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縣這個小鎮有三處「國保」,其中一處彌足珍貴

2019-06-22     運城之窗網

說起山西夏縣埝掌鎮的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遺址,人們可能如雷貫耳,那就是東下馮遺址和崔家河遺址。

東下馮遺址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代序列為新石器時期至商代。遺址位於東下馮村東北的青龍河南、北兩岸台地上,面積約25萬平方米。遺址共分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屬東下馮類型文化遺存,遺蹟有灰坑、房子、墓葬、水井、溝槽、陶窯等。東下馮遺址正處在文獻記載的「夏墟」範圍,其大致年代又在夏紀年內,對了解晉南地區二里頭文化的內涵,探索夏文化具有積極的意義,有助於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形成、發展以及夏商文化的變遷。

崔家河墓群,屬於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代為周。位於埝掌鎮崔家河村東北部埝掌河與青龍河夾峽的丘陵之上。墓區東接崔家河水庫,北接東下馮遺址,西接埝掌河,南接崔家河遺址。墓地面積12.5萬平方米。墓葬多為豎穴墓,隨葬品以銅鼎、豆、壺為主,還有銅編鐘、鑒、匜、罍、石罄、玉、骨圭和銅貝、石貝、骨貝、貝幣以及玉飾等。銅器紋飾為雲雷紋、蟠螭紋等。根據墓葬結構和隨葬器物的形制,墓群時代為東周時期或偏早,墓群對研究東周早期的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

其實呢,埝掌鎮還有一個國保單位,而且往往被人們所忽略。一般來說,全國元代的古建留存較少,所以彌足珍貴。而埝掌鎮上馮村就有一處宋代聖母廟,保存有珍貴的元代遺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

上馮村位於埝掌鎮前山沿,夏後公路穿村而過,現有土地3460畝,人口1300餘口。位於上馮村的聖母廟是山西省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創建於宋,元、明、清屢次修葺。現僅存聖母殿與八卦亭(香亭)。廟內保存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光緒九年(1883年)重修碑記三通。

聖母殿

聖母殿始建於元延祐三年(1316年),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單檐懸山頂,磚石基礎。四椽栿通檐用三柱,前檐斗栱四鋪作單下昂,立柱皆為八稜柱,柱頭卷剎明顯,有側角,闌額出頭。前檐斗栱四鋪作單下昂,昂咀為琴面昂。梁架採用露明造。八楞形脊瓜柱,下設合沓,平梁下設駝峰,平梁與四椽栿之間增置矮柱支撐,各間皆設攀間斗栱。拱眼壁外繪雲龍,內繪山水人物圖。殿內兩山牆壁之上有彩塑及懸塑的瓊宮樓閣。

彩塑懸塑

香亭,單檐歇山頂,面寬、進深均三間。頂部覆彩色琉璃瓦,正脊脊剎為彩色三層亭閣,兩端施彩色鴟吻。香亭前施抱廈,立柱砍斜明顯,連接處設龍形昂頭斗拱,抱廈前檐下設三踩斗拱,中部為斜拱,間隔處設鴛鴦拱、單拱,昂頭、耍頭雕飾龍鳳和雲圖,正面施大小平板枋,大平板枋上雕二龍戲珠圖,十分精美。亭內頂部中心為垂蓮柱,梁架中心設八邊形藻井,藻井內四面八方共施16個五踩斗拱呈圓環狀,耍頭雕飾龍形,龍首朝向中間垂蓮柱。原亭的樑柱有彩繪,如今已幾近消失,隱約間還能見到一塊塊的圖案紋繪。

香亭

香亭

木構

木構

木構

木構

木構

關於聖母,在中華文化中有著多重意蘊:君主時代對皇太后的尊稱;舊時對孔子 母親的尊稱;古代民間尊稱有殊功於民的婦女。至於上馮村的聖母廟奉祀著什麼樣的神祗,有待進一步考證。據介紹,聖母廟的規模很大,歷經戰火毀壞,時代變遷,其原有的形制和規模已經很難考證清楚。然而,聖母殿和香亭所展現的木構風華,琉璃華彩,以及恢宏的彩塑及懸塑的瓊宮樓閣,無不令人驚嘆。儘管,聖母廟已名列國保,但是仍然沒有得到切實的科學保護。孤獨聳立的珍貴文化遺產以滄桑的倔強和穿透歲月的生命,讓我們感知中華文脈的浩蕩。

琉璃

琉璃

就個人情感而言,上馮村還是友情的地方。高中時期,有幾位至交就是這個村裡的。寫這篇文章就得到老同學馮國柱的大力支持。我也多次來到過這裡。慚愧的是來去匆匆,一直沒有關注到珍貴的聖母廟遺存,而且所知甚少。當我以仰望的心態面對這文明遺產的時候,除了敬仰,就是傷痛般的遺憾!什麼時候我們的文化遺產,我們的文明碩果才能得到真正的保護呢?

我們的黃土地,是廣博而豐盈的,我們的文明是黃土地最長情的精神風骨和風景。聖母廟巍巍,風雅古今。

胡春良 文/圖並授權(部分圖片為劉曉華攝,致謝)

欣賞更多原創運城生活圖文,敬請關注本頭條號。

責任編輯:馬國青

備案編號:運城網信A00236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eKTCWwBmyVoG_1Zb9sH.html




拌菜的味道

2020-04-15






運城櫻花開了

2020-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