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大臣品級(自商朝--元朝),漲知識,建議收藏

2019-10-03     古韻國學

商朝的官制缺乏史料可考。商、周的官制相對比較簡單,秦漢開始完善,至宋時最為繁雜,元以後又趨向簡化。

一、商朝官制:

商代的國家機構相對簡單,基本上由「內服」(王朝直接統治地區)和「外服」(內服以外的地方)組成。

內服官吏有:

尹——大致相當於後代的丞相,如商湯時的伊尹;

卜、巫、史——是神職官吏,其地位及作用十分重要;

宰、臣——都是宮廷官員,管理宮廷事務。

外服官吏主要是諸侯,諸侯有自己的統治機構,但相對更為簡單,而且更多的是可以把自己的土地分封給自己的諸子、功臣等。但商代的諸侯未形成等級制。

二、西周官制:

師、保——管理工作朝廷事務。如姜子牙曾為武王師,號稱「師尚父」;

太宰——管理宮廷事務,相當於內務總管,因與天子十分接近,權力不斷擴大;

任人——執掌政務的官員;

准夫——執掌司法的官員;

牧——管理民事;

三事大夫——即司徒、司馬、司空,分別管理農業生產、軍事、建築;

司寇——主管刑法的官吏;

太史——負責記事和寫史的官吏;

太祝、卜、宰等——均為神職官員;

司射——執掌畜牧事務的官吏;

司田——執掌農業事務的官吏;

虎賁——負責保衛天子安全,相當於御前侍衛;

趣馬——負責管理馬匹的官吏;

膳夫——負責管理宮廷飲食的官吏;

三、春秋官制:

春秋時期的官制等級開始比較明顯,而且是世襲制。各諸侯國的官吏分為卿、大夫、士三個大等級,每個等級又分為上、中、下三級,成為三等九級。卿、大夫、士都要經過國君的任命程序才算數。受封之人多是根據爵位的高低授以不同的官職,各國重要的官職都由卿爵擔任。由於爵位可以世襲,這樣官職也形成了世襲。到了春秋後期,世官制才開始發生動搖。

中原各國的官名多沿用西周時的官名:

司徒——治民之官;

司馬——治軍之官;

司空——掌管土地、建築的官吏;

司寇——掌管刑法的官吏。如孔子曾做過魯國的司寇。

在諸治事官之上,一般會一人總領全國大政,各國名稱不同,有稱「太宰」,有稱「上卿」,有稱「相」。

太史——掌書記典籍;

宗伯、宗人——掌祭祀;

祝、巫、卜人——均為掌占卜的神職人員;

樂官——掌音樂;

寺人——侍奉國君左右,相當於後世的太監總管,但不一定用閹人。

四、戰國官制:

相——或稱宰相、丞相,是輔助國君的最高行政長官。除楚國外的六國均置,楚國不稱「相」而稱「令尹」;

將——亦稱將軍,一般是一國最高軍事長官,其地位僅次於相;

御史——與後世不同的是,春秋時御史的職掌是隨在國君左右,記錄國君的行為活動,屬於秘書性質的重要官職;

內史——掌財政;

少府——管理皇家苑囿的官吏;

師、傅——又稱太傅等,多為國優國君或太子的官吏;

郡守——也稱太守,為一郡之長,由國君直接任免;

令——一般為一縣的行政長官,齊國有時也稱為「大夫」,秦國有時也稱為「大嗇夫」,與後世的知縣差不多;

令史——令的屬官,令出缺時,令史可以代理;

丞——地位僅次於令,,主管一縣的經濟、稅收事務;

尉——又稱縣尉,掌管一縣的軍事事務;

縣司馬——掌管一縣的馬匹;

縣司空——掌管一縣的工程事務;

少內——掌管一縣的錢財;

佐史——令的屬官,屬低級官吏;

左徒——楚國特有的官職,參與朝廷大政的決策,地位很高,僅次於令尹。屈原就曾任此職;

三閭大夫——楚國特有的官職,掌管王族中昭、景屈三族子弟的教育。屈原也擔任過此職。

五、秦朝官制:

丞相——輔佐皇帝的最高行政官員。秦時丞相多封侯,如范睢為應侯,呂不韋為文信侯,趙高即使是宦官也封為安武侯;

國尉——也稱在尉,掌管武官的任用;

御史大夫——監察百官,有副丞相的職責;

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副手;

侍御史——受御史大夫領導,掌管國家文書、記事,並負有審判的責任;

九卿——即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奉常主管宗廟祭祀禮儀,屬官有太樂、太祝、太宰、太醫、太史、太卜等神職或專業官員。郎中令掌管宮殿門戶,屬官有大夫、郎、謁者。衛尉掌宮門衛屯兵,屬官有衛令、公車司馬令等。太僕掌皇帝輿馬及苑牧,屬官有丞。廷尉掌管司法,是全國最高的審判機關,屬官有廷尉正、廷尉監。典客掌諸侯及各部族首領朝覲事務,屬官有行人。宗正掌君主親屬事務,屬官有丞。治粟內史掌谷帛財貨和全國的賦稅,屬官有太倉令、丞、平準令。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為君主的私藏,屬官有尚書令、丞、符璽令、太醫令、太官令、宦者令等。除以上外,中央列卿還有主爵中尉、散騎、中常侍、給事中、黃門侍郎等侍從官及為太子、皇后服務的太子太傅、少傅、詹事、將行等宮官;

監御史——又叫郡監,掌監察郡治,隸屬於御史中丞,是中央監臨地方的官員;

郡守——一郡行政長官,權力很大,除縣令由中央任命外,一郡屬吏都由郡守從本郡人士中辟舉。屬吏有主簿、長史等;

郡丞——為郡守的助理。

郡尉——也叫 都尉,國優郡守管理一郡的軍事事務及捕盜事務。郡尉不是郡守的屬官,由朝廷直接任命;

內史——京師所在地設內史不設郡守;

縣令、長——凡一縣民萬戶以上設縣令,萬戶以下設縣攻,均由朝廷直接任命。令、長以下置丞、縣尉,協助令、長處理本縣事務。縣的屬吏有令史、倉吏、獄吏等;

秦朝的武官主要是將軍,將軍之上為上將軍,下為裨將軍。還有前後左右將軍,都是鎮撫邊境的將領,是常設的將軍,其屬官有長史。執掌軍政的有護軍都尉。軍隊中又有校尉、司馬、百將、屯長等中、下級武職。

六、漢朝官制:網上已經可以找到很多,恕不贅述。

七、隋朝官制:

隋朝官制的特點是結束了封建社會早期的三公九卿制,完成了廢三公和建三省的中樞機構演化過程,為後世的三省六部制的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師、三公在隋初時亦置,但後來逐漸取消,代之而起的是三省的確立,即尚書省、內史省(後改為中書省)、門下省,三省長官實際都是宰相。

隋朝時,由尚書省統轄的六部,實際上成為中央的最高行政機關。

尚書左僕射——為尚書省的長官之一,掌管吏、禮、兵三部,兼掌糾彈;

尚書右僕射——為尚書省的長官之一,掌都官(後改名刑部)、度支(後改名民部)、工三部,兼知財政用度。

侍郎——六部每部各設四司,每司設侍郎一至二人,為各司之長官,共二十四司,設三十六個侍郎。煬帝時,侍郎又升格為各部的次官。

郎——六部二十四司的長官。煬帝時侍郎升格為各部的次官,各部下屬的二十四司長官改稱郎。

員外郎——六部二十四司每司各設員外郎一人,為侍郎之次官。

承務郎——煬帝時,各司的員外郎改稱承務郎,為各司郎的次官。

隋朝官員由高至低分別為:

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

從一品:上柱國

正二品:柱國、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特進、尚書令、左光祿大夫、右光祿大夫

從二品:上大將軍、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雍州牧、金紫光祿大夫

正三品:大將軍、吏部尚書、禮部尚書、兵部尚書、都官尚書、度支尚書、工部尚書、太常卿、光祿卿、衛尉卿、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納言、內史令、左衛大將軍、右衛大將軍、左武衛大將軍、右武衛大將軍、左武候大將軍、右武候大將軍、左領左右府大將軍、右領左右府大將軍、宗正卿、大理卿、鴻臚卿、司農卿、太府卿、上州刺史、京兆尹、秘書監、銀青光祿大夫

從三品:上開府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右衛將軍、左武衛將軍、右武衛將軍、左武候將軍、右武候將軍、左領左右府將軍、右領左右府將軍、左監門將軍、右監門將軍、國子祭酒、御史大夫、將作大匠、中州刺史、親王師、朝儀大夫

正四品上: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光祿少卿、太常少卿、衛尉少卿、太子左衛率、太子右衛率、吏部侍郎、太子左庶子、宗正少卿、太僕少卿、大理少卿、鴻臚少卿、司農少卿、太府少卿、下州刺史

正四品下:內史侍郎、太子右庶子、朝散大夫

從四品上:上儀同三司、尚書左丞、太子左衛副率、太子右衛副率、太子左監門率、太子右監門率、上郡太守、親王府長史、太子家令、太子率更令、城門校尉

從四品下:尚書右丞、直閣將軍、親王府司馬、諫議大夫

正五品上: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內常侍、秘書丞、國子博士、太子左監門副率、太子右監門副率

正五品下:尚食典御、尚藥典御、上州司馬

從五品上:著作郎、中郡太守、太子洗馬、奉車都尉

從五品下:都水使者、治書侍御史、長安令、內給事、駙馬都尉、親王友

正六品上:翊軍將軍、主爵侍郎、司勛侍郎、考功侍郎、禮部侍郎、祠部侍郎、主客侍郎、膳部侍郎、兵部侍郎、職方侍郎、駕部侍郎、庫部侍郎、都官侍郎、刑部侍郎、比部侍郎、司門侍郎、度支侍郎、戶部侍郎、金部侍郎、倉部侍郎、工部侍郎、屯田侍郎、虞部侍郎、水部侍郎、下郡太守

正六品下:征東將軍、征南將軍、征西將軍、征北將軍、鎮軍將軍、撫軍將軍、大理評事、千牛備身、殿內監、下州司馬

從六品上: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前軍將軍、後軍將軍、左軍將軍、右軍將軍、通事舍人、親王文學、左領軍府長史、右領軍府長史、親王府主簿、上縣縣令

從六品下:冠軍將軍、輔國將軍、太子舍人、太常丞、光祿丞、衛尉丞、親王府記室參軍、左領軍府司馬、右領軍府司馬

正七品上:鎮遠將軍、安遠將軍、御醫、左衛府長史、右衛府長史、左武衛府長史、右武衛府長史、左武候府長史、右武候府長史、左領左右府長史、右領左右府長史、親王府諸曹(兵曹、騎兵曹等)參軍事

正七品下:宗正丞、太僕丞、大理丞、鴻臚丞、司農丞、秘書郎、著作佐郎、太子千千備身、尚食直長、尚藥直長、太子通事舍人、左衛府司馬、右衛府司馬、左武衛府司馬、右武衛府司馬、左武候府司馬、大武候府司馬、左領左右府司馬、右領左右府司馬、太子典膳監、太子藥藏監

從七品上:太子左衛率府長史、太子右衛率府長史、親王府祭酒、中縣縣令、上郡郡丞、將作丞

從七品下:輕車將軍、太學博士、太常博士、國子助教、長安縣丞、侍御史、太史令、上州諸曹(功曹、戶曹、兵曹)參軍事、太子左衛率府司馬、太子右衛率府司馬

正八品上:協律郎、殿內將軍、下縣縣令、中郡郡丞、親王府行參軍、太子內坊丞

正八品下:殿內侍御史、掖庭令、上署(公車、郊社、太廟、太祝、平準、太樂、典客、太倉、典農、京市、太官等署)令、中州諸曹參軍事

從八品上:四門博士、門下錄事、尚書都事、監察御史、中署(太醫右藏、乘黃、衣冠、守宮、上林、牛羊、典牧等署)令、下郡郡丞

從八品下:親王府典簽、內仆令、下署(諸陵、太卜、司儀、珍饈、良醞、掌醢、甄官等署)令、下州諸曹參軍事、上縣縣丞、上郡尉

正九品上:太學助教、太子備身、校書郎、中縣縣丞、中郡尉

正九品下:太子食官令、太子司藏令、太史丞、掖庭局丞、上署署丞、下郡尉

從九品上:太祝、太子廄牧令、太子校書、下縣縣丞、中署署丞、上縣縣尉

從九品下:偏將軍、裨將軍、四門助教、算學博士、奉禮郎、內仆局丞、下署署丞、中縣縣尉、掖庭局監作、太史司歷、樂師

八、唐朝官制:

隋唐時期是封建社會發展的中期階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政治制度也發生較大的變化。官制基本定型,中央政府機構的六部制從此成為封建國家政權機構的基本組成形式並一直延續到清末,並使宰相由個人擔任變為集體擔任。此外,由於隋朝較為短暫,隋代在古代官制上進行的各項改革,最終是由唐代完成的。

在中樞及中央機構的組織上,唐朝完成了自魏晉以來逐漸產生並由隋朝所創立的三省六部制,但是又有重大變化,唐代的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的長官同屬宰相之列,而原屬尚書省下的六部從中樞機構分離出來,成為中央機構中的最主要部分。從秦漢以來形成的中央官制的九卿,則終張成為單純的主管具體化事務的機構而失去主持政務的權力。然而,六部從尚書省分離的事實逐漸導致了尚書省在中樞機構地位的下降,中唐以後,其長官尚書僕射也被排除在宰相的行列之外, 中樞機構實際成了門下、中書兩省。

唐代官制中的另一特點是使職差遣制度。其內容是臨時以某官去行某職。早期的節度使、觀察使、三司使等的任命即屬於這種情況。但發展到最後,這種臨時性差遣的官職都逐漸固定化和制度化,成為侵奪舊有職官權力的職官實體。

唐代的地方官制,總的說來,安史之亂前是州(府)、縣二級建制;安史之亂以後是道、州(府)、縣三級建制。府的建制一般為首都或陪都所在地或因其地皇帝駐過曾具有陪都或臨時首都的地位,相當於州,只是規格略高一級而已。府的長官稱牧,名言上由親王掛名,實際主持府政的是尹。另一種府是都督府和都護府,一般置於邊疆鎮守及地勢險要之地。都督府名義上的長官為大都督,一般由親王掛名而不治事,實際主持政務的是長史。州分上、中、下三等,長官為刺史。縣亦分等,長官為縣令。

唐代官職從高到低為:

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

從一品:開府儀同三司、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驃騎大將軍

正二品:特進、輔國大將軍、上柱國

從二品: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府牧、河南府牧、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護、光祿大夫、鎮軍大將軍、柱國

正三品:侍中、中書令、六部尚書、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各衛大將軍(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左右羽林衛、左右千牛衛等)、太子賓客、太常卿、宗正卿、太子詹事、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冠軍大將軍

從三品:御史大夫、秘書監、光祿卿、衛尉卿、太僕卿、大理卿、鴻臚卿、太府卿、司農卿、國子祭酒、少府監、殿中監、將作監、各衛將軍、上州刺史、京兆府尹、河南府尹、太原府尹、大都督府長史、親王傅、銀青光祿大夫

正四品上:尚書左丞、尚書右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太子左庶子、太子少詹事、太子左衛率、太子右衛率、太子左內率、太子右內率、太子左監門率、太子右監門率、中州刺史、上府折衝都尉

正四品下:尚書右丞、戶禮兵刑工五部侍郎、太子右庶子、太子左諭德、太子右諭德、各衛中郎將、下州刺史

從四品上:秘書少監、光祿少卿、衛尉少卿、宗正少卿、太僕少卿、大理少卿、鴻臚少卿、司農少卿、太府少卿、太子左衛副率、太子右衛副率、太子右內副率、太子左內副率、太子左監門副率、太子右監門副率、太子親衛中郎將、太子勛衛中郎將、太子翊衛中郎將、太子率更令、大都護府長史、親王府長史

從四品下:國子司業、少府少監、將作少匠、京兆府少尹、河南府少尹、太原府少尹、大都督府司馬、大都護府司馬、親王府司馬、上州別駕、中府折衝都尉

正五品上: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國子博士、中書舍人、太子中允、都水使者、萬年縣令、長安縣令、河南縣令、洛陽縣令、太原縣令、晉陽縣令、奉先縣令、親王府諮議參軍事、親王府典軍

正五品下:太子中舍人、尚食奉御、尚藥奉御、中州別駕、下府折衝都尉

從五品上:左司郎中、右司郎中、吏部郎中、司封郎中、考功郎中、戶部郎中、度支郎中、禮部郎中、祠部郎中、主客郎中、兵部郎中、職方郎中、駕部郎中、庫部郎中、刑部郎中、都官郎中、比部郎中、工部郎中、屯田郎中、虞部郎中、水部郎中、秘書丞、著作郎、太子洗馬、尚衣奉御、尚舍奉御、尚乘奉御、尚輦奉御、諸陵令、親王府副典軍、上州長史、下州別駕

正五品下: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上州司馬、親王友、上府果毅都尉、駙馬都尉

正六品上:太學博士、太子舍人、中州長史、太子典膳郎、太子藥藏郎、京兆府諸縣縣令、河南府諸縣縣令、太原府諸縣縣令、中府果毅都尉、親衛校尉、勛衛校尉、翊衛校尉

正六品下:千牛備身、備身左右、太子文學、下州長史、中州司馬

從六品上:起居郎、起居舍人、員外郎、光祿丞、衛尉丞、宗正丞、太僕丞、大理丞、鴻臚丞、司農丞、太府丞、國子助教、符寶郎、通事舍人、秘書郎、著作佐郎、侍御醫、諸衛長史、下州司馬、親王文學、親王府主簿、親王府記室參軍、上縣縣令

從六品下:侍御史、少府監丞、將作監丞、國子監丞、太子內直郎、太子宮門郎、下府果毅都尉、親王府校尉

正七品上:四門博士、太子左衛率府長史、太子右衛率真府長史,上中縣縣令、大都督府錄事參軍、大都護府錄事參軍、親王府諸曹參軍、太子千牛

正七品下:尚衣直長、尚舍直長、尚乘直長、太子通事舍人、上府別將

從七品上:殿中侍御史、左補闕、右補闕、太常博士、太學助教、九寺主簿、太子左內率府長史、太子右內率府長史、太子左監門率長史、太子右監門率長史、太子侍醫、太子率更丞、中縣縣令、京縣縣丞、上州錄事參軍、中府別將

從七品下:太史丞、少府監主簿、將作監主簿、國子監主簿、掖庭局令、上署(太樂、太醫、太官、左藏、典客、上林、太倉、左尚、右尚等署)令、下縣縣令、下將別將、諸陵丞、公主家令、上州諸司參軍

正八品上:監察御史、協律郎、諸衛錄事參軍、中署(右藏、織染署)令、中州錄事參軍、太醫博士

正八品下:內仆局令、下署(太卜、珍饈、良醞、守宮、武器、司儀、河渠、甲坊等署)令、各衛諸曹參軍、中州諸司參軍、親王府參軍、京兆府參軍、太原府參軍、河南府參軍大都督府參軍、大都護府參軍、府轄諸縣縣丞、備身

從八品上:左拾遺、右拾遺、四門助教、下州錄事參軍、上縣縣丞、府轄各縣主簿、太子左衛率府錄事參軍、太子右衛率府錄事參軍、折衝府旅帥

從八品下:大理評事、太醫丞、太子左春坊錄事、太子右春坊錄事、太子食官署令、太子典倉署令、掖庭局丞、上署丞、下州諸司參軍、中縣縣丞、親王府典簽、府轄各縣縣尉、公主家丞、太子備身

正九品上:校書郎、太祝、太子左內率府錄事參軍、太子右內率府錄事參軍、太子左監門率府錄事參軍、太子右監門率府錄事參軍、太子內坊典直、中署丞、下縣縣丞

正九品下:正字、太子校書、內仆局丞、下署丞、上縣主簿、折衝府隊正

從九品上:御史台主事、秘書省主事、殿中省主事、奉禮郎、太子正字、弘文館校書、太醫署助教、京兆府錄事、河南府錄事、太原府錄事、九寺錄事、少府監錄事、將作監錄事、都督府錄事、都護府錄事、上州錄事、上下縣主簿、上中縣縣尉

從九品下:內寺省主簿、國子監錄事、親王府錄事、崇文館校書、算學博士、太醫署按摩博士、太醫署醫正、太卜署卜正、太官署監膳、太樂署樂正、大理寺獄丞、下州參軍、下縣縣尉、折衝府隊副

九、宋代官制:

宋代的職官制度很是複雜。它雖然在形式上承襲了唐代後期和五代後周的舊制,實際上陸續作了一些重要的改革。從宋太祖開始,用設官分職、分割各級長官事權的辦法,削弱了各級長官的權力。這樣做的目的,固然是接受了唐、五代時期大權過於集中於權臣以至造成割據叛亂甚至武務奪取皇位的教訓,但卻又造成了官僚隊伍的膨脹和行政效率低下以及地方權力的減弱,造成兩宋以來在外敵入侵下,國防軍事軟弱無力的狀態。

宋朝的中樞之權操之於二府,即中書門下和樞密院,由六部執行行政事務。地方實行路、州、縣三級建制。

宋代的武官制度(兵制)是我們封建社會的一大改革。從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開始,高級將領兵權被罷,權歸中樞,並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此外,建立了一支常備軍——禁軍,開後世常設軍建制之先河。此制度的建立,防止了地方割據、叛亂的發生。

十、遼代官制:

遼代官制有幾個顯著特點:蕃漢並行,即官分南北兩制,以契丹官制治契丹人,以漢制治漢人。遼代職官名稱在各民族相互滲透、影響中,複雜多變,制度的記載也多有錯亂。

十二、元朝官制:

元朝的官制雖基本採用唐、宋以來的漢民族官制,但也有一些變化,同時也保留了蒙古民族的一些職官設置。其中,在地方機構中,行省的設置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

清時非常重視官員的品級。當時官員分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從

之分,所謂九品十八級。不能列入九品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列表如下:

品 級 官 職

-------------

正一品 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

從一品 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書,督

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

從二品 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時,各省布政使.

正三品 督察院左,右副都於是,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順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

從三品 光祿寺卿,太僕寺卿,各省鹽運使.

正四品 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

太傅寺少卿,各省道員.

從四品 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

正五品 左右春房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

郎中,各府同知,直隸知州

從五品 鴻臚寺少卿,各道監察御使,翰林院侍讀,侍講,各部院員外郎,各

省知州.

正六品 國子監司業,內閣侍讀,左右春房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

縣知縣,各省通判.

從六品 左右春房左右善贊,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州同

正七品 翰林院編修,各部院七品筆貼士,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丞,外

縣知縣,各府學授.

從七品 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國子監博士,直隸州州判,州判.

正八品 太醫院御醫,各部院八品筆貼士,外府經歷,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

諭.

從八品 翰林院典簿,府,州,縣訓導.

正九品 各部院九品筆貼士,縣主簿.

從九品 翰林院侍詔,刑部司獄,州吏目,巡檢.

未入流 京,外縣典吏,驛丞,和泊所所官

-------------

武官的品級及職務如下:

品 級 官 職

------------

正一品 領侍衛內大臣

從一品 將軍,督統,提督

正二品 副督統,總兵

從二品 副將

正三品 參將

從三品 游擊

正四品 都司

從四品 城門領

正五品 守備

從五品 守御所千總

正六品 門千總,營千總

從六品 衛千總

正七品 把總

從七品 盛京遊牧副尉

正八品 外委千總

從八品 委署驍騎尉

正九品 外委把總

圖文均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SSTj20BMH2_cNUg8lU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