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歡迎轉發分享)
在中國的家庭教育過程中,一直都有一個爭論,就是孩子在犯錯的時候,到底要不要打孩子。
老高家有兩個兒子,小剛和小強,大兒子小剛比較皮實,性格比較活潑開朗,而小兒子,因為妻子早產,所以生下的時候有些虛弱,長大之後這才好點。
孩子長大時,特別是男孩子,就更加淘氣了,就差上房揭瓦了,在學校這倆孩子也不讓老高省心,不是把學校玻璃打碎,就是把小朋友打傷,老高被請去學校就是家常便飯。
所以有的時候說教不管用的時候,老高就會打孩子們一頓,但每次挨打的都是大兒子,因為總認為小兒子身體虛弱,不會去惹事,所以一直不捨得打,每次挨打的都是哥哥。
有的時候老高下手狠了一點,妻子還不願意,但是老高還是忍不住。
20年後,這兩個兒子卻有了別樣的人生,平時性格看著性格頑劣的兒子,自己創業開了一家公司,全是靠著自己白手起家,就算是最難的時候,也沒從家裡面要過一分錢。
而自己認為不會惹禍,安靜的小兒子,卻整天無所事事,經常賴在家裡面,等待著父母給自己找工作,成為了典型的「媽寶男」。
老高也在思考為什麼兩個孩子,都是自己帶大的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截然不同的人生呢?其實這是跟老高的教育很有關係的,那就是上面提到的,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到底應不應該打孩子。
那麼,從小挨揍和從小不挨揍的孩子長大以後會有多大區別呢?
1、抗擊打的能力
每個人的一生都不能是順風順水的,都是充滿了挫折的,但是很多人就很容易有輕生的念頭,而在遇到挫折時,這兩種人的反應也是截然不用的。
經常挨打的人,他們的抗壓能力一般是很強的,經常面對困境的孩子,他們在面對高強壓力的時候,就是習以為常了。
無論是生理壓力還是心理壓力上面,他們都已經做好了準備,隨時去迎接挑戰,因為在之前已經接受過了生活的磨鍊。
但是那些沒有經歷過家長們打的孩子,沒有經常遇到過挫折的孩子,他們在面對挫折時的想法就是逃避,因為之前他們的生活已經習慣了順風順水,一時間接受不了這些的。
2、個性上面的差異
一個人的性格養成,和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通常上來說,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雖然抗打擊能力強,但是他們的性格也往往受到影響,性格上會有一些衝動易怒。
對於他們來說決絕一個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武力。
而沒有被父母打的孩子,他們的性格就會十分的溫和、儒雅,彬彬有禮。
解決事情的方法通常不會採用武力,「知書達禮」通常是他們的標籤。
螢幕前的家長們,教育孩子要適度,不可以一直打孩子,但是也不可以一直嬌慣孩子。
-----------------------
螢幕前的你,在育兒的過程中,有什麼問題不明白,都可以向我提問,我會儘可能的為大家進行解答,如果有什麼育兒方面的心得,也可以向我分享。
為了寶寶更好的成長,大家一起努力。喜歡本文內容的話,歡迎點贊評論+轉發,讓更多家長們看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