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節對蝦「南海1號」「南海2號」
是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
研究員江世貴及其團隊
經過連續多代群體選育得到的
具有生長速度較快、抗病抗逆性較強、
存活率較高的斑節對蝦新品種,
分別於2011年、2017年
被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
水產新品種。
周發林
作為「南海1號」「南海2號」項目組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周發林研究員近日接受《海洋與漁業》記者專訪,詳細介紹了這兩個新品種的選育過程和推廣應用現狀。談及當下遇到的瓶頸,他指出,「南海1號」「南海2號」苗種供不應求,需進一步優化培苗技術,擴大種蝦生產規模,完善配套養殖模式和「育繁推」體系。
產業發展急需優良新品種
斑節對蝦引進我國養殖已有多年,上世紀90年代初發展成我國重要的蝦類養殖品種,但之後由於白斑病害的影響,養殖成功率偏低,再加上南美白對蝦的強勢崛起,斑節對蝦在中國的養殖面積急速下滑。
導致斑節對蝦病害的因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種質良莠不齊,苗種質量得不到保障。2000年,由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江世貴領銜的團隊成功申請了「863」課題,於2003年成功突破斑節對蝦的全人工繁育,並於2005年開啟「南海1號」選育研究。周發林告訴記者,在此之前,斑節對蝦親蝦主要從野外捕撈,這種親蝦往往攜帶病毒,而且生長速度參差不齊,開展斑節對蝦新品種選育對產業發展意義重大。課題組以我國海南三亞、臨高、文昌和泰國普吉島4個野生群體為基礎群體,歷經6年時間,選育出我國首個斑節對蝦快速生長新品種——「南海1號」 。2011年,「南海1號」被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水產新品種。
科學研究不能止步。2012年,課題組在「南海1號」的基礎上,開啟「南海2號」的選育研究。2017年,「南海2號」被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水產新品種。
最難的是如何獲得「最佳組合」
每一個水產新品種的誕生都是不易的,要在不同優良品種間進行雜交,獲得新品種後還得進行無數次的試驗、審核。周發林坦言,在「南海2號」的選育過程中,最難的是如何獲得雜交「最佳組合」。周發林利用課題組的斑節對蝦優良品種——「南海1號」、非洲品系、多代雜交保存下來的泰國野生種質資源等分別進行雙雙雜交,「獲得的雜交新品種,首先要在實驗室里試驗,然後再放到外界試驗,通過水泥池測試、池塘測試等多個環節,直到達到預想結果。」周發林說,課題組還把雜交新品種帶到海南、珠海、台山養殖,測試養殖效果,最後還要邀請相關專家進行審核。
親蝦
蝦苗
通過生產試驗發現,以「南海1號」為母本、非洲品係為父本雜交獲得的子代最好,也就是「南海2號」。
「南海2號」集合了
「南海1號」和非洲品系兩者的優良特性,
同普通蝦苗比,
「南海2號」存活率高、生長快、
耐氨氮能力強,
效益也比普通蝦高,頗受養殖戶青睞。
主要採取土塘養殖模式
「南海1號、南海2號已經對市場開放,但由於育苗量有限,苗種非常緊俏,需要預定。」周發林說。據介紹,「南海2號」的育苗基地主要在珠海長豐養殖基地和南海水產研究所深圳養殖基地,「2018年已經育苗幾千萬,今年加大了育苗力度,截至5月上旬,已經育苗數千萬。」周發林透露,「南海2號」比普通的苗要貴一倍,因為「南海2號」育苗相對難一些;目前「南海2號」還處於推廣價位,以後的價格還不能確定。
據悉,「南海1號」「南海2號」的推廣範圍以廣東珠三角為主,廣西、海南、江蘇、浙江也有一定的養殖面積,累計養殖總面積有幾十萬畝。周發林表示,「南海1號」「南海2號」主要採取土塘養殖模式,可精養、純養,也可蝦蟹混養,自投苗開始養殖2~3個月便可收穫,每畝能達到100~500公斤的產量,大概25頭/斤。「『南海2號』在珠海長豐土塘養殖,產量達250~350公斤,保守估計利潤在30%左右。如果管理得當的話,高位池養殖達到1000公斤/畝的產量是沒有問題的,南海所深圳養殖基地就做到了。」周發林告訴記者。
開發珠三角健康生態養殖模式
為響應國家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的要求,江世貴及其團隊正努力開發珠三角健康生態養殖模式;另外也正嘗試「南海2號」水泥池工廠化養殖。「前段時間,內蒙古鹽鹼池塘養出南美白對蝦的新聞引起業界關注,斑節對蝦是廣鹽性的品種,也可嘗試在鹽鹼地養殖。」周發林說。
由於「南海1號」「南海2號」苗種供不應求,養殖規模難以擴大,周發林希望接下來擴大種蝦配套養殖規模,進一步優化培苗技術,不斷完善配套養殖模式,推動「育繁推」體系結合。據透露,江世貴及其團隊正開展其他斑節對蝦新品種選育,譬如選育耐氨氮品系、耐粗飼料的品系、低魚粉飼料品系等。
目前,「南海1號」「南海2號」養殖戶以散戶居多,成本高利潤薄。周發林說,「我們提倡適當密度養殖,雖然低密度養殖成功率高,但也不能否定高密度養殖,只要通過藻菌調水,做到池塘生態平衡,尾水零排放,達到環保要求,也能保護環境,確保產量,確保盈利。」
來源:《海洋與漁業》雜誌
記者:方瓊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