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歲老人的話:別把你的晚年,盡數託付給兒女

2020-03-29     麥豐深夜暢談

01

對於老年人而言,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自己年紀大了,兒女們是否願意給自己養老這件大事。

很多看過李子柒視頻的人會真正從中感受到咱們國家的孝道文化。一個年輕的小女孩,為了照顧年邁的奶奶,放棄了大城市的生活,回歸田園,將生活過成了一首詩。

贍養老人、財富自由跟實現理想,所有的方面都沒有產生衝突。如果人人都能將生活過成這樣,世間可能真的也沒有什麼遺憾、無奈與悲傷了。

可是這種「皆大歡喜」的變為現實的成本,高得難以想像,真的沒有那麼容易實現。

對於更多的人而言,理想與現實,隔著天塹、隔著鴻溝、隔著重重的山嶽……

七十歲老人的話:別把你的晚年,盡數託付給兒女,一起走出童話來看看什麼叫「真實」吧。

02

父母所謂的「一碗水端平」,大家聽聽就好,凡是家裡有超過一個子女以上的家長,內心都會有所偏袒,這才是事實。

為什麼呢?其實很好解釋:長得好的孩子,比長得一般的孩子討人喜歡;聰明的孩子比老實的孩子討人喜歡;嘴甜的孩子比嘴笨的孩子討人喜歡;機靈的孩子比反應慢半拍的孩子討人喜歡,小時候身體弱的孩子,比健康不需要家長過多操心的孩子更受父母的疼愛……

今年72歲的吳奶奶就坦言,父母總認為這些都只是小事,身為手足,誰得到了更多來自於長輩的愛與照顧,誰少得點,阻斷不了血緣,也更改不了身為親人的現實。

可愛就是愛,傷害就是傷害,你所認為的無意中對子女的偏心,卻註定會造成另一個人的不滿。

如果生活當中長輩始終也沒有想法要彌補,還在一直延續這種自以為正確的認知,那麼受委屈的兒女,一生的委屈也就自然而然會延續。

這種父母所認為對方必須要有的肚量與釋懷,對方不可能會有。

那麼長輩到了晚年就得考慮將養老重任交給自己疼愛的那個子女是否牢靠了,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一味期待受了委屈的那個孩子委屈到底,恐怕也難結善果。

03

她說自己當年也有意無意之間對自己的兒子好,忽略了女兒的感受。

其實老輩人在思想觀念上,都難免會有點這樣的想法。那時候的生育觀就是這樣,自己生女兒的時候,公婆嫌得不行,父母也態度冷淡,連帶著自己那兩年也沒過什麼好日子。

等到兒子出生,面對的都是笑臉跟家人的殷勤,待遇跟在家中的地位直線上漲。

看到這種情況,也不由得她在對待兩個孩子的態度上,產生了變化,並把這種變化一直延續了下來。

她說自己的兩個孩子其實都還算是不錯,可是等到她老了,孩子們又都結婚生子正處於負擔最重的階段。如今的子女壓力大,為了生活得努力打拚,不能掉以輕心也是事實。

久病床前無孝子並非空口,他們沒有那個時間、精力守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生病的父母,也是事實。

作為老人,保重自己的身體,保持良好的心境,能夠生活自理、照料好自己,才是最關鍵的奉獻。

04

「我們那時候生孩子、養孩子,孩子只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可是現在我們想讓孩子養我們,他們已經有了伴侶、有了孩子,再不只是一個人。叫兒子贍養,還得兒媳婦同意;叫女兒贍養,還得女婿同意。

對方家裡也有長輩、也有老人,這些事情真的沒有那麼好解決。再加上老年人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跟年輕人又存在代溝,受很多現實的因素制約,所以好些一味強調得跟兒女住在一起的老人,不但自己沒落得什麼好,還將兒女的婚姻攪得七零八落、亂七八糟。

依我看呀,想要晚年善終,不如對自己好一點,少麻煩子女一點。大家管好自己的生活,保持和和睦睦,各自能過得好,整個家庭的生活現狀才能稱得上幸福。」

老太太這樣說。看得出來,她倒是蠻看得清現實,頭腦也挺清晰的。

其實對於那些有工作、有退休金的老人而言,你的生活有保障,腿腳也利索,沒有一定必須過早跟兒女呆在同一屋檐下的必要,就別輕意跑去摻和對方的婚姻。

人的觀念原本就不同,安全距離不夠,就會因為各種各樣的生活瑣事頻繁產生矛盾與意見。

就算原本關係不錯,也會特別容易滋生問題,更何況結了婚的兒女,不再是小時候可以隨便父母訓斥與要求的小孩子了,他們有自己的看法與認知。

而當了一輩子家長的老人,通常已經習慣了單方面要求晚輩順從自己,這些都是造成雙方關係緊張的理由。

如果加上一直以來的偏心、寵溺某一個子女,那一個家庭之中的問題只會更多,更難處理,攪和在一起,關係可能惡化到所有人都痛苦的地步。

不如自己多保重,能夠照顧自己、過得平安快樂更為實際且省心,比將晚年盡數託付給子女更為靠譜得多。

當然,一個家庭裡面如果沒有這些事情,父母子女關係特別融洽,能夠順順噹噹呆在一起生活,那這些問題也就自然不存在了。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p1DfJXEBnkjnB-0zEAU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