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句經典「髒話」,想不到流傳千年,如今成為人們的口頭禪

2020-07-22     也可自話

原標題:孔子一句經典「髒話」,想不到流傳千年,如今成為人們的口頭禪

提起孔子,應該沒有中國人不知道,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時代,他創立了儒家學派,影響了中國文化數千年,在他生活的年代,就被尊為「天縱之聖」,後世更被尊為萬世師表,在世界上,也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是世界上第一個開創私人講學的人,他倡導仁義禮智信,提出有教無類,讓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機會,也因此,孔子桃李滿天下,《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說他有弟子3000,其中身通六藝的72人,被稱為「七十二賢人」,他們是孔子門下成就最高的弟子,也是儒家文化最積極的傳播者和實踐者。

看這個稱號:七十二賢人,所謂賢人,必定是德才兼備、出類拔萃的人物,然而你可能想不到,這裡面有一個「壞學生」,經常因為不聽話、不努力而被孔子罵,還留下一句「髒話」流傳至今,這個人就是宰予

宰予

宰予,字子我,是言語科的佼佼者,他擅長言辭,而且非常具有獨立思考精神。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喪葬,認為父母去世後,兒女必須要為父母守喪三年,其間不能外出工作,這是禮制,也是孝道。在宰予之前,人們一直這樣堅定不移地實行,直到宰予對孔子提出了靈魂一問:

「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論語·陽貨》

意思是說,守喪三年是不是太久了?三年,不習禮樂,那禮樂必然崩壞。守喪一年也就夠了。

孔子聽完問道:「守喪一年,你心安嗎?」誰知宰予不按套路出牌,說:「當然安了!」

孔子說:「那你就守一年吧。反正咱們君子是做不到心安的。」於是宰予退出教室,孔子對其他學生說:「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共尊的禮儀,宰予這孩子不行啊!」

摘錄下這個故事,不為爭論對錯,只是為了藉此樹立宰予的形象。用現在話來說,宰予不僅是個能言善辯的人,他還學會了獨立思考,有不同意見敢於直接向老師提出,甚至還有些叛逆。

不僅如此,宰予還做出過許多其他「出格」的事情,多次被孔子老師教訓。

朽木不可雕也

有一次,宰予惹急了孔子,孔子批評他說:「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杇」。後來,朽木不可雕也,成了成語,經常被家長或老師引用,以批評孩子,宰予倒也因為這一句批評,打響了國民度。

孔子為什麼這樣罵宰予呢?事情是這樣的: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論語·公冶長》

說宰予大白天睡覺,被孔子發現了,就說他像朽木一樣,不堪雕刻,像糞土一樣的牆壁,不能粉刷,像宰予這樣的人,我連責備都懶得責備!

孔子還覺得沒說到位,繼續對其他學生說: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

以前,我對待別人,別人說什麼我就信什麼,從現在起,我除了聽別人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動!這都是宰予改變了我!

後來,人們就用「朽木不可雕也」,來形容宰予這樣懶惰的人,引申為形容一個人的品質敗壞到極點,已經無可救藥;或者形容敗局已定,無可挽回。

但是!

宰予是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同時還是「孔門十哲」之一,他應該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神,怎麼會在學習上懶惰至此,到了惹怒孔子的地步呢?後人對《論語·公冶長》的這一段記載,是不是有什麼誤會呢?

延伸思考

歷史上,很多人對這一段記載都提出過疑問,東漢著名思想家王充,在《論衡·問孔篇》就提出了這樣的說法:

「晝寢之惡也,小惡也;朽木糞土,敗毀不可復成之物,大惡也。責小過以大惡,安能服人?使宰我性不善,如朽木糞土,不宜得入孔子之門,序在四科之列。」

說晝寢雖然是錯誤,但只是小錯,而朽木糞土則是大錯,別人犯了小錯,你用大錯去責備,這樣怎麼能讓人心服口服呢?假如宰予真的是朽木糞土般的人物,孔子就不應該收他為徒,更不至於位列「四科」——所謂孔門四科,是指: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這四門學問。

但也有很多人認為孔子的批評完全沒有問題,因為宰予曾經對孔子誇耀過自己勤奮好學,這和「晝寢」完全相反,首先是宰予違背了自己的言行,所以孔子才會在後面繼續說「聽其言而觀其行」,才會如此生氣。

這一說法,魏晉何宴、南宋朱熹都認可,何宴在《論語註疏》中說:「以宰予嘗謂夫子言以勤學,今乃晝寢,是言與行違」,也可說明宰予確實曾經以「勤奮」自居。

所以,孔子罵宰予,不僅是針對他晝寢這一件事,而是針對他言行不一。

更有趣的說法是南懷瑾先生提出的,先生在《論語別裁》中說,古人對孔子這兩句話,理解錯了,根據他的研究,真正意思是說,木頭內部已經壞了,再在外表雕刻,即使再好看,也是沒有用的;糞土之牆本身就不會牢固,在表麵粉刷得再漂亮,也沒有用。所以,朽木和糞土之牆,其實是形容宰予的身體本身就不好,讓他多睡一會兒,大家也不要有太多要求。

這個說法,南懷瑾先生是從實際生活中得出的,他有些學生很聰明很能幹,但做事兒總是拖延,要批評吧,又不忍心,因為這個學生身體不好,三天兩頭感冒,不得不與床為伴:

「我才發現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不是說他壞,而是他的底子太弱了。」

為此,南懷瑾先生還引用了《孟子·盡心章》中「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為論證,說凡是腦瓜子好使的人,身體似乎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毛病。

對這段話的理解,從古至今就有爭議,以上幾種說法,也無關對錯,敢於把個人的理解說出來,就是讀書的收穫,就像宰予對「守喪三年」的看法一樣。

再說這段話,如果只從字面上理解,可見孔子確實有些氣急敗壞了,有些恨鐵不成鋼,孔子說「於予與何誅」,我懶得批評你,實際上是以不批評為批評,是愛之深責之切,是為了激發宰予勤奮學習,就像有些老師生氣時對調皮的學生說:從今以後我再也不會管你了,隨便你學不學習!

實際上,哪有老師真的會放棄學生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XyydnMBd4Bm1__YaY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