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九月初九重陽節。
尊老、敬老、愛老、孝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面對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現狀,養老服務工作面臨巨大挑戰,家庭養老、機構養老、社區養老等模式應運而生。但是如何進一步保障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如何針對性解決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難題?
今天的研究社,我們就跟隨研究者的分享,了解一下延慶區「志願+居家」養老實踐。
延慶區「志願+居家」養老實踐概述
延慶區行政區劃面積中,山區占72.8%,農村空巢老人又占全區空巢老人的73%。雖下轄15個鄉鎮都各有一所公辦敬老院,但入住率較低,原因在於農村人口居住分散,大多數農村老年人仍然不習慣離家養老。
2016年,延慶區在大莊科鄉啟動「1+1」關愛空巢助老項目試點,探索「慈善+志願+社會組織」模式,以區慈善協會為引領、本地誌願者為骨幹、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治理為功能,以滿足農村老人生活和精神需求為導向,目前已分期分批實現全區15個鄉鎮助老服務全覆蓋,共170個村的1080名志願者為1389名空巢老人提供上門服務。該項目被評為2017年北京市民政系統十佳創新創優項目。
「志願+居家」養老模式有三個主要特點
01
「造血式」養老
與依靠政府和政府購買服務解決養老問題的「輸血式」養老不同,以「1+1」助老服務為代表的志願型農村居家養老,是依靠村民自身力量組建志願者團隊,就近服務解決現實的養老問題,規模小、操作靈活機動性強,更便於推廣,也使敬老愛老的文化和鄉風在農村地區得以傳承和發展。
02
注重規範性,實行層級管理
目前「1+1」關愛空巢助老項目已經建立了區、鄉鎮、村三級管理體系。
區級層面
區民政局/老齡辦負責項目指導、監管,區慈善協會負責項目整體策劃、運行和管理。
鄉鎮層面
每個鄉鎮組建1支助老服務隊,並成立慈善志願服務工作站,由服務站站長(鄉鎮民政工作負責人)和助老服務隊隊長共同負責轄區內項目的組織實施。
村級層面
根據受助老人人數設置互助服務隊小隊長若干名,主要負責組織互助者上門服務、記錄服務情況並向服務隊隊長報告。
為了規範互助者服務行為,區慈善協會還編制《延慶慈善「1+1關愛空巢助老項目制度彙編」》,將22項相關制度彙編成冊,包括互助者服務管理、考勤、學習、考核、宣傳等制度,互助志願者人手一冊。在評估方面,實行定期巡查回訪工作機制,區慈善協會通過電話、上門回訪的方式,每月不定期了解各村服務開展情況、受助老人滿意度、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
03
從「需求側」出發精準服務
服務對象
試點啟動之前,延慶區民政局會同鄉鎮民政部門進行了三個月的走訪調研,摸排空巢老人的養老需求以及各村潛在的志願服務力量;制定《延慶慈善「1+1關愛空巢助老項目制度彙編」》,將服務對象定為空巢獨居的高齡、貧困、失能半失能老年人。
志願者隊伍
志願者隊伍都是「村裡人」,村兩委幹部、婦女主任、計生專干、持有資質的村醫也參與其中,加強了志願者隊伍的專業性,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類服務、指導用藥和健康諮詢等助醫服務、春種秋收等助農服務以及精神慰藉、巡視探訪等服務。
財務與評估
每次參與互助服務的志願者共享1人次的補貼款,每次的服務記錄和服務花費按月上報到區慈善協會,由區慈善協會統一撥付補貼資金;服務質量由社會組織和政府來進行評估。
善學善思,
方能善作善成,
我們在這兒分享思考,
也期待您的洞見~
《研究社》欄目開放投稿,
等你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