位,整個明星圈在618期間最瘋狂,共有300位登陸淘寶直播,超百位明星在京東直播,抖音快手兩個平台也在搶明星「人頭」。

彼時,無論歌手、演員,還是流量明星,主動要求上直播間的明星藝人絡繹不絕,淘寶直播MCN負責人新川曾向媒體透露,「團隊電話被打爆,經常忙到連午飯都來不及吃」。難怪薇婭在《吐槽大會5》上調侃,「 明星的歸宿是帶貨」。

帶貨交易額似乎也變成了比片酬更令粉絲自豪的談資,薇婭在一次採訪中被問到是否會考慮放棄直播當明星,她答:「我不會當明星的,當明星哪有當主播賺錢啊。」張雨綺也在直播中說過,「帶貨這種感覺太爽了,以後都不想做明星了,還是長期帶貨吧。」

這才不到一年時間,明星坐在直播間中對著手機或鏡頭,認認真真向消費者推銷手中商品的畫面,已然已經成為歷史。極少數還堅持在直播間的,已經不算真正的明星,而是簽約MCN、高頻開播的職業主播。

一年前,直播帶貨,儼然成了明星的第二事業,一年後,明星都離直播帶貨遠遠的,這一年發生了什麼?我們又應該如何看待明星直播帶貨?

明星直播間不見明星

明星是怎麼消失的?

「直播首秀即收官」的明星比比皆是。楊穎Angelababy或是單純因為數據平平,李小璐數據不錯卻遭遇言語攻擊,鄭爽懟品牌、懟副主播,全程翻車,還有林允、關曉彤、小瀋陽、許光漢等有流量價值的明星,不論首秀數據好與差,都有點薅完羊毛就跑的意思,在去年618之後紛紛揮手告別直播帶貨。頭部平台早期搶的明星藝人也不見帶貨了。

一年前,劉濤、景甜、李好聯姻淘寶聚划算,謝娜簽手淘寶,陳赫簽約抖音,張雨綺在快手直播首秀,賈乃亮與蘇寧易購,汪峰與京東,佘詩曼與拼多多,鄧紫棋與唯品會,這樁樁好「姻緣」即便是有平台的深度綁定和流量扶持,大多也沒能持續,只剩劉濤、李好、賈乃亮還會現身直播間,但也越播越少,近5個月以來,賈乃亮平均每月只出現在蘇寧易購直播間一次。

腰部明星直播的次數驟減,大部分已經消失在直播間了。小葫蘆大數據顯示,從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多位明星直播帶貨的次數陡然下降,以王祖藍、薛之謙、陳志朋、王耀慶、曾志偉、楊坤六位為例,大多數明星沒能堅持到今年2月,累計直播次數從巔峰時期的十多次降到4月份的2次。

還有些直播間雖然以明星的名字命名,但壓根不見明星本人,都是由「替身」代播。

汪涵、金星的直播間,次數與時長相較去年有增無減,甚至已經達到日播頻率,但均由新人主播代替,總有用戶在評論區問「這不是XX的直播間嗎」「XX去哪了」。更有明星直播間將明星本人的照片或視頻置於直播畫面頂部」,實則由工作人員主播,比如「蔡少芬專屬店」、「石榴姐苑瓊丹」,省得再去向用戶解釋。

圖源 :淘寶直播 由其他主播替播的明星直播間

現在,還留在直播間開播的明星屈指可數。謙尋文化旗下的林依輪、李靜、李艾,銀河眾星旗下的吉傑、胡兵,以及願景娛樂旗下的朱梓驍等人,開播次數高頻固定,帶貨成績也相對穩定,另外還在活躍的李晨、華少、胡海泉,有各自的產品或機構,總之都是背靠產品或專業MCN機構的職業或半職業化帶貨。

而真正的明星群體,過去一年風風火火做直播的,一部分人是玩票性質,另一部分即便簽約了MCN也是短暫就業,如今早已消失在直播間。今年以來明星+直播更是鮮有新故事,唯一掀起小波瀾的還是湖南衛視主持人李維嘉單場直播GMV破億,但故事的主角是百度APP,換言之,這是遲到的百度直播舉平台之力的結果。

被「嫌棄」的明星

從風口之下滿是機會主義者,今天陳赫、明天Angelababy、後天張雨綺,到如今直播間不見明星,原因來自方方面面,有平台、商家的「不再需要」,行業亂象的「添油加醋」,還有明星的「自我放棄」。

一個非常現實的前提是,直播首秀是最好用的,成績最好、聲量最大,對平台和商家的價值就越大。平台和商家都願意爭取明星尤其是流量明星的首秀,因此明星的首秀身價以及坑位費就是最高的。

從事藝人經紀的陳頌向開菠蘿財經透露,首秀最值錢,水分也最大,已經是圈內公開的秘密了。「越是首秀越要重視,經紀公司一定要花錢保證不翻車,砸廣告甚至用一些灰色手段。何況一些藝人還承諾『保流水』。」

再結合明星的帶貨成績主要來自粉絲的支持的現狀,轉化率因人而異且難以持久,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只要一個明星的直播次數大於一,人氣和帶貨成績大機率就會走低了。某潮牌相關負責人向開菠蘿財經表示,曾經請流量小生直播的帶貨結果遠不如腰部網紅。「那是那位明星第二次上直播間,第一次粉絲們願意給自家哥哥買單,證明自己沒有白嫖,但第二次第三次就不一定了,很多流量小生忠粉太少。」他稱。

當一個明星的直播首秀被「薅」完了,平台的天平慢慢就傾向另一邊了。

最早把明星推進直播間的是各大直播平台,這些平台給明星開出誘人的推廣資源,要的回報是明星能給平台吸引、沉澱下來多少用戶,而非一場直播能賣出多少貨。

陳頌表示,就像去年618期間,這些直播平台為了把明星拉到直播間,配人配資源配流量,就為了借明星的流量搶用戶。

抖音請的明星雖不多,但例子最為典型,去年4月、5月,官方分別請來了羅永浩和陳赫,一個能號召科技、數碼愛好者,一個是娛樂圈內的抖音人氣冠軍,兩位「明星」目標受眾互補,無疑能帶動一大批用戶轉戰抖音直播間消費。

當明星的首秀和粉絲價值被利用完了,當掌握流量資源的平台樹立起了標杆,進入2.0階段,平台做的是規模,要的是橫向發展,重心便轉移到了品牌店鋪自播,一年前淘寶、京東、抖音、快手等平台搶明星大戰的戲碼終將會成為歷史

而大大小小的商家也在過去一年經歷了明星主播祛魅的過程,交沒交過「學費」,都不再相信明星的帶貨神話了。

學費的大頭是坑位費,坑位費根據明星的知名度、粉絲數量以及粉絲購買力等多方面數據的綜合評估,從幾萬到幾十萬元不等,大機率遠高於業內主播,甚至一些明星直播首秀的坑位費可敵薇婭、李佳琦這樣的頭部專業主播。商家剔除給直播平台的分成、給明星20%-30%的帶貨分成後,如果商品折扣力度還大,那一場直播要保證足夠的銷量才能回本,又有多少明星能做到?

來源 :視覺中國

結果就是,前有李湘被曝五分鐘直播報價80萬,結果賣貂一件沒賣出去、賣奶粉只賣出77罐;現有話題持續多日的「潘嘎之交」,潘長江雖然贏了銷量卻輸了口碑。加之退貨率高達九成、數據造假、表現不專業等負面頻出,商家不但排隊控訴,還和部分明星對峙公堂,明星帶貨穩穩地和翻車兩個字掛上了等號,甚至被部分商家圈內人評價為「明星帶貨,越帶越歪」,網絡上甚至流傳著「明星帶貨閉坑指南」。

明星帶貨翻車的本質原因是雙方預期不一致。「商家對明星是有考核的,認為他有流量,憑什麼我付了那麼多錢不幫我把貨賣出去。但明星的理解可能是,把商品舉在手裡,讓大家看到,工作就結束了。」網際網路營銷資深專家、前淘寶直播運營負責人趙圓圓曾對開菠蘿財經表示。

換言之,明星直播帶貨本質上都是會翻車的。趙圓圓稱,我們看到的不翻車的,基本是副播發揮好,或者招商團隊、承辦項目的MCN機構在現場的團隊比較專業,選品選得好,明星在現場當個吉祥物就可以了。

回到明星本身,即便是想借直播帶貨再就業,主播這碗飯也不好吃。葉璇在直播兩個月後宣布停播,直言還不如「站兩次台賺的錢」。明星跑通告和做直播,哪個來錢容易不言自明。某電商平台負責人對開菠蘿財經分析,除去收入,直播帶貨的多個環節都難以符合明星團隊的預期,而且特色人設的打造、直播流程的準備以及專業團隊的運營都是關鍵。「很多明星還沒理解直播帶貨,也沒有全程看過一場直播,就已經接活了。」陳頌透露。

明星身份有很多便利,但到了直播間反而是限制。最大的不便是選品,明星的選品理想情況下應該和選代言一樣,要考慮明星本人的風格人設和受眾群體,所以相對受限;其次是配合度,明星能不能做到每款上架的產品都提前試用、評測,直播中能不能連續坐三四個小時以上,能不能全程保持足夠的專業度,得打一個問號;另外,背後團隊的支持更是極大的考驗,羅永浩說過,「1/3重要性是主播本身, 2/3重要性是拼後台供應鏈能力,你要源源不斷地找到好東西,並且好東西要有一個好價格,這件事是核心競爭力。」

太多明星沒有做到這幾點,卻因投入產出比低於預期而「跑路」,還常常有明星主播被曝出缺乏專業素養,如遲到、在直播中心不在焉、不背產品信息,甚至將直播間變成與粉絲的溝通會。

上述電商平台負責人形容,明星帶貨不專業,影響當場銷售額事小,給品牌造成負面影響事大,比如李湘帶貨時被網友質疑「她可能會用這些東西嗎」,某品牌因明星本人全程沒碰產品遭網友吐槽。

人設標籤鮮明、專業技能加持、內容受眾垂直的優質明星將會在淘寶直播走得越來越遠。」淘寶內容電商事業部總經理玄德曾這樣表示。篩選漏斗下,再加上影視行業全面復工,願意留下來、且具備帶貨能力的明星少之又少。

明星,直播間的工具人

上述提到的明星直播可以統統概括為一種形式,即明星在電商平台開設專屬的個人直播間進行帶貨,上架多個品牌的商品,收入來源是坑位費加銷售提成。

經過一年的「磨合」,明星和直播電商行業雙方終於找到了某種平衡,即明星在直播間穿梭遊走跑通告,做好專業主播和品牌商家的「工具人」。

這其實回到了2020年以前的情況。明星和某個品牌或專業主播合作直播,收入均不涉及銷售提成。頭部主播需要的是與明星互蹭熱度,品牌之所以還願意請「常翻車」的明星直播,其實是「花小錢辦大事」。

陳頌表示,品牌請流量明星代言一年的費用幾百萬到上千萬不等,一些中小品牌更經濟的做法是,請明星到直播間來,簡單介紹產品,不圖銷量,要的是「XXX推薦」的二次宣傳和投放的噱頭。即便是當場帶貨效果不好,這樣一場合作下來,品牌商家可以獲得明星直播切片一到三個月的使用權,用於線上、線下投放,相當於短期代言,換算下來,支付給明星的費用往往只是同周期代言費的五分之一甚至更少

這種做法適用於中小品牌、主推新品的品牌乃至白牌,雙方的合作可以是一次直播帶貨,也可以是代言合同的一部分,但對於明星藝人而言都是「上通告」,只不過通告從演出、綜藝變成了直播。

某快消品牌電商負責人對開菠蘿財經分享的經驗是,請一位近期上過熱搜的明星,品宣價值更大。他所在的品牌曾經請過一位熱播劇中的「流量新人」到淘寶直播間,發現不但淘寶店鋪,連京東店鋪的粉絲量、搜索量也增加了。

當商家認可了明星的品宣價值,對明星的隱形KPI不再是不現實的「賣出多少貨」,就直接找匹配品牌調性的明星進入直播間,走短期合作。如果還有銷量的野心,再搭配一個專業主播甚至頭部主播,讓專業的人拉動銷量。

當明星不再盯著銷售數據和提成,把上直播間視為接到的一份通告,就像張翰曾在直播間中無意道出的那樣,「只是借這個機會,聊聊天,聊聊戲,哦對,順便也聊聊產品」。上直播間,不過是明星眾多通告中較為容易切入的窗口,也是能與粉絲維護關係、維持自身曝光量的「恰飯」方式。

事情發展到現在就簡單了,換言之,直播間不再那麼需要明星,直播帶貨的明星風口也就停了,讓直播的歸直播,明星的歸明星。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陳頌為化名。

話題互動

您對明星帶貨直播有何看法?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

文化產業頂尖大號「文化產業評論」,秉承權威、專業、準確、及時、實用的特點,聚焦新時代,彙集、融合行業內外精英對文化產業的觀察和理解,在業內具有廣泛和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得到了全國文化產業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企業、機構、行業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是國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業、相關機構掌握文化產業發展及科學決策的重要參考。歡迎訂閱關注!

交流/諮詢/合作

請加主編微信號:7759813

申請轉載/加入研習社

請加小助理微信號:whcy006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加入「文化產業評論」,這裡,是你的舞台~

喜歡這篇嗎?分享、點贊、在看,都安排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iowcXkBbyZbTSdkCdx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