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是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種植科的一名主任醫師,同時他也是福建醫科大學口腔顱頜面種植研究中心主任。三十年的從醫生涯中,他有25年是從事口腔種植醫學的臨床和研究工作,是中國口腔醫學領域最早的一批口腔種植醫生,也是福建省最早從事口腔種植研究和臨床工作的醫生之一。吳東用愛心與仁心幫助患者解決病痛,「腳踏實地」來踐行醫者本分。近五年來,他年均種植手術超過600台,治療各種疑難種植病例每年超過200例。同時,為了在福建省內普及、推廣和規範口腔種植技術,他在各種口腔醫學學術會議和講座上進行了大量的學術報告。可以說,他不但有解患者之所需,急患者之所急的工作態度,在口腔種植界同行中,吳東也贏得了讚許。
用仁心幫助患者
去年,患者黃阿姨找到吳東,想要做種植牙。65歲的黃阿姨不僅沒有老年人的發福,而是面黃肌瘦,顯然營養不良。原來兩年前,黃阿姨因為下頜骨的腫瘤,不得不把下頜骨絕大部分都切掉了。下端牙齒除了保留最後一顆大牙外,全部都拔除了。同時又在小腿腓骨取了一塊骨頭把兩端游離的下頜骨用骨科常見的鈦釘固定在一起了。就這樣,黃阿姨在下端只有一顆大牙的情況下度過了兩年時間。
兩年的時間裡,黃阿姨也去過很多醫院的口腔科或者口腔專科醫院。但傳統需要每天摘戴的活動義齒對於黃阿姨來說完全沒有固位力,更別說帶著能咬東西了。黃阿姨也了解過種植牙,但是因經濟原因便一直拖著。了解了這些情況並結合病人口腔情況及CT後,吳東和患者進行了溝通,決定採用平時不太常用的「穿雙側皮質骨」的方法,將種植體植入到移植到下頜骨的腓骨上。種植體數量也比一般情況減少2-4顆,同時採用了更容易獲得個性化配件支持的國產種植體。這樣一來,不僅整體費用大大縮減,而且對黃阿姨後期的假牙修復都能較順利地完成。
因為患者和普通患者不一樣,黃阿姨的口腔黏膜較厚,常規種植修復的器械高度不夠。後期吳東還專門聯繫廠家,給患者製作了一系列原廠個性化器械。如今,患者黃阿姨已經戴完牙半年了。和初診時相比,黃阿姨整個人都胖了許多,氣色也比以前好多了。「有了牙齒,吃飯香了,生活也有質量了。」吳東主任的診室內常常能看到類似這樣的疑難種植手術患者的笑容。
吳東主任準備手術
吳東主任正在手術
用嚴謹培養學生
在許多學生的眼裡,吳東既是嚴師也是益友,有時不苟言笑,有時又幽默風趣。
「醫生的成長周期是很漫長的,我們很難在學生們有限的在校學習或進修時間裡,教會他們所有的臨床技能。所以培養他們縝密的臨床思維,主動思考、勤於實踐的特質以及終生學習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吳東的教學風格偏向啟發式教育。課堂教學中,他儘可能的結合臨床案例,鼓勵學生們多思考,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而臨床帶教中,他常常給學生不苟言笑但又考慮周全、細心的感覺。因為他認為醫生這一職業神聖而且責任重大,醫療質量永遠排在首位的,工作上容不得半點馬虎。他不僅教學生主動思考、學習新知識,自己更是在臨床工作中不斷學習、掌握新技術、新設備。多年來,他所從事工作的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種植科,許多新技術、新設備都是從他開始學習、掌握,並逐漸在臨床上應用推廣起來的。
在工作之外,他則把年輕醫生和學生當做自己的朋友,亦師亦友,平等交流。由於他有多次在國外進行學習和研究工作的經歷,他常常也會像國外的一些教授們那樣,邀約同事、學生們到家裡聚餐、聊天。在一個輕鬆的氛圍中,大家可以更放鬆地交流和分享學習與工作中的困惑和感悟。他說,工作時大家是同事、助手、學生,工作外大家是互相學習和交流的同行、朋友。
吳東主任指導學生
用探索精神對待學術
「我們的學科是個相對「年輕」的學科,依然有很多有待解決的問題,我時刻告誡自己要不斷思考和探索。」平時在臨床工作中吳東就要求自己要有探索精神,能細心留意臨床中發現的問題,從臨床現象衍生出一些基礎研究。在臨床中,吳東在給上頜後牙區骨量不足的患者做上頜竇提升手術的時候發現,上頜竇即使不植骨也有一定的成骨量,那這是什麼原因呢?通過查閱文獻發現,這和上頜竇裡面的幹細胞有關。根據文獻查的到的信息,他設計了相關的課題,並做了深入的探索。現在這一研究獲得了課題經費的支持,已經有了研究成果,並且已經整理成文章了,能夠在臨床上給同行們提供一些治療的思路。
吳東主任查看病人病歷
吳東說,學者最重要的是探索精神,這也是學者最純粹的精神。對於學生他也經常要求他們大量閱讀文獻,緊跟學科前沿,同時要有批判性思維。正是在這種探索精神的激勵下,吳東在學術上碩果纍纍。從1997年發表第一篇口腔種植學的研究論文以來,二十多年來,他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共27篇,其中SCI論文14篇 (IF 影響因子分值總計37分)。承擔與口腔種植醫學有關的科研項目五項,獲省級和廳局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三等獎三項,成績斐然。
「對診療水平的追求,是一趟執著、辛苦、專注、雕琢的旅程。」吳東說,「牙醫是口腔里的雕刻師。只有以更高標準要求自己,才不辜負患者對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