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家長問我:「老師,孩子不願意聽我的話,怎麼管都不聽,怎麼辦?」
聽到我這話,我就笑著問家長朋友:「孩子憑什麼聽你的?請給我一個信服的理由。」
結果就這麼一反問,大部分家長都無言以對了。
是啊,孩子憑什麼聽你的?家長朋友們是否有思考過個問題呢?如果沒有,那就別怪孩子不願意聽你的話,而是你必須要重新審視你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否則,連最起碼的關係歸屬問題都搞不清楚,你根本無法正常管理和教育孩子。
那麼,家長如何讓孩子心悅誠服聽父母的話,接受合理的管教呢?下面我給家長朋友們一些建議和方法。
第一,家長必須要明白一件事,和孩子說話不能太隨便,要講究良好的心態。
1、不要認為孩子是你生的,你就可以隨意擺布孩子。在很多時候,家長會產生錯誤的觀念,認為孩子是我生的我養的,我就有權力隨意對待孩子。也正是你這種「霸道」作風,讓你在孩子面前隨心所欲,細觀察不少親子關係特別緊張的家庭,家長大都是缺乏尊重孩子平等家庭地位。不知道家長朋友們是否聽過三個反抗期?從2-4周歲開始,孩子就步入了幼兒第一反抗期,如果你對待孩子的態度是簡單和粗暴型的,那一定會遭到孩子的強烈反抗,根本沒有辦法正常管教。包括7-9周歲和12-16周歲的第二和三反抗期亦是如此。
2、家長和孩子說話時,絕對要通過大腦思考。孩子們最喜歡爸爸媽媽用什麼樣的態度和他們說話呢?你可以用換位思考的方式來思考。假如你們夫妻相處,你的另一半總是對你頤指氣使,總是動不動拿你撒氣,甚至是無休止地批評你,你的心是不是都要碎了?是不是特別後悔和這個人結婚啊?當你果真這樣想時,你不妨把話告訴你的另一半,說出你的真實感受,看看他(她)是否有心靈的震撼?再回到和孩子相處關係上來,如果你發現自己以往和孩子說話太隨意,讓孩子極不喜歡聽時,那不妨你要養成一個新習慣了——說話前一定要通過大腦思考。
3、家長千萬別嫌孩子話多,而沒有耐心去傾聽。在很多親子關係特別糟糕的家庭里,並不是孩子從幼兒期就特別難管教,而是在幼兒期逐步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失去了管教孩子的耐心,你打心裡就討厭孩子給你製造了無數的麻煩,讓你每天疲憊不堪。當你的心態失衡後,你根本沒有好心情面對孩子,更沒有耐心去傾聽孩子給你說的心裡話,或者不願意回答孩子給你提出的千奇百怪的問題。如果你真是這樣做的話,那你真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或母親。因為對孩子耐心是合格父母必備的品質,尤其是耐心傾聽孩子說。
第二,家長說話要講究技巧,激發孩子傾聽的興趣才是關鍵。
1、說幾句就停下來,和孩子互動。有些家長和孩子說話時,既不看著孩子的眼睛,又語速很快,根本就不管孩子當時處於什麼狀態。如果你這麼做,就犯了溝通的大忌,即你忽略了傾聽對象是否做好傾聽的心理準備。如你說幾句後,停下來問孩子:「寶貝,媽媽剛才說的話你聽懂沒有?」「寶貝,媽媽剛才說的是什麼意思啊?請說說看,好嗎?」你這麼一問,立刻就能判斷出孩子剛才是否在聽,如果孩子回答不上來,要提醒孩子,媽媽(爸爸)在很認真地和你說話,並且是很重要的話,你要認真聽喲。
2、讓孩子重複你說的話,則容易讓孩子集中注意力去聽。如果你發現孩子在你說話時,總是東張西望,或者手裡自顧自擺弄玩具,你不要訓斥孩子,而應溫和地對孩子說:「寶貝,請原樣重複一下媽媽剛才說的話。」當你這樣下達指令時,孩子就會把注意力放在回想剛才你說的話,如果孩子說不出來,那一定要給孩子提出傾聽的要求,如說:「認真傾聽別人說話,是好孩子講禮貌的表現,媽媽相信你願意做有禮貌的好孩子,是嗎?」瞧,融入禮貌習慣的教育,會讓孩子為願意做好孩子而去認真傾聽。
3、家長說話時要放慢語速,讓孩子充分理解你的話。我經常觀察一些家長和孩子對話的情景,有時讓我非常吃驚,因為絕大多數家長只顧自己說,而不顧及孩子是否真正能理解話的意思。因為我經常做家庭教育案例諮詢工作,經常會觀摩家長和孩子對話的過程,當我讓家長把說話語速放慢時,再看孩子傾聽時就容易保持專注。如果家長說話時語速過快,即便給孩子下達完指令,孩子也不知道到底幹什麼,或者按著怎樣的要求去做。當孩子做不好時,家長再批評孩子,就容易引發孩子對父母的反感。
4、家長要觀察孩子傾聽興趣,如若孩子已經失去興趣,及時轉移話題。家長有必要在和孩子說話時養成一個新觀念,那就是要格外注意有效溝通這個原則。既然孩子已經失去了傾聽的耐心,如果你還要說個沒完,自然會讓孩子「怕」了你,孩子會心想:「老媽,你真煩,明明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事,你偏要說個沒完。」當孩子開始左顧右盼時,家長必須要及時轉移話題,讓孩子從傾聽的厭倦感上及時解脫出來。但是如何轉移話題也是技巧活兒,如講一個小笑話,或者和孩子開個小玩笑,或做做小遊戲等。
第三,在孩子說話時,家長一定要做出配合的姿態,讓孩子感覺到你很重視他的話。
1、在孩子說話時,家長要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如果你有興趣去觀察孩子和家長互動的過程,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親子關係特別好的家庭,家長在孩子說話時,普遍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你可以換位思考啊,如果你和別人說話,人家愛搭不理,甚至連看都不看你一眼,你心裡做何感受?是不是內心特別惱火?是不是感覺這個人非常不尊重你?對,如果你對孩子說話時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孩子就感覺你不尊重他,對他的話不感興趣,人家自然不願意和你說了。同時,當你說話時,人家也不願意配合你啊。
2、家長的臉上要帶著笑容,這是明確告訴孩子,你願意聽他說話。有時我做個案諮詢工作時,我會旁觀家長在傾聽孩子說話時的面部表情,發現是那麼冷,仿佛有一種苦大仇深的感覺。當我將這種高冷的表情與孩子喜歡的表情做比較演示後,家長才忽視發現原來自己不知從何時開始,對孩子表現出那麼冷漠的狀態。當家長真明白原來傾聽孩子說話時,你臉上的笑容,原來是向孩子傳遞一個信息——我說的話媽媽(爸爸)很感興趣,他們喜歡聽。只要達不到這個目的,非得家長平時養成對著鏡子練練表情不可喲。
3、適時肯定與讚美,會讓孩子更願意和家長說心裡話。拜年的話誰願意聽對不?可是很多家長偏偏就意識不到這點,對於孩子們來說,更願意經常得到爸爸媽媽的肯定、鼓勵和讚美,因為得到表揚會讓孩子特別小有成就,也更願意把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縱觀那些很少誇張孩子的家長,你們多傻啊,竟然忽略了孩子內心最渴求的讚美。相反,假如你經常批評孩子,反而會讓孩子內心會變得特別容易沮喪,久而久之,容易讓孩子變的頹廢。那些經常得不到讚美與肯定的孩子,往往生活與學習態度特別消極,請家長要格外注意。
4、適時反問,容易讓孩子愛動腦說話,讓交流更深入。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有些孩子到了三四年級就和父母沒話說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其實恰是家長朋友們一直忽略以上我給出的做法,也不願意和孩子做深入交流,才導致孩子感覺和爸爸媽媽說話特別沒趣,他們動不動就說教,嘮叨個沒完,很讓人煩。現在家長知道孩子內心的想法了,那不妨再把與孩子溝通最重要的一項用上吧,在和孩子聊天說話時,你不妨適時反問,則會讓孩子愛動腦筋,然後把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告訴你。
結束語:本篇文章,如果愛學習和思考的家長用心去閱讀,而後做對比反思,你會發現良好的親子溝通關係,就如晴雨表一樣,時刻反映出你是否被孩子喜歡或尊重,同樣你是否真的能從心裡接納與信任孩子。要想讓孩子擁有的好的家庭教育,必先構建良好的親子互信關係,這才是家庭教育的真諦。在良好的親子關係基礎上,孩子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品德習慣才能得以著手。因此,請家長再回頭看看問題,如果你的孩子不願意聽你的話,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你自身出問題呢?其實這個答案很簡單,那一定是你的問題在先,孩子的問題再後。只是你不承認自己觀念錯了,親子溝通方法錯了,才導致你的心態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