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故事:進退之間的選擇,不要很多一件足夠,萬般帶不走

2020-06-24     善知

原標題:開悟故事:進退之間的選擇,不要很多一件足夠,萬般帶不走

進退之間的選擇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廟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著找接班人。

一日,他將兩個得意弟子叫到面前,這兩個弟子一個叫慧明,一個叫塵元。高僧對他們說:「你們倆誰能憑自己的力量,從寺院後面懸崖的下面攀爬上來,誰將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塵元一同來到懸崖下,那真是一面令人望之生畏的懸崖,崖壁極其險峻陡峭。

身體健壯的慧明,信心百倍地開始攀爬。但是不一會兒他就從上面滑了下來。慧明爬起來重新開始,儘管這一次他小心翼翼,但還是從山坡上面滾落到原地。慧明稍事休息了後又開始攀爬,儘管摔得鼻青臉腫,他也絕不放棄…… 讓人感到遺憾的是,慧明屢爬屢摔,最後一次他拼盡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時,因氣力已盡,又無處歇息,重重地摔到一塊大石頭上,當場昏了過去。高僧不得不讓幾個僧人用繩索,將他救了回去。

接著輪到塵元了,他一開始也是和慧明一樣,竭盡全力地向崖頂攀爬,結果也屢爬屢摔。塵元緊握繩索站在一塊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試一次,但是當他不經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後,突然放下了用來攀上崖頂的繩索。然後他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頭向著山下走去。 旁觀的眾僧都十分不解,難道塵元就這麼輕易的放棄了?大家對此議論紛紛。只有高僧默然無語地看著塵元的去向。 塵元到了山下,沿著一條小溪流順水而上,穿過樹林,越過山谷……最後沒費什麼力氣就到達了崖頂。

當塵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時,眾人還以為高僧會痛罵他貪生怕死,膽小怯弱,甚至會將他逐出寺門。誰知高僧卻微笑著宣布將塵元定為新一任住持。 眾僧皆面面相覷,不知所以。

塵元向同修們解釋:「寺後懸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于山腰處低頭下看,便可見一條上山之路。師父經常對我們說「明者因境而變,智者隨情而行」,就是教導我們要知伸縮退變的啊。」

高僧滿意地點了點頭說:「若為名利所誘,心中則只有面前的懸崖絕壁。天不設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籠之內,徒勞苦爭,輕者苦惱傷心,重者傷身損肢,極重者粉身碎骨。」

然後高僧將衣缽錫杖傳交給了塵元,並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攀爬懸崖,意在堪驗你們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籠,心中無礙,順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世間痴情之人,執著於勇氣和頑強者不在少數,但是往往卻如故事中的慧明一樣,並不能達到心中嚮往的那個地方,只是摔得鼻青臉腫,最終一無所獲。在己之所欲面前,我們缺少的是一份低頭看的淡泊和從容。低頭看,並不意味著信念的不堅定和放棄,只是讓我們擁有更多的選擇和迴旋的餘地。

不要很多一件足夠

一位功成名就的作家出名之後,總是感覺忙碌得不亦樂乎,又感到生活很累,便去請教一位年老的禪師。

作家向禪師言道:「師父,我為何自從出名後就覺得工作越來越忙,生活越來越累呢?」

禪師問道:「你每天都在忙些什麼呢?」

作家如實回答道:「我一天到晚要交際應酬,要演說演講,要接受各種媒體的採訪,同時還要寫作。唉!師父,我活得太累太苦了。」

禪師突然打開衣櫃,對作家說道:「我這一輩子買了不少華美的衣服,你將這些華美的衣服都穿在身上,就能從中找到答案。」

作家說道:「師父,我穿著自己身上這身衣服就足夠了。現在你要我將這些華美的衣服都穿在身上,我會感到很沉重的,我肯定會極不舒服的。」

禪師說道:「這個道理你也懂,你為何要來問我呢?」

作家一臉迷惑,禪師說道:「你不是已經知道,你穿著自己身上的衣服已足夠了,即使再給你穿上更多華美的衣服,你也會感到很沉重的,你也會覺得不舒服。你難道還不明白,你是一個作家,你並非是一個交際家,也不是一個演說家,更不是一個政治家,你為何要去扮演一個交際家、一個演說家、一個政治家的角色呢?你為何要去做一個交際家、一個演說家、一個政治家的事呢?你這不是自找苦吃、自找罪受嗎?」

作家恍然大悟:「每一個人都只能追求屬於自己的東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其人生才會輕鬆愉悅啊!」

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有一段時間,佛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遊行弘化。當時有一位天王的太子,名叫辟羅。一日,他從天上飛到祇洹精舍,五體投地頂禮佛足後,合掌問佛:「這世間的人都在追求衣服、飲食、七寶、欲樂、官爵、國土,是否有珍寶反過來追逐人們呢?」世尊讚嘆辟羅王子:「你提出了一個好問題,確實有國土、珍寶、欲樂追逐人們的情形。」

辟羅太子又問:「稱人心愿、圓滿如意的因緣,時時隨逐於人,是什麼意思呢?」世尊回答:「一切行為的造作不出兩種:一是行善即能得福;一是造惡則招感災殃。無論是福德或是災殃,總是如影隨形地跟著每一個人。」

辟羅太子說:「真是太殊勝了!誠如世尊所開示,我的前世曾在人間當過國王,因為心念生命無常,對身外之物無所眷戀,因而想廣行布施。一日,群臣集會時宣告:『我想要做一面大鼓,鼓聲隆隆能廣傳百里。誰能為本王辦好這件事呢?』

然而,大臣們紛紛答道:『臣等無能為力!』這時候,一位名叫「匡上」的大臣,一向效忠朝廷,也是慈悲愛護百姓的好官吏,他上前對國王說:『微臣可以辦到!但是,需要一筆費用。』

國王說:『太好了!你需要多少費用都沒有問題。』於是開啟國庫,取出一大筆錢財交給匡上。

匡上將滿車的財寶運送到王宮門外,並且鳴鼓昭告:『今日我們仁德的國君,以大慈悲心廣施天下,欲救濟一切貧窮困苦之人,乃至供養修行之人衣食,凡有需要者,都可以到宮門外來領取財物。』

消息很快傳遍四方鄰國,窮人們紛紛背著嬰兒、扶老攜幼前來,絡繹不絕的人潮,塞滿了進城的所有道路,不時有人仰天欣嘆:『感恩仁德的大王啊!我們這些窮苦的百姓,今後終於有機會脫離挨餓受凍的日子了!』

一年後,國王詔問匡上:『大鼓做好了嗎?』大臣回答:『大王!已經做好了。』國王又問:『既然已經做好了,為何沒有聽到鼓聲呢?』匡上稟白:『請大王明日移駕至城裡走一趟,就可以聽到德音宣流的鼓聲,響徹十方。』

翌日,國王的車隊浩浩蕩蕩行入城中,發現到處都擠滿了人,十分熱鬧。國王驚呼:『城裡為何這麼多人呀?』匡上回答:『去年大王命微臣製造大鼓,希望威音廣傳百里,大王仁德之聲得以宣揚、遠播四方。微臣心想:用枯木做的鼓架、死牛皮所做的大鼓,這樣的鼓聲並不足以宣揚仁王之威德。幾經思量後,便將國王交給微臣的財寶,用來供養修行人衣食,救濟孤苦貧窮。自從發出告示以來,四方鄰國百姓都聞風而來,期待大王的甘露潤澤,就如同飢餓的孩子渴慕慈母一般。』

國王聽到之後,便問附近的民眾:『你們從哪裡來的呢?』人們恭敬頂禮後回答:『我們從百里外來此。』有的說:『我從兩百里外而來。』還有人回答:『我從萬里外來的。』接著,大家紛紛稟白:『聖明的大王!您廣行布施,四方鄰國人民蒙受德澤都無比欣喜,甚至不惜舉家遷離故鄉,投奔至此,期盼在您的恩澤庇護下,從此過著安定的生活。』

國王聽了十分歡喜,說道:『匡上,你做得太好了!之前我執著聲名,希望藉由大鼓威震十方;現在我終於了解,國家動盪來自民心不安,就像身體有病,我應該施予醫藥才能治病,而臣下體察民生疾苦,因而廣施粥飯扶貧濟弱,使百姓咸獲安樂、歸附於我。』於是,國王宣告:『以後只要是民生所需,都要盡力關照協助,不必再來詢問我了!』

日後國王壽終,投生到天上,成為天妙王。天上壽盡,又下生人間做轉輪聖王,所到之處都有七寶隨行,侍從前後擁護。如今又投生到天上,成為天王的太子。這一切都是由於當時自己能嚴持凈戒,又能慈悲救濟一切眾生,才能得到這種福報。只要我們能奉行佛陀教誡,端正身心言行,都能夠獲得這麼殊勝的福報。」

佛陀勸勉辟羅太子:「人的所作所為,如『影之隨身,響之應聲』,有因必有果,報應不爽呀!」辟羅太子聞佛開示,歡喜作禮而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V-343IBiuFnsJQVQ5u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