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兩組圖
它們給你帶來哪一些不同的感受呢
第一組
單純的海景
人物的渺小與大海的遼闊
第二組
普通的沙漠照
人物作為點綴的沙漠照
或許有小夥伴會說
不就是照片中多了一個人麼
事實上人物在照片中不是孤立的存在
反之是照片的視覺興奮點
他們的出現突顯出場景的開闊
除此之外
照片還涉及到一個攝影的知識點
大小對比
這是攝影中常用的一種表現形式
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它
傑克兔
Shuo Chen
以小襯大或以大襯小
在各種對比關係中,大小對比是一種能夠讓我們一目了然的對比關係。
大小對比就是在同一畫面里利用大小兩種形象,以小襯大,或者以大襯小,使主體得到突出,使意境得到表達。
如下面這張照片中,稚嫩的小手與成年人的大手同時出現在畫面中,最突出的效果是大手襯托出了小手的稚嫩與可愛,當然小手也襯托出了大手的厚重有力。
很多時候,照片利用大與小形成視覺反差,同時也反襯出某一表現對象的弱小、渺小等內容。
demas
因此,在日常的拍攝過程中,巧妙使用大小對比的拍攝方式,你拍出來的照片畫面會更有表現力,不會顯得太過於平凡。
Iman Tehranian
minimal_int
畢竟在照片上,如果沒有參照物,觀眾無法感受場景有多麼壯闊。所以,在一個大的場景中,引入一個小的物體,而這個小的物體又是人們平時熟悉的形象,那麼這個形象就能夠成為參照物,可以使觀眾想像照片中另一個形象的大小。
minimal_int
在自然風光拍攝中,這種大小對比的拍攝方式顯得尤為重要。當你在照片里加入人物元素時,畫面中的岩石、山脈會增加一份宏偉感。
Alex Strohl
Jordan Hammond
Alex Strohl
當然,除了人的元素,參照物還可以是房子等我們直觀能夠感知其大小的景物,從而突顯照片中山脈的高大。
cerealmag
Alex Strohl
但有一點要說明,參考物的位置安排要妥當,不是說隨意一處都可以的,一般是在畫面的中間或者是三分之二的位置,以確保參考物的位置能夠起到引導觀眾視線的作用。
cerealmag
一張照片能否吸引人的眼球,它所營造出來的視覺效果起到一定的作用性。
城市建築的高大宏偉,常常離不開小陪體的襯托,而人物是最常見的陪體之一,他的出現對畫面起到點睛作用。
urbanpixter
demas
Minh T
在拍攝時,除了以平視的角度進行拍攝,偶爾採用仰拍亦或者是俯拍的方式,產生的視覺效果會更加震撼。
Chang.webp
demas
我們都知道,普通模式拍攝畫面內容有限,如果想要得到更加廣闊的視野,拍攝時可以開啟手機的超廣角模式,這樣拍出來的照片會超越人眼所能容納的範圍,畫面也會變得更加完整。
Alex Strohl
cerealmag
有趣的畫面有種神秘的力量,雖說有時候畫面看起來會有些不可思議,但總能給人帶來一種愉悅感,緩解人們內心的浮躁。而大小對比在錯位照里的運用,容易產生奇趣的畫面效果。
如下圖,廣告牌里的街道場景與現實場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現實里的胖大叔瞬間變成「小巨人」,這一大一小的鮮明對比,使照片的畫風變得充滿趣味性,絲毫沒有違和感。
Jonathan Higbee
「抓大等小」是街拍錯位攝影中有趣的瞬間。當你發現一個比常規景物更大的物體時,別急著走開,你可以留心觀察它及周圍的環境狀況,然後等待時機,等合適的小陪體的出現,抓拍趣味的一刻。
街上的路人經過,通過結合大小對比以及錯位的拍攝方式,產生一種路人「被掌控」的視覺感。
Jonathan Higbee
車身的海報以誇大的效果,放大「人手持槍枝」的狀態,槍口對著路人,產生一種逼真的視覺效果,營造出緊張的畫面氛圍。
Jonathan Higbee
這種因大小對比而產生的腦洞畫面,讓攝影變得生動而富有樂趣,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人喜歡攝影的原因之一吧。當然,能攝你所想也是人生中之一大樂事。
在一個場景里,要想產生一種大小對比的畫面感,我們可以利用好主體與陪體自身的體積與面積等存在的差異,然後通過這種視覺反差,強化畫面的對比感。
charlottecurd
Alex Strohl
當你採用這一種拍攝方式時,你無需把拍攝重點放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而是要想好人物要如何與場景產生互動與關聯。
Mark Fearnley
在日常的生活里,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是普遍存在的,這是人視覺的一種感受。
如圖,畫面中的一排路燈從近到遠逐漸變小,豎畫幅的運用展現路燈的高度,同時增強畫面的縱深感以及空間感,在視覺上帶來一定的衝擊力。
王維
再如,將手機鏡頭靠近帶著水珠的藤蔓,利用近大遠小的拍攝方式,以獨特的視角展示夕陽的美。
文子
好了,這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大小對比,技巧你都掌握了嗎?現在一起來溫習一下文章的攝影知識點吧。
一、大小對比這種表現方式好在哪?
二、該如何產生大小對比效果?
事實上大小對比不僅是技巧,更是一種攝影語言,而如何讓其發揮到極致,則需要通過你的不斷拍攝來實現,畢竟唯有實踐才能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