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鎮江蘇吳江 | 蘆墟之美,被遺忘的千年古鎮、百年跨街樓

2019-11-01     古村記

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地方,一些人

讓你一見如故

猶如夢裡遇到過

——蘆墟就是這樣的地方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之前不知道江蘇有個古鎮叫蘆墟。但我們都知道周莊、西塘、同里和黎里,而這四個名氣比較大的古鎮,正好在蘆墟附近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其中猶以黎里近在咫尺。以至於每一個被我搭訕聊天的蘆墟人都會問我「黎里去過了吧」?無一例外。但我對曾經去過的黎里似乎並沒有很多好感,認為它只是一個被旅遊開發的千篇一律的「嶄新古鎮」,往日安靜的道路變成喧鬧的市場,原來淳樸的村民變成了精明的商人,店鋪里賣著全世界統一的義烏旅遊小商品,節假日人頭攢動,擁擠嘈雜,僅此而已。

但蘆墟卻完全不同。這個據說三國時期已成村落的地方,位於蘇州市吳江區,至少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最難能可貴的是,它至今沒有被旅遊開發,仿佛開發商不小心把它給遺忘了,政府官員似乎也不思進取沒有很強的政績觀想把它折騰成另外一個樣子,於是這裡的人們還以千年來延續下來的生活方式,安靜地、慢節奏地過著自己的生活。我以為,傳統生活方式的保護和建築物的保存一樣至關重要,都是古老文化的延續和傳承。至少目前,蘆墟還是比較原生態的,在這裡走一走,你能處處感受到它來自遙遠的過去散發出來的那種獨特美麗,而這種美麗,在那些「嶄新」的古鎮已蕩然無存了。

高德導航「蘆墟古鎮」,卻帶我到了一個看不到古鎮的地方,邊上居民見多不怪地告訴我:「導航是錯的,很多人都導到這裡來,你掉頭往前到底左拐,幾百米後看到一個影劇院,邊上有個停車場,就到了」。

果然。經我後來研究,導航目的地設為「泰豐路與浦南路交叉口」最靠譜,路口有很大的「浦南路停車場」可以免費停車。向左步行走過不長的泰豐路,就到蘆墟古鎮了。

導航都是錯的,可以確認蘆墟真的是還沒有被旅遊開發,以至於還沒有想到讓更多的人那麼方便地找到它。

但想找到它的人,終歸會找到。

進入古鎮,就看到一座石拱橋,叫「觀音橋」,初建時間已無法考證,重建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距今已有249年歷史。

站在老橋上一眼望去,小河筆直向前,兩岸鬱鬱蔥蔥的香樟樹倒影填滿河水,仿佛鋪開的墨綠色畫卷。我問一位住在河邊的長者:這條河叫什麼名字?長者說:這條河應該沒有正式的名字,但因為它兩邊都是街市,所以我們本地人習慣叫它「市河」。

幾乎所有的江南古鎮村落都依水而居,河流就像它們的靈魂。而那些古老的橋樑,則是靈魂的忠實守護者。

河埠頭的石台階在兩岸由近及遠一字排開,那是人們接近和利用小河的最古老方式。

河邊樹蔭下,有人在喝茶,聊天。和大城市街道的車水馬龍,商場官場的刀光劍影相比,這裡的時光和樹蔭的移動一樣緩慢,慢得近乎靜止。

上圖是蘆墟最具特色的古建築——跨街樓。其實這是一種古老的商業街,街道的一邊是店面,一邊是河道,店面和街道的頂上是住家樓。這些跨街樓大多建於清朝或民國年間,非常有年代感,只是現在留下來的也不多了。跨街樓里的商店也大都賣著非常傳統的日用商品,顧客當然是附近的居民群眾。對,沒看到全世界統一的義烏旅遊商品。

當一位女孩騎著自行車穿過跨街樓,我望著她孤零零遠去的背影,有一種仿佛走在上個世紀末的感覺。

在沈氏跨街樓里,我遇到了老鞋匠蔣金芳師傅,蔣師傅熱情而友善,似乎很樂意和我交流,我就坐下來和他聊了好久。蔣師傅今年62歲,22歲開始就在這個跨街樓下修鞋,已經整整40年。我看他的修鞋鋪大概也就一個多平方米大小,但收拾的整整有條,那台已經跟隨他40年的縫紉機被擦得乾乾淨淨,燈光很亮,空氣中有淡淡的皮革味道。一個人40年如一日在一個一米見方的地方默默工作,需要怎樣的堅持和品質呢?蔣師傅說,修鞋鋪的顧客都是周邊的居民,他們都知道他的修鞋鋪,所以他的收入也就很穩定,每天150元左右,有時也會更多點。蔣師傅說話語速比較慢,有一種淡然而樂觀的氣質,他說,我們這裡就過慢生活,沒壓力,覺得也還不錯啊。

我說回去以後要把相機里的照片發給他,他說自己不會微信,於是我幫他加了微信,教他怎麼用。回家後,我把照片整理出來,挑了幾張好的發給他,蔣師傅非常高興,回信息說,你拍的照片好清晰啊!好看呢!謝謝你!我說,應該謝謝你當我模特呢!他說,很榮幸當你模特啊!後來蔣師傅還給我發了幾次微信,有一次,他信息原文是這樣寫的:「我在工作之餘,常常會打開手機,情不自禁地欣賞起你的作品,時時被你的作品所感染。心靈得到凈化。期待看到你更多更新的藝術作品。」這太令我感動了。之前還說自己不會玩微信呢,能有這麼好的表達,真不容易。蔣師傅,我一定還會再去蘆墟的,到時候,一定再好好給您拍幾張!

這也是一家賣傳統日用品的小店鋪,女主人正在包紐扣,把一顆顆紐扣用布包起來,在我的孩童時代,我看過我媽媽也用同樣的方法包過紐扣。

因為外來旅行者並不多,所以我找蘆墟人搭訕聊天的時候,他們大多蠻願意的,他們都會問我從哪裡來,我說杭州,他們說好地方啊,然後他們都會問我來拍照啊,黎里去過了嗎?

一個對外來旅行者還有好奇心的地方,必定值得旅行,這是我的經驗。你去烏鎮周莊問問看,誰都不會管你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見的人多了,做生意還來不及呢,哪有功夫和你瞎掰。

這家日用品商店的主人叫朱志峰,開在蔣師傅修鞋鋪的對面,看我和蔣師傅聊天,他也饒有興致地來湊熱鬧。我問,你的店開了多久了呢?他說,20年了,我說,那再過20年,你就和蔣師傅一樣40年了,他哈哈大笑:「那時候我就很老了耶!」我說,「不老,你現在很年輕呢。」

從跨街樓看過去,裡面有一家鑲牙店。對,不寫「牙醫」也不寫「牙科」。鑲牙,那是穿過多少年代才能看到的字眼哦。

河邊老宅,香樟樹下黑白斑駁的馬頭牆。這是時光歲月沉澱下來的痕跡。而那些「嶄新」的古鎮缺的就是這個。

陽光穿過濃密的樟樹枝葉照在牆壁上,許多老房子已經出現衰敗破落。和所有的古村鎮一樣,蘆墟也面臨著開發和保護的矛盾。也像那個等男朋友的少女,盼著他來,又怕他來了亂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明白,過度的商業開發,對古村落是致命的破壞,但如果不引入商業因素,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很可能面臨著衰竭而亡的命運。所以開發和保護,這個度怎麼把握,需要智慧,更需要文化支撐。

對於這些古老的村鎮來說,老房子少掉了幾座其實問題不大,主要是人要在,人在,有煙火味的生活就在。最可惡的是那種把原住戶整體搬遷,開發公司商戶集體入駐的方式,活生生把一個原來淳樸的村鎮變成一個銅臭味十足的商場。

生活並不容易,誰都一樣。但能坐在村頭的樹蔭下喝一杯,這一刻一定是輕鬆愉悅的。

大媽家的門,就對著河埠頭,我問:您住在這裡多久了呢?答:一直就住在這裡啊。

從河的對面可以看到整幢跨街樓。一輛電動車正要開進門洞,跨街樓的正門,連著河埠頭。樓上,是一排的窗戶,正兒八經的河景房哦。

我覺得蘆墟最難得的是,這裡的生活氣息非常濃郁,特別是像我們這種曾經在農村裡生活過的人,一聞就聞到了那種久違的味道,很親切。

倆人在河邊的家裡吃中午飯, 就坐在路邊吃,簡單的麵條。這種生活太真實了。那年齡大一點的大哥邊吃邊對我說,我們都活得很實在,就像我們蘆墟的老房子,都很真實,你去過黎里嗎。。。。。。

逛到中午,我也餓了。小鎮除了幾家餛飩店,我沒看到別的餐飲店。走進一家叫「姐妹餛飩店」的,要了一份小餛飩,加子排加雞蛋,16元,味道還不錯哦。桌子上的醋是恆順陳醋,和我家的一樣,我最喜歡的。吃完我問「姐妹」:你們這家店開多久了呢?答:有十幾年了吧。。。。。

河邊有倆老人在打麻將,一位老人在邊上坐著,看我拿著大相機經過,老人笑呵呵主動問我:「哪裡來的?」

我答:「杭州」

老人說:「杭州好,大氣,西湖都不賣票,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也好的。」

我說:「你們蘆墟也好啊,也不賣票!」

老人說:「蘆墟以前更好,河邊的跨街樓都連在一起的,下雨天都不用穿雨鞋打雨傘,可惜現在沒剩下多少了!「

我說:「我看那牆上寫著,是當年日本人來燒了許多吧?「

老人面露鄙夷,說:「是WHDGM,破四舊,拆掉了很多!「

我問:「為什麼呀?「

老人有點驚訝地反問我:「你不知道WHDGM嗎?那是一場大災難!我們蘆墟毀掉的東西太多了!「

我沒有把這個話題繼續下去。

老人說自己今年80歲了,身體還不錯。

蘆墟之美,是一種時光沉澱之美,需要用心慢慢品味。那裡每一扇破舊的窗,每一堵斑駁的牆,仿佛都能講出蹉跎歲月的故事,如果你心有靈犀,或許能依稀聽懂那些來自遙遠年代的訊息。

只是,我們時常惦記過去,是不是因為現在過得不夠好呢?

原創作者:錢俊,網名隨風,攝影師、撰稿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UjFMW4BMH2_cNUgTqy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