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的地圖炮:六品小官因籍貫問題,被革職流放

2021-04-23     勇哥讀史

原標題:雍正皇帝的地圖炮:六品小官因籍貫問題,被革職流放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意思是,皇帝喜怒無常,在皇帝身邊的人隨時有殺身之禍。

雍正皇帝就是一位喜怒無常的皇帝。

眾所周知,雍正皇帝很勤奮,事必躬親。文武官員呈上的摺子,他都要親自審閱、批覆。有一次,他發現一個吳縣知縣陸生楠的摺子,「前惟頌聖浮詞,中間不過腐爛時文,無一語近於直言規正,亦無一事切於國計民生,而倨傲誕妄之氣,溢於言詞」,便特意將他招到京城進行「面試」,看他是否勝任知縣職位。

陸生楠,廣西灌陽縣文市鎮瑤上村人,1705年考中舉人,後任職吳縣知縣。陸生楠見了雍正皇帝後,或許是因為過於緊張,在雍正皇帝詰問的時候,「默然不能對」。雍正皇帝火冒三丈,當場嚴厲地批評了他一頓。

如果是聰明的官員,聽到雍正皇帝的教訓後,會表現出心悅誠服的樣子,以此襯托領導的英明神武。陸生楠到底是沒有見過世面,被雍正皇帝批評一通後,心裡不服氣,又從臉上顯露出來,「多憤懣之色」。

旁邊的大臣們都替陸生楠捏了一把汗。幸運的是,雍正皇帝轉眼一想,或許此人性格內向,不善言辭,沒準有那麼一點小才華(其人或小有才)?因此,雍正皇帝不僅沒有處罰他,還將他留在京城,由正七品的知縣升任為正六品的工部主事,試用一段時間,「辦事學習,以冀悛改」。

主事屬於部院司官,負責日常公文的處理與消息的上傳下達。在正常情況下,地方上的知縣要經過多年鍛鍊,取得一定政績後,才能升遷為主事。陸生楠以舉人身份,剛剛進入官場,就被雍正皇帝提拔為工部主事,理應隨時謹記皇恩浩蕩。可他倒好,每次覲見雍正皇帝時,依然表現得桀驁不馴,「不惟毫無敬畏,且傲慢不恭,顯然逆抗,形於詞色」。

這讓雍正皇帝心裡感到很不舒服。

1726年,朝廷里發生了一件大事。剛剛上任的直隸總督李紱對河南巡撫田文鏡進行彈劾,斥責他「身任封疆,有意蹂踐讀書人」。田文鏡不甘示弱,反指李紱私下結交「科甲朋黨」。直隸總督和河南巡撫互相彈劾,你來我往,好不熱鬧。

就在這時候,浙江道監察御史謝濟世也來湊熱鬧,彈劾田文鏡「營私負國,貪虐不法」,犯下10大罪行。雍正皇帝有心偏袒田文鏡,將謝濟世的奏摺擲還。謝濟世卻不依不饒,再次上了一道摺子。雍正皇帝一邊看謝濟世的奏摺,一邊突然想起,謝濟世是廣西全州縣人,李紱在廣西做過廣西巡撫,他們不約而同彈劾田文鏡,豈不是有「朋黨」嫌疑?

也是該陸生楠倒霉。雍正皇帝思前想後,很快就想到工部主事陸生楠也是廣西人。陸生楠為什麼表現得如此桀驁不馴,不就是「平日必有與李紱、謝濟世、結為黨援之處,故敢如此」?

雍正皇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將李紱降職為工部侍郎(後革職問罪),將陸生楠和謝濟世一同革職,流放到阿爾泰軍營里效力贖罪。

陸生楠因為籍貫問題就莫名其妙地被革職流放,這種事情畢竟上不了台面。於是雍正皇帝補了一套說辭,說讓陸生楠流放到阿爾泰軍營里效力,目的有3個:「一則令其觀滿洲尊君親上之心、如此其謹凜。一則令其觀我朝兵營之制、如此其整嚴。一則令其觀各蒙古部落、熙皞淳樸之風、如此其誠實。」雍正皇帝希望他通過這次流放,「化去私邪,勉於自新」,總之就是改過自新,重新做人。

到了阿爾泰軍營後,陸生楠閒著沒事兒干,研究起歷史來。那時候,清朝歷史屬於禁區,陸生楠自然不敢觸碰,就研究前古代史,寫了17篇文章,集結為一本《通鑑論》。

管理阿爾泰軍營的振武將軍、順承郡王錫保看到了陸生楠這本《通鑑論》,如獲至寶,當即向雍正皇帝進行告發。雍正皇帝看後,怒不可遏。在他看來,陸生楠這本書「借托古人之事跡,誣引古人之言論,以泄一己不平之怨怒,肆無忌憚,議論橫生,至於此極也」。

雍正皇帝非常重視,發布了一篇洋洋洒洒4000多字的諭旨,對《通鑑論》里「論封建」「論建儲」「論兵制」「論隋煬帝」「論人主」「論相臣」「論王安石」「論無為之治」8條內容進行逐條批駁。

最後,雍正皇帝以陸生楠「罪大惡極,情無可逭」,提出將他正法於阿爾泰軍營,「以為人臣懷怨誣訕者之戒」。1729年底,在經過九卿翰詹科道審議後,陸生楠被交於王錫保,在阿爾泰軍營前處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hsc_XgBrsvY2_UuL0x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