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過去了,再也拍不出這樣的電影了!

2020-04-30     影視地平線

在那片潑灑過祖輩熱情的黃土地上,紮根著中國最頑強且最具有開拓精神的農民,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在他們身上,總是能夠輕而易舉地窺探出帶有歷史性和現實性的精神品格。

一方面,他們在自我實踐中慢慢篩選著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作為繼承,另一方面,他們也在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的磨合中,漸漸地創造出適應時代發展的新文化。

因此,在推陳出新中所恪守的淳樸本性,讓那些個被時代發展裹挾且早已浮躁的人心,不至於在物慾橫流中日漸迷失。可是,隨著老一輩人的漸漸消亡,這種本應該繼續發揚的優良傳統,在青黃不接中逐漸產生斷層

因為我是農民的兒子,所以我熱愛著那片土地,也對於將鏡頭對準農村和農民的影視劇格外喜歡。當然,我這裡說的影視劇,僅僅指的是過去拍的老片子。雖然沒有龐大資金的支持,卻在忠於生活的虔誠態度中,熱情飽滿地創作出永不失色的不朽影片

我想,大概第四代導演是最具有發言權的,他們沒有像第三代導演那樣融入過多政治和革命元素,也沒有像第五代導演那樣過分注重形式而忽略故事本身,經歷過社會變革後結合自身實際的思考,讓他們更多的將目光從城市轉移到農村,從而挖掘出具有廣泛性和普遍性的最本真的民族精神文化,比如,吳天明導演拍攝的《老井》。

《老井》上映於1987年,根據鄭義的同名小說改編而來。從小說到電影,當把文字視覺化後,撲面而來的鄉土氣息帶著對於生活最熾熱的愛,讓觀眾重新回到了那個貧窮但團結的年代。而吳天明導演最擅長的寫實風格,總是能夠打破熒幕束縛,實現與觀眾零距離的情感和思想交流

雖然這部電影的故事發生在群山環繞的小山村裡,但吳天明導演卻大膽的選擇用帶有油畫般質感的色彩來展示人們的生活環境,於是,在這片貧瘠的黃土地上,我們總能感受到勃勃的生機和旺盛的生命力。

無論是落後的還是開放的,無論是自私的還是無私的,無論是爭鬥的還是合作的,這裡的人們依舊熱愛著生活,並且總在為子孫後代的福祉努力奮鬥著,這大概就是中國農民群體普遍具有的無私無畏的精神品質。

1

水資源嚴重匱乏,幾代人不斷挖井,這是故事整體的敘事脈絡,而其中添加進去的孫旺泉、喜鳳和巧英三者之間的愛情部分,則讓這部電影擁有了更多的戲劇衝突。

當然,這裡愛情部分的加入,並不是為了製造話題性和噱頭,而是通過封閉環境中人們對於美好的追求和嚮往,讓原本被遺忘的小山村總是透露著一絲希望的光明。喜鳳對於孫旺泉的愛是傳統保守的,巧英對於孫旺泉的愛是現代開放的,雖然,這是具有衝突的兩種愛情觀念,可是,放在電影所處的那個時代,卻更能凸顯出那時候社會變革中人們面臨著的巨大精神壓力。

我想,吳天明導演是懂生活的,所以,在改革開放將近十年後的發展大環境下,他固執地選擇將關注點放在農村人努力擺脫困境的奮鬥上來,而將這種奮鬥具體化後,就變成了電影中老井村幾代人拚命挖井解決吃水問題這件事情。

張藝謀飾演的孫旺泉最初是不被看好的,吳天明力排眾議下的大膽啟用,讓這個毫無表演經驗的攝影師居然把這個角色給演活了,無論從形象上還是性格上,都透露著濃濃的樸實和擰巴勁兒,他不是在演農民,而他就是農民。

影片里,孫旺泉嚮往著外面的生活,可卻無法擺脫傳統倫理道德的束縛,於是在家長制的壓迫下,他不得不服從安排娶了同村的寡婦喜鳳,可內心卻又無法忘掉青梅竹馬的巧英。從表面來看,這有點像狗血的三角戀,可如果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其中卻透露著當時農村和農村人發展所面臨的尷尬窘境。

物質的追求造成精神的錯位,外部環境的擠壓造成自我內部的迷惘,想要用新觀念改變舊觀念,卻總也無法找到二者之間的平衡點,於是只能選擇妥協,可內心的不甘又倒逼著個體不斷汲取群體中最優質的品格,然後,反過來嘗試改變外部的環境。這也許就是孫旺泉從縣城學成歸來後,堅定地答應村長無論如何打一口有水源的井出來的重要原因,這不是在賭氣,而是為了爭一口氣。

細膩和真實是我看這部電影的直接感受,可每個人物身上所存在的矛盾與糾結的情緒,又讓我不由得產生一種壓抑感。無論是數次打井出現的人命事故,還是以孫旺泉為主的年輕人的愛情,或是老一輩人想要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找出水源的固執,似乎電影從一開始就提著一口氣始終沒有放下

影片開頭光膀子打井的身影,在若明若暗的燈光下,凸顯出人與自然奮鬥的勇氣和決心,可是,遲遲不見有水源出現,也將人們在自然面前的渺小給刻畫了出來。

其實,類似的矛盾與衝突在電影里有很多地方都表現了出來,比如保守的婚姻觀念與自由的戀愛觀念,比如落後的直覺找水源方式與科學測量找水源的方式,比如家長制獨斷專行與開放式的民主協商等等。

在時代變化發展中,無論是外部環境的矛盾還是自我內部的矛盾,這些都不斷在農村上演著,而深陷其中的農民,不得不一邊堅守著祖輩們傳承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一邊又掙扎著由被動到主動地吸納著新的價值理念作為補充,我想,這對於農村發展來說,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和魄力的。

雖然,吳天明導演在電影里,並沒有著重強調農村正在醞釀著的潛在變化,可是,透過很多細節已經呈現出了這種變化,巧英從城裡帶回來的黑白電視,挖井年輕人休息時跳起的迪斯科舞曲,孫旺財去世後棺材裡放進去的時尚雜誌。所以在我看來,挖井找水只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事情,而電影的重點在於,利用老井村祖輩們挖井找水源這件事,將改革開放後農村為擺脫困境而不斷奮鬥的精神進一步提煉出來。

所以說,無論是孫旺泉還是巧英子,當電影發展到最後,他們已然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個體,而是被賦予了更為深刻的象徵意義。此刻,我們就能夠看出吳天明導演對於這部電影寄予的厚望,他在承前也在啟後。那些懷揣著憧憬和嚮往留在農村的人,那些勇敢活出自我卻也堅守傳統品質的人,那些為了未來子孫後代不停奮鬥的人,要時刻記得自己的身份,因為改革開放如火如荼的快速發展中,迷失是很容易,堅守卻是很困難的。

2

《老井》是一部帶有濃厚時代特色的電影,故事發生背景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左右,而內容則是關於代代相傳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裡面包含著奮鬥,傳承,堅守和對待生活的態度,儘管壓抑但卻涌動著蓬勃生機,儘管暗藏著很多矛盾和衝突,卻也帶著對於美好的憧憬和嘗試性的新舊融合。

在電影結尾,看似大家都失去了繼續打井的信心,很多人也都在抱怨和質疑著這麼做的必要性,甚至有了不想拿錢填補一個永遠看不到盡頭的無底洞的想法。可是,當喜鳳捐出家裡的縫紉機,巧英把自己的嫁妝全部拿出來時,老井村的人抱怨歸抱怨,還是會重新凝聚起力量來投入到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挖井事業里。

此時,電影戛然而止,並定格在了那塊銘刻著老井村一代代人犧牲和努力的石碑上,這個時候,挖井已經超越了它原本的意思,上升到了一種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上,這大概才是整部電影的核心主題。

採用以小見大的敘事手法,以老井村為跳板來窺探整個中國的發展歷程,在傳遞傳統精神文化的同時,並沒有陷入狹隘的民族保護主義之中,而是融入了時代發展中的新鮮事物和新鮮文化,這就是這部電影的魅力所在,也是成為不朽名作的重要原因。

電影《老井》是第四代導演吳天明的代表作之一,它不僅僅是時代的紀實影像,更觸及到了中國人根深蒂固的精神文化: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縱使暫時無法對抗自然,但卻從不放棄一絲一毫反抗的機會,這大概就是老一輩人最高貴的品質———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33年後重新回看這部電影,還是會感慨萬千,我想,這樣的故事大概不會再有了,這樣的電影人也不會再有了,不是時代變了,而是人心變了,變浮躁了,變勢利了,吃水總忘挖井人,可悲可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Hh31nEBfwtFQPkd41w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