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詩歷 | 佳人拾翠春相問

2019-10-18     平涼發布

昆吾,漢武帝上林苑地名。御宿,即御宿川,又稱樊川,在今西安市長安區杜曲至韋曲一帶。紫閣峰,終南山峰名,在今陝西戶縣東南。渼陂,水名,在今陝西戶縣西。香稻啄余鸚鵡粒,是說即使是剩下的香稻粒,也是鸚鵡吃剩下的。這句是倒裝語序。

「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二句如同嚴冬蒼老之境過後,春天綻發出的秀嫩之色,娟秀明媚,間接反映了大唐曾經的盛世,所謂「長安水邊多麗人」,大唐女人的瑰麗氣象。這輕鬆閒適的兩句,使八首詩中沉浸的悲沉聲調獲得了短暫的救贖,哪怕只是片刻的歡娛。前人評價這兩句「如千年老樹挺一新枝」「如百歲老人有嬰兒之致」「又如商彝周鼎,丹翠爛然也」

「佳人拾翠」的「翠」是指翠鳥的羽毛,可以做裝飾品,古人早就發現了。曹植《洛神賦》里就提到「或拾翠羽」。「拾翠」,也就和「採蓮」「題紅」「解佩」「鬥草」等一起,成為古代仕女典故的標配。清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卷十一載:「今世婦人喜以翠羽塗於金銀首飾上,謂之點翠。」即在首飾上貼翠鳥羽毛。《紅樓夢》「因麒麟伏白首雙星」中的麒麟,就是「赤金點翠的麒麟」

古人詩詞里,有許多思念「拾翠」佳人的浪漫情思。柳永《安公子》詞:「拾翠汀洲人寂靜,立雙雙鷗鷺」。納蘭性德《風流子》詞:「記玉勒青絲,落花時節,曾逢拾翠,忽聽吹簫。今來是、燒痕殘碧盡,霜影亂紅凋。」

溫柔記憶里,常現佳人拾翠時。(環江老民)

甘 肅 文 物 鑒 賞

三角折線紋彩陶罐

張掖市肅南縣波羅台子出土,齊家文化器物。口徑9.7厘米,底徑5.2厘米,高12厘米。泥質紅陶,敞口直頸,鼓腹平底,口肩部有雙耳。施黑彩,紋飾分三層,口頸部繪平行線紋,肩部繪弦紋兩道,腹部繪三角折線紋、網紋和豎條紋。現藏於肅南縣民族博物館。

來源:啄木鳥

製作:中共平涼市委網信辦

審核:雷勇 李一寧 梁鳳嬌

編輯:鄧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7GV320BMH2_cNUgbzh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