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外婆辛苦帶大外孫,孩子卻更喜歡奶奶?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2019-07-19   西紅柿媽媽

文|西紅柿媽媽

珊珊是個二寶媽,工作帶娃兩不誤,朋友們都很羨慕她。其實,這一切都得歸功於她有個無私奉獻的媽媽。由於婆家在外地,珊珊自大寶出生後,媽媽就心疼女兒,辭職給女兒照顧月子帶孩子。沒想到三年後,珊珊意外懷孕生下了小寶。媽媽又無怨無悔地給她帶了小寶,眼看著兩個孩子一天天長大,珊珊對媽媽感激不盡,同時也覺得愧疚萬分。

這些年,她完全綁架了老人的晚年生活。她常常問倆寶:「最愛的人是誰?」聰明的孩子們,也總會回答:「當然外婆啦」,珊珊對此稍感欣慰。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老公提出帶孩子回老家過暑假,讓奶奶帶帶孩子。可是一個暑假過後,孩子們畫風大變,天天念著奶奶家真好玩,甚至還改編了歌詞,唱起《世上只有奶奶好》,珊珊聽著有些生氣,對孩子們說:「你們都忘記了嗎?那年外婆得了帶狀皰疹,痛得自顧不暇,要你們奶奶來幫忙帶你們幾天,她都不願意。你們才去幾天就被收買了,小孩子從小要懂得感恩,你們這麼快都忘本了,外婆知道了該多傷心啊,真是白眼狼!」孩子們被嚇得哇哇大哭起來。

其實,外婆帶大倆外孫,他們卻更喜歡奶奶,是有原因的,家長需要反省,而不能盲目歸罪於孩子:

1、見面少的老人,反而更溺愛孩子

珊珊後來才知道,原來孩子們到奶奶家後,完全過著「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生活。奶奶因為很少見到孫子,只要孩子開心,要什麼就給什麼。外婆不讓吃的冰棒,要限制吃的糖,在奶奶家可以想吃多少吃多少。平時外婆要求晨練,暑假在奶奶家可以天天睡到日上三竿。平時外婆要求練字做作業,暑假在奶奶家沒人過問。一個多月,孩子們簡直玩瘋了。

一般,平時帶孩子多的老人,會對孩子比較嚴格,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給孩子立規矩。而很少帶孩子的老人,會覺得孩子來得少,要把好的都給他,任由孩子們為所欲為。

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們還小,理解能力有限,認為什麼都順著他們的,就是對他們好的人,所以他們自然會說溺愛他們的奶奶比嚴格要求他們的外婆要好!

2、喜歡「爭寵」的老人,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珊珊通過跟孩子們聊天才知道,原來這個暑假奶奶沒少給孩子們「上課」。孩子是最純真不會撒謊的,後來都告訴了媽媽:「奶奶說了,你們媽媽總不願意帶你們回老家來,奶奶可想你們了,你們的外婆和媽媽總是霸占你們,奶奶一年才能見一次你們,好可憐的哦!」

有些老人,特別是老伴不在的老人,心態會有些變化。他們會覺得兒子被媳婦搶走了,加上自己沒有帶孫子,又會覺得孫子被親家搶走了。

實際上,這是一種自己的感情得不到寄託的失調心理。此時子女要給予老人更多的關愛,使老人的心理得以平衡。如果與老人不在同一個城市居住,更應該關注老人的心態變化,俗話說老小老小,有時候老人跟小孩一樣無助和孤獨,希望得到子女的關愛。為人子女的我們,千萬不可忽視這點哦!

3、老人與女婿、媳婦的關係,也會影響祖孫間的感情

珊珊冷靜下來後,也自我反省了一下,因為中國傳統觀念里,孩子是跟爸爸姓的,女兒是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所以孩子理應由奶奶帶,外婆雖然對孩子盡心盡力,但是心裡難免有怨氣。也沒少在孩子面前,說孩子爸爸和奶奶的壞話。

孩子們天生把自己的父母放在第一位,特別是爸爸對孩子的影響深遠,爸爸可謂是孩子的「人生導師」,孩子們心中的「英雄」。外婆老說爸爸的不是,孩子自然會維護爸爸,反而對外婆產生反感。這就成了外婆受累不討好的原因了。

現在大多是雙職工家庭,沒有老人帶孩子,家裡的生活水平不知會降低幾個檔次。如果老人願意放棄自己輕鬆自由的晚年生活,幫子女帶孩子,小編認為,這是人生最大的福氣。只有我們拿出實際行動來感恩老人,才能讓自己的孩子懂得尊重和感恩。

讀者朋友們,你們家有老人帶孩子嗎?請把有趣的故事分享給大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