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個關於英雄和俠客的著名辯題,至今讓人無解,這個辯題的內容是:「有一個俠客來到一個村子,村子上的人因為喝了村上唯一水井的水(井水有讓人變瘋的副作用)變成了顛倒黑白,不分是非的瘋子。這個時候俠客如果選擇不喝井水,他只能一個人離開,無法解救眾人,但是如果他喝了井水之後,他遲早也要變成一個瘋子」。對於一個正常的普通人而言,這個問題很容易處理,如果我們已經走投無路,肯定會喝了井水,以便和村子裡的人形成一個整體,苟活在當下。如果仍有新的出路,我們自然會毫不猶豫地一走了之。因為村子裡的人瘋了也好,傻了也罷,與我等何干?
但是一個俠客,一個英雄的追求顯然和普通人是不同的,他們和普通人最大的區別,在於他們對於社會群體的責任感。《孟子》中有句名言,原文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但是何謂「窮」,何謂「達」,何謂「獨善」,何謂「兼濟」,這其中的程度太難界定把握了。而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他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可以「兼濟天下」的機會,所以當一個真正的俠客和英雄面對這樣的一個「瘋人村水井」的辯題時,他們最終往往會選擇孤注一擲,不畏艱辛,以自己的身體和靈魂去和這個世界最頑固的邪惡進行狹路相逢的戰鬥。
而我們大家也知道,這個所謂的,有一口使人發瘋水井的村子,其實暗指的是一個相對閉塞的人文生態環境。這口「水井」的副作用,其實就是這個環境里人文生態的自我調節能力的缺陷。當一個環境相對閉塞時,或者一個社會形態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這裡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模式便開始固化,人們總會生活在一個相對固定的模型里,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外界的「大俠」到來,人們很難覺察到周遭生活環境里的缺陷,也自然不會發現那口足以使人發瘋的「水井」。
在1963年的時候,國內上映了一部名叫《早春二月》的影片,因為年代久遠,很多觀眾都沒有看過這部國產「冷門佳作」。這部影片的內容和當時社會的主旋律格格不入,所以當這部影片上映後,也給影片的主創們帶來了很多的麻煩。這部影片由謝鐵驪導演執導,由孫道臨、上官雲珠、謝芳等人主演。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影片的故事改編自作家柔石的小說《二月》,柔石是我國早期的革命家、文學家,左聯五烈士之一。而且他還和我國著名的文學家魯迅是好朋友,魯迅那句著名的「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便是在柔石犧牲後,用來緬懷後輩兼好友柔石的。
這部影片中的故事背景是民國的北伐戰爭時期,故事地點是一個名叫芙蓉鎮的小地方,這個地方的人文環境是當時江浙一帶典型的熟人社會模式。影片的主角肖澗秋(由孫道臨飾演)是一名典型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他們以天下為己任,以拯救蒼生為最高理想。影片開始,肖澗秋應芙蓉鎮小學校長,也是他的同學兼好友陶慕侃(由高博飾演)之邀,來到芙蓉鎮小學教學。肖澗秋的到來,迅速引起了相對封閉的芙蓉鎮原住居民的關注。
肖澗秋作為一名典型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他內心深處深植著強烈的救國濟民的情懷。但是芙蓉鎮呢?它便是一個相對閉塞的小社會,就如影片開頭時陶慕侃所說的那樣,芙蓉鎮就像是一個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這裡的人有自己習慣的道德標準和精神價值觀,雖然他們也同樣關心時局和大環境的變化,但是他們依然按照這個鎮子上已經潛移默化的價值邏輯來處理身邊的事情。肖澗秋剛剛來到這個環境時,他並沒有對芙蓉鎮上的環境感到有多少不適應,反而這個階段的時候,他覺得在新的生活環境中找到了生命的活力。
他認為陶慕侃所說的「教育救國」的理念是可行的,所以這個時候他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從救國濟民,調整到服務好芙蓉鎮這個他自認為力所能及的小圈子中,他從第一天上課開始,便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的教學工作。於此同時,他認識了鎮子上的寡婦文嫂(由上官雲珠飾演),通過陶慕侃的介紹,他了解到文嫂的丈夫是他們曾經比較欽佩的一個學長,但是因為一場戰爭,文嫂的丈夫去世了,成為了一個寡婦,她現在獨自帶領兩個孩子在芙蓉鎮生活。
肖澗秋看到文嫂生活的艱辛,主動表示要幫助文嫂,其實他也是通過這種行為,在向死去的好友表達一種惺惺相惜的情義。除了文嫂之外,肖澗秋還在鎮子上結識了另外一個女人,她是陶慕侃的妹妹,名叫陶嵐(由謝芳主演)。陶嵐是一名典型的,相對於舊社會女人有很大不同的新知識女性,她富有理想和同情心,渾身散發著一種和芙蓉鎮格格不入的活力。她通過哥哥介紹和自己的了解,對滿懷抱負的肖澗秋漸漸產生了愛慕之情。
而在鎮子上,有一名姓錢的富二代一直在追求陶嵐,但是因為志趣不合,陶嵐一直對錢公子敬而遠之。而肖澗秋在無意之間,卻在芙蓉鎮中捲入到了關於兩個女人的輿論漩渦之中,他來芙蓉鎮的目的,本來是為了實現退而求其次的理想和抱負,卻萬萬沒有想到,剛剛來到芙蓉鎮不到兩個月,他便已經麻煩纏身。而糾纏他的,是他自己也搞不清楚,說不明白的輿論氛圍。他幫助文嫂,人們對他關心一個寡婦品頭論足,陶嵐和他互生情意,身邊的人借文嫂對他冷嘲熱諷。
在這個艱難的境遇里,肖澗秋便成了文章開始時所提到的那個俠客。為了更清楚地說明肖澗秋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我們在這裡有必要強調一下,當時的社會正值軍閥混戰時期,在五四運動之後,當時的社會正處於從舊社會到新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所以很多封建社會的陋習還依然保持。這就造成了,肖澗秋等人所在的芙蓉鎮居民所遵循的道德體系,有一部分,特別是在男女關係上,還依照的是封建社會的道德準則。而這個道德準則,就是肖澗秋所需要面對的,那個使人「發瘋」的水井。在這個令人「發瘋」的水井考驗面前,肖澗秋開始踟躕了,他不知道該如何抉擇,除了這個抉擇之外,他還要面對自己本心對陶嵐的愛情,以及他要保護好文嫂一家的社會責任。
在封建社會中,女人講究「三從」,所謂的三從指的的是:幼從父、嫁從夫、夫死從子。而當時的文嫂,丈夫已經去世了,她唯一的寄託便是剛剛出生不久的兒子。然而隨後因為一場疾病,她的兒子也死了,這個時候的文嫂已經失去了所有的寄託。但是肖澗秋認為文嫂還有出路,她還可以改嫁。為了能夠徹底幫助文嫂,將文嫂救出當前的困境,肖澗秋決定自己娶文嫂為妻。當他將這個想法說給陶嵐時,陶嵐堅決反對,並指出:「你這是同情,不是愛情」。
這個影片中的觀點,即便是放到現在也依然犀利,陶嵐一語中的,說出了肖澗秋的內心困境。而導演正是通過肖澗秋的精神困境,講述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們,千百年來的境遇,從孔孟開始,中國的傳統知識分子便以天下蒼生為己任,但是滿懷理想和抱負的他們卻處處碰壁,遇到的都是一口口讓人讓人發瘋的「水井」。肖澗秋沒有能夠拯救文嫂,在他猶豫徘徊的時候,文嫂早已經被芙蓉鎮這個冷血無情的熟人社會判了死刑。但是在文嫂自殺身亡後,芙蓉鎮上的人,那些創造了導致文嫂死亡流言蜚語的人,卻向肖澗秋拋出了橄欖枝。
他們這個時候才開始相信肖澗秋和文嫂的清白,並且在他們的言論中,觀眾們看到了這個社會的無情,他們認為文嫂為了節烈,死得其所。而這一切在肖澗秋看來可謂是「小人之心,小人之口」。最後他認為是因為自己的責任心,害死了文嫂。其實銀幕前的觀眾都明白,真正害死文嫂的,是當時那個殺人的社會道德邏輯,是芙蓉鎮居民的「奇葩」觀點,是深藏在人性中那深深的惡意。文嫂用生命證明了自己的清白,她活著被人唾罵,在唾罵中文嫂被迫自殺,而死後獲得了一個貞潔烈婦的美名。那些罵文嫂的,和給予她貞潔烈婦美名的,卻是同一批人。他們造謠害死了人自己不受任何懲罰,反倒是文嫂這樣的無辜者,社會中的底層人,用生命換來了一個空虛的名聲。這就是那口「水井」的效果,而肖澗秋,這個到芙蓉鎮闖蕩一番的俠客終究還是失敗了,但是他也成功了,他帶走了陶嵐,他期許給了大家一個「長長的未來」。
即使到了56年後的今天,《早春二月》這部影片依然充滿了現實意義,影片中芙蓉鎮居民的「奇葩」觀點,即使到了今天依然不絕。
這部影片之所以成為經典,除了影片中精巧的故事外,影片的運鏡和構圖都堪稱國產電影的典範,雖然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再次欣賞這部影片時,觀眾們依然能夠被銀幕上詩意的電影語言所陶醉,在江南美景的陶醉下,觀眾們在影片中,也經歷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禮。這部從影像上看似詩意、平緩的影片,其中卻蘊含了革命者巨大的力量。這種力量,被導演幻化在富有意境的構圖和光影中,通過電影語言的升華,這種力量變成了一首雋永的光影詩歌。
遺憾的是這部影片剛上映時,因為其中的觀點太過犀利,給影片的主創們造成了麻煩。影片的主演上官雲珠因為這部影片中文嫂的角色遭到了迫害,最後她的個人命運竟然驚人的和文嫂極其相似,在一個凌晨,她從四樓跳下,將生命永遠定格在了4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