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直都是全社會高度關注的話題,同時也能夠在萬千的家庭中引起人們的共鳴。因此,每當有教育的新聞出現時,難免少不了熱議。最近,這樣的熱議就很多。
先前有網友向教育部諮詢了985、211高校的問題,教育部通過官網做出了解釋,985、211作為曾經的建設項目,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過去的985、211工程建設高校將統籌為「雙一流」建設高校。在此次教育部的答覆中,教育部還答覆了一則《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
提案的專家稱簡化漢字「因簡害義」有損漢字的藝術美和規律性,不利於文化傳承,希望教育部組織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針對這一提案,教育部先是介紹了簡化漢字的由來,並說明文字並不完全等同於文化,文字是記錄、傳遞文化信息的工具。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有法可依。至於繁體字教育在中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教育中,會有所體現。
雖然教育部對《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做出了答覆,但是整個答覆中並沒有直接正面回應是否開展識讀教育。不過,面對這一提案,絕大多數網友的意見是不支持。
一份提案能不能得到支持,首先就要看提案是否合理。既然如此,這份提案合理嗎?提案中說到簡化漢字「因簡害義」,但是簡體字也是從繁體字簡化而來,它不僅有著文化載體的作用,而且更容易讀寫,掃盲,同時也更能順應時代的改變。至於簡化漢字有損藝術美和規律性,文字本來就是抽象的符號,不管是古老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還是篆書,以及現在的簡化漢字,都有著它的藝術美,更何況簡化漢字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從甲骨文開始,它不就不斷被簡化,在這一過程中,大大的便於了漢字的傳播。因此,這份提案本身就不是很合理,有些以偏概全的意思。
提案本身有些以偏概全,同時如果獲得通過,它也會帶來難以估量的後果。拋開人們需要重新學習繁體字不談,開展繁體字識讀教育,還會大大增添學生的負擔。現在我們一直都提倡減負,為此職能部門還推出了多項政策,甚至一些地方還有些本末倒置。然而開展繁體字識讀教育,卻是增負,這與現行提倡的政策相違背。雖然專家的建議只是去認識繁體字,沒有說會寫,也就是「識繁書簡」,但是就認識而言,這就需要花費很多學生的時間。更可況我們很多人即使沒有學習過繁體字,也能認識不少繁體字。簡化漢字是由繁到簡,看得多了,也能無書自通。
簡化漢字的初衷,就是減少國人識字寫字的難度,提高寫字的效率。漢字在於工具性,起到一個傳播信息的功能性作用。文字在於交流,不是每個人都是來搞研究的,越是簡單的越是容易傳播,越是複雜越是不容易傳播。專家積極建言是好事,但是建言也要做深入的調查和了解,而不是拍著腦門就是一篇提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lpz5m4BMH2_cNUg6tR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