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青春期孩子有輕生念頭,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讀懂孩子心

2019-12-03     小C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2019年進入最後一個月了,不少網友這時候就會表示"希望這個月好好的!2019年太難了!"2019年的確不容易,上至世界、國家都經歷了不少大事件,下至個人也是曲曲折折。

其中,崔雪莉、具荷拉明星抑鬱自殺這兩件事情如同重錘擊在我的心上。兩個多麼年輕的生日就停止在今年,兩個如此陽光可愛善良的人就只剩下過去。這兩個人,讓我想起了更多更多止步於年輕人的生命,尤其是青春期孩子。

有關數據統計:

中國兒童自殺率排名世界第一,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自殺學生年齡占比最大的是小學五年級(大約10到12歲),自殺原因排第一的是家庭矛盾,其次是學業過重。另外一組數據顯示上海地區有24.39%的中小學生曾有一閃而過的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認真考慮過該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計劃自殺,並有1.71%的中小學生自殺未遂。

近年來,中國青春期孩子自殺率一直在上升,許多孩子有著輕生念頭。

這是為什麼呢?孩子的內心在想什麼呢?我們又該怎麼幫助孩子?的確隨著孩子長大,我們已經無法"命令"他,也更難揣摩孩子的脾性,不過我們可以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找出原因,來幫助我們讀懂孩子心,幫助孩子減少甚至去除輕生念頭。

01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揭秘人的五個需求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由亞伯拉罕 ·哈洛德·馬斯洛創立。

他出去於紐約一個猶太家庭,是美國著名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和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和理論家。人本主義心理心理學就是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把人等同於動物,只研究人的行為,不理解人的內在本性,因此特彆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值,以及人的成長和發展即自我實現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這五個需求層層遞進,在第一層需求得到滿足後,才會產生更高層次需求或者說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以此類推。

生理需求: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人類維持最基本生存狀態的需要,包含呼吸、水、食物、睡眠、性等。

安全需求:人類對身邊環境穩定、安全的需要即獲得安全感的需要,包含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資源所有性、道德保障等。

情感和歸屬需求:人類渴望得到他人或集體的認可、理解、關心、照顧、支持、接納、尊敬等相對於生理需求的心理需求,包含友情、愛情等。

尊重需求:人類得到他人尊重也有能力自我尊重的需求,包含信心、成就,自我尊重、對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

自我實現需求:人類最高層次的需求,即渴望成功,充分體現個人價值,發揮價值的需求,包含問題解決能力、接受現實能力、創造力、道德等。

這個理論可能我們現在看起來很普通,但對於上世紀的人們來說是個重大發現,是人們進一步準確認識自己的表現,而不是簡單地把自己與動物同等的看待。

這個理論已經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在人力資源行業,教育行業,流動人口管理,青年教師管理,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心理學等方面都有運用。

02 孩子的成長,是體現馬斯洛需求層次由低到高的過程

從孩子成長角度看,我們會更好地理解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因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由低到高的過程,就是孩子成長的過程。這也是我們要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去讀懂孩子心的原因。

1)0—2歲,以生理需求為主。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里強調,人的需求是由低到高的。這時候剛出生的孩子首要任務是生存下去,所以以人類基本需求為主。於是,這一年齡段誰撫養他變與誰更親近,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會一直哭著要媽媽或者奶奶。

2)2—7歲,安全需求、情感和歸屬需求出現。

隨著孩子長大,接觸外界的機會越來越多,不再是襁褓中的孩子。在基於可以吃飽喝足的情況下,他們覺得外界是未知且充滿挑戰的,表現出比較怕生、陌生環境的情況,漸漸也覺得自己與別人不一樣變產生歸屬需求,會強調是我的爸爸媽媽,同時會特別黏家長以獲得關愛和照顧。

3)7—12歲,情感和歸屬需求開始加強,尊重需求開始覺醒。

隨著年齡增長和智力發展,孩子發現自己可以有權利決定一些事情可以自己過馬路自己上學,對安全需要不再強烈,便增強情感與歸屬需求,於是重心從家庭轉向學校,而是以學校為中心,以朋友為中心。再隨著社會交際的增多,孩子會渴望被人尊重,於是尊重需求開始覺醒。

4)12—20歲,尊重需求強烈,自我實現需求強烈。

這時候的孩子心理和生理逐漸成熟,不需要父母保護甚至不需要父母提供生理需求,他們對生理需要和安全需求降得很低。再因為長期的社會交往,他們更重視相互之間的尊重、理解,並渴望自己是有所價值有所成就的。

結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看兒童成長,我更理解了自己20歲前的言行舉止,相信大家也會恍然大悟明白為什麼孩子會是這樣的。

03 青春孩子輕生念頭,無非需求未得到滿足

從剛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不同年齡段的體現就可以看出來,青春期孩子的需求無非就是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再有些孩子情感與歸屬需求。很多案例都表明,自殺的青春期孩子自殺的原因都是因為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自己也不懂的解決。自殺在心理層面,就是自我否定,自我懲罰,認為自己沒價值才會結束自己的生命。

(1)未得到他人的尊重,感覺被羞辱。

2010年有位10歲男孩突然失蹤,後來找到後發現他想自殺,而原因是長期被媽媽嚴厲管教,而最直接的一件事就是因為一次被媽媽當眾打罵,讓自己出醜,他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尊重。除了沒得到父母尊重,還有些孩子因校園欺凌、性侵等重大創傷事件而自殺。

(2)學業焦慮,自我實現需求未得到滿足。

我曾經讀高中的時候,每一年都有高三學生跳樓的消息傳開。他們有些是學霸,有些成績一般,他們身上充滿著學業焦慮和對未知的迷茫。此外,我在讀大學時也有一位學生跳樓,他留下的遺書中說道:"自己不能做什麼,希望自己以死喚醒大家對世界的重視。"換言而之,他還是覺得自己未得到自我實現的需求,甚至覺得死是實現的唯一方式。

(3)因為性格或者家庭,情感與歸屬需求未得到滿足。

一些家長只會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只管孩子學習,但沒有意識到隨著孩子長大需求也在發生變化,因此孩子因父母對自己心理、情緒的漠視、忽視而覺得缺愛缺安全感。又因在與外界交流時遇到許多問題,心中越來越抑鬱。再或者因為性格內向敏感,覺得自己沒人愛,而有輕生念頭。

04 預防青少年輕生,從積極溝通開始

要想真正讀懂孩子的心,結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可給予我們幫助。但要做到預防青少年輕生,不僅僅需要結合需求層次理論來讀懂孩子心,更需要結合需求層次理論做到平時與孩子積極溝通。具體怎麼積極溝通呢?依舊圍繞孩子的三個需求:

(1)溝通時候尊重孩子

與青春期孩子溝通時更需要尊重孩子,與其相處的時候言行舉止不要辱罵、毆打、諷刺,在這時候要完全把他當作一個大人來對待。允許孩子表達自己想法,他表達後不可一直否定他想法,也不可盲目肯定,更不用為了引導他而囉嗦地球門很多,一個觀點一些論據一個自我感受一個建議就可以了,在非原則性問題上由他自己決定。在衣服、髮型、娛樂、交友上,只有不太過分,都給予孩子空間。

在法律、規矩、社交禮儀等方面需要注意引導。

(2)給予孩子情感安慰和歸屬感

孩子雖然進入青春期,說成熟也不是很成熟,多多少少會在外面遇到些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這時候有些孩子不願意說,我們也不用勉強,但我們可以用心地關愛他,比如睡前泡一杯牛奶,給孩子準備喜歡吃的,買孩子喜歡的東西,他會感受到父母的愛,也覺得有歸屬感。

同時,給孩子寫信,告訴他有什麼開心與不開心都可以告訴父母,父母會一直支持並且幫助他。

(3)鼓勵孩子正確認識自我實現需求。有些孩子有著許多壓力也不能正確處理壓力,其實這是他們強烈自我實現需求的表現。他們焦慮,是因為沒有認識到自我實現需求不止於眼前的學業,更不止於短暫的學業時間,是一生的。

他們焦慮,也有可能受到父母焦慮影響。心理學上"踢貓效應"即一個人的焦慮情緒會帶給比自己弱或者低一層次的人。因此,我們要消化自己的焦慮,也要幫助孩子消化,鼓勵孩子正確認識自我實現需求。

有時候,孩子一閃而過的輕生念頭讓大人們覺得很傻很玻璃心。我們只顧著評論隔壁家小孩怎麼怎麼了,只是感嘆好好的青春就應該珍惜這樣的話,卻忘了孩子一個輕生就是在發出求救信號。我們應該警醒起來,不要逞一時嘴快而傷了孩子,也不要只顧孩子學習成績而不顧孩子的情緒,不與孩子溝通,不教育孩子認識、重視生命。

我是小C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TsXym4BMH2_cNUgQZK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