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利川長順壩老街,保持著鄂西鄉場最典型的特徵,溫馨而又甜蜜

2019-12-25     新銳散文


湖北利川長順壩,與我老家海壩村隔著一條清幽的鬱江水遙遙相望。

長順壩鄉場老街最早形成於哪個年代,已然無據可考。我從祖輩斷斷續續的敘述中知道,長順壩地跨渝鄂,腳踏彭水、石柱、黔江和利川著縣,連接著文斗、黎水、白石、連湖、馬武等地。悠悠鬱江水趟過川東南產鹽重鎮——郁山,因地理和水運的便利,來自東南西北經長順壩販鹽的人便絡繹不絕。在撐船搖漿的吆喝聲里,在背鹽客摔落汗珠濺起的光暈中,在客店老闆笑眯眯地眼神里,長順壩便因鹽而興,漸漸發展成為渝鄂間重要的邊貿集鎮。解放前,我的祖輩也放船從長順將桐油運到郁山換回鹽巴和洋火,洋瓷盆和煤油等洋貨,用自己的汗水改變著家庭。

小時候的我們,見過最大的地方就是老家的這個小鎮。趕場天叫賣的吆喝聲、一排排低矮的瓦房、一條百來米的狹窄街道、緩緩流過小鎮的一條鬱江……這些簡單的元素,構成了複雜的鄉愁,伴隨著時光的宛轉,慢慢沉澱了下來。

今天的長順壩老街依舊保持著鄂西鄉場最典型的特徵,一條狹窄的街道,逢農曆二、五、八趕場時,兩旁都是擺攤設點的商販,有賣葉子煙的、賣豬肉的、賣棉花糖的、賣油炸粑的、賣牛肉湯鍋和綠豆粉的……臨近年關,打工回到老家的人,不管掙沒掙到錢,都必須尋一家牛肉湯鍋餐館坐下來,邀上三五兒時玩伴,喊上兩碗湯鍋牛肉,來二兩老白乾,一邊吃一邊敘舊,直到太陽落下山樑才收場。坐在牛肉餐館裡,聽趕場的人講述莊稼、節氣、收成,聽餐館老闆講老街的變化,亦或聽聽哪家少爺或姑娘又考上了北大或出國留學了,哪家的娃兒打工掙了大錢,種種奇聞異事,不時引起人們開懷大笑…… 在蛻變中成長起來的鄰鄉小鎮,悄然間發生著許多變化。低矮的瓦房逐漸被一棟棟高大洋房取代;小街慢慢地變寬、變乾淨;高山移民新村初具規模;趕場天的吆喝聲似乎變少了,一個個超市在小鎮誕生。只有鬱江的河水依舊清澈見底,魚兒在河裡自由地游著。

偶爾回到老家,我一定會到長順壩,站在狹長的街道里,向記憶中慢慢找尋兒時長順供銷社副食門市部的美女售貨員和她櫃檯里一角錢能買8顆的水果糖,還有長順旅社姜兆龍餐館的綠豆粉,還有鬱江河裡的巴岩魚……有時也刻意駐足與街邊那些商販討價還價,那濃濃的鄉音,香甜悠長。

到一些古鎮旅遊,那些悠遠歲月的老物件,一下子就把我帶進兒時長順老街的記憶里,那高低錯落的石板路、鬱江邊上的渡船、乘船的紅衣少女……溫馨而又甜蜜,源源不斷地慰藉我那一生永遠揮之不去的鄉愁。

作者簡介:劉紅廷,男,漢族,生於1966年7月,中國共產黨黨員,任職於重慶市黔江區城南中心校副校長,大專學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vbOPW8BMH2_cNUg7JU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