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
海報製作:李煊 安思翰
一線抗疫群英譜|馬凌:解放軍誓死不退,向前方只因責任在肩
中國軍網記者馬嘉隆 通訊員劉一波 王均波
「疫情面前,中國人民解放軍誓死不退!」2月2日,剛下飛機的馬凌,因為這句不假思索的鏗鏘誓言走紅網絡。來武漢之前,馬凌沒想過這麼多,不過是擔心疫情未知,抽組醫療隊可能會有困難,自己作為科室主任要帶個頭,免得大家恐懼。令他沒想到的是,科里幾乎人人都寫了申請。
面對同學和同事們的點贊,他總是很冷靜。在他心裡,英雄二字重若千鈞。「真正的英雄是已經倒在抗疫戰場上的人,還有那些積極配合治療為後人趟出一條路的患者。」對於他自己來說,「不謙虛地講,我覺得我是一個盡責的人。」在他看來,解放軍的責任是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醫生的責任是到有病人的地方去……在這場全民戰役中,各行各業都有自己對應的責任,只要大家都盡好自己的一份責任,疫情一定很快就會被擋住。
對於守土盡責,每個人的標準或許都不盡相同。馬凌就常激勵團隊中的年輕醫生,「不是說到了武漢你就盡責了,也不是說治癒了幾個病人就盡責了,一定是要盡你最大的努力和能力來搶救病人,無論成敗,都不能留有遺憾。」
馬凌眼神中寫滿堅毅。高輝 攝
從醫22年,馬凌平均每年要做900多台手術,數千生命被他力挽狂瀾,足跡遍布甘肅青海兩省近百個落後縣城。在無數次的生死鏖戰中,令他印象最深的,還是年輕時遭遇的一場「惡戰」。
那時,剛畢業沒幾年的馬凌,在最意氣風發的時候,收治了一個風濕性心臟病合併感染性心內膜炎女孩。她的病情很嚴重,用什麼藥效果都不好。馬凌守了她兩個月,女孩也一直表現的很樂觀。一天上午,女孩突然和他說:「你回去休息下吧。」馬凌說:「沒事。」女孩笑著說:「我覺得你都臭了,回去洗個澡吧。」
那天晚上,馬凌再回去的時候,已是陰陽兩隔。在女孩留下的日記中,有一段是專門寫給馬凌的。「我知道你對我好,想治好我的病。但我實在太疼了,實在堅持不住了。希望你們以後能發明很多藥,能治好類似的病。」
看著生命在眼前消逝的那種無力感,讓馬凌始終刻骨銘心,為了儘可能避免類似的悲劇重演,他不敢有絲毫懈怠。其實,對於醫生來說,最大的敵人就是「司空見慣」。從醫這些年裡,儘管經歷了數不盡的悲歡離合,馬凌的內心從不麻木,堅持傾盡全部心血對待每一個看似沒有希望了的患者。因為他知道,每一名患者的背後,都是一大家子人的幸福。
馬凌查看監測儀器上病人的生命體徵。劉一波 攝
在重症病房裡,未必每一份付出都能得到圓滿的結果,不過,多一些努力,總能多一些希望。一天,順利交完班的馬凌正要走出病區,一轉身的功夫,一名患者的心跳停了。馬凌趕緊跑過去給患者插管並進行心肺復甦。按照一般的搶救流程,心肺復甦只需要持續30分鐘就可見分曉。不過,馬凌和他的戰友始終覺得這個患者的病情變化的太突然了,應該還有希望。他們守在病房裡,一直按、一直按,一連搶救了兩個小時,終於硬生生把患者的生命從死神手裡奪了回來。穿著防護服進行心肺復甦對醫護人員的體力是個極大的考驗,搶救成功後,大家都累倒在了地上,險些虛脫。不過,當看到患者的心電圖重新有了波動,再苦再累都值得。
在這場與新冠病毒的戰鬥中,未必每一次的交鋒都盡如人意。在收治病人初期,曾有兩位患者沒有任何預兆突然病逝,對馬凌和所有醫護人員的打擊非常大。「那些天通宵睡不著,腦子裡就一直在想到底是怎麼回事。」
事後復盤時,他們發現新冠肺炎患者表現出的症狀,有時會輕於身體的病變程度。一些能吃能睡,只是有點氣短的患者,肺部的損害其實已經非常嚴重。依據患者的自我感覺判斷病情可能「貽誤戰機」,要結合肺部影像學和血液化驗的指標進行綜合分析,才能把治療關口前移。
為了在治療中早發現、早處置,醫護人員時刻不敢鬆懈,因為留給他們的時間,往往要按秒來計算。
一次,馬凌剛把病人都巡視完,都很好很正常。10分鐘後,19床的一位老先生突然出現致命性的心率失常,心跳跳到240次,脈搏也完全摸不到了。馬凌趕緊帶著和他搭班的醫生王闖趕過去對他進行心臟除顫,經過緊急處置,30秒後,老人的心跳重新恢復到100次,轉危為安。
事後,馬凌很後怕,「就是幾秒鐘的事情,晚一點人就不行了。」而令馬凌感到驕傲的是,他在不同醫院戰友之間的默契配合中,感受到了軍醫戰鬥力的變化。他的搭檔王闖,是一名27歲的呼吸科醫生。以往,大家都在各自努力搞好自己的專業,而近幾年,一些常用的急救操作成為大家共同的必考必練課目,大家技術的同質化水平更高,合作起來也更為默契,關鍵時刻心中自然也會更有底氣。
在重症病房裡,除了要靠硬實力去對抗病毒,如何讓患者們重新振作起來也是個不容輕視的問題。
馬凌為患者介紹藥物用量。劉一波 攝
火神山醫院的重症病區曾收治過一個有著嚴重腎臟衰竭的老年患者。轉來火神山醫院之前,他就不怎麼配合透析,覺得自己已經沒希望了,得了新冠肺炎後,他更是變得特別暴躁,經常用各種難聽的話去批評醫生護士,用這種方式把自己的恐懼發泄出來。
「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去理解患者的情緒,增強他治療的體驗感。」馬凌承擔起這位老人的治療後,冷靜地見招拆招、步步為營。「他氣短,那我們就抓緊把呼吸困難改善了。他每次透析堅持不了多久,那我們就多辛苦一點,天天都透析,讓每次的時間短一點。」漸漸的,老人感覺到比以前舒服點了,開始更加主動地配合治療。出院時,老先生拉著醫護人員的手嚎啕大哭,不斷地感謝解放軍讓自己又活了過來,那種劫後餘生的喜悅感染著在場的每一個人。
能在最危險的地方護佑大家的平安和健康,這是馬凌心目中至高的榮譽。看著一個個重症患者重獲新生,便不枉此次衝鋒。和「逆行者」比起來,這個長在黃河邊上的西北漢子,更喜歡用「前進」兩個字來形容自己和戰友。「前面是敵人,我們向前進;前面是病毒,我們向前進;前面是困難,我們向前進;黨和人民需要我們的地方,我們向前進。」
那麼,前進的路上會不會害怕呢?臨行前,馬凌13歲的女兒就不敢讓爸爸出發。馬凌反過來勸孩子,「這個病傳染性這麼強,爸爸和叔叔阿姨們要去武漢把它擋住,這樣至少你和爺爺奶奶還有媽媽在家裡是安全的。」
獨自一人時,馬凌也曾想過萬一真沒回來怎麼辦。轉念一想,家裡沒什麼後顧之憂,等疫情過去了,小朋友們能開開心心地像以前一樣去上學、去吃好吃的、去逛商場、去遊樂場,女兒一定會為她的爸爸自豪。而很多年以後,全國的老百姓也會記得,2020年的春天,有這麼一群無名的英雄,給他們擋住了這個病。
馬凌的微信頭像,是一個獨立於礁石上的背影,面朝大海,旭日東升,沙鷗翔集,正似他的微信簽名:「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疫情兇險,更要把忐忑化為動力,時刻注意防護,保護好自己,保護好戰友,平平安安地回家。
回家,踏實地睡上一覺,醒後來上一碗三細的拉麵,再開始新一天的美好生活。當然,回家之前,還要好好看看與自己朝夕相處的戰友們都長什麼樣子。平日裡,要麼穿著防護服,要麼戴著大口罩,等疫情結束了,一定要和大家重新認識一下,「起碼以後讓我們在路上見著能認識!」
馬凌近照。劉一波 攝
前往火神山醫院的路上,馬凌的眼中寫滿堅毅。劉一波 攝
馬凌在查看病人信息。劉一波 攝
馬凌每天都會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調整用藥劑量和診療措施。劉一波 攝
馬凌為患者調節ECMO的轉速。劉一波 攝
馬凌在查房中與病人交談。劉一波 攝
馬凌近照。高輝 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NfS0HABjYh_GJGV_sH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