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個時代,食物充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是個吃啥有啥的年代。
因此,每當飯時,面對大米白面、雞鴨魚肉,黃瓜茄子青菜,可謂是各種食材,各種調料,一應俱全。
作為家庭里掌廚的,每逢做飯,不知道做什麼,你有這感覺沒?
可作為家裡掌廚的,面對如此琳琅滿目,豐富得就像超市生鮮貨櫃一樣的各種食材,看看這個,看看哪個。
翻爛了菜譜,看便了電視上美食節目,如今又去手機上刷各種美食佳肴的炮製方法,可仍然愁的不知道做啥?才能讓一家人圍桌就餐時,點個贊,夸幾句掌廚的辛苦沒有白費。
看見餐桌上飯菜,沒吃就飽了,總覺的不好吃。美食是什麼?從舌尖上的中國看,極盡奢華,或特別簡樸,刀功、火供,以及烹飪美食的廚具也被不斷挑剔。
我們剛從飢不擇食的年代走出來幾十年,到今天的食不厭精,美食成了大眾一個熱追大產業。
到底美食是什麼?反過來,調過去,美食的基礎食材無外乎主食和副食兩大類。
飯店的大廚們,美食家們,挖苦心思,絞盡腦汁,把主食和副食玩出各種花樣百出,是不是破壞了主食和副食食材的最基本營養元素?姑且不說了。就為了一個賞心悅目的「好吃」。
可在大眾追求健康生活的今天,過度「美食」是不是一種病態的味覺?是不是一種不健康?
想起七歲時,在二舅家一下吃6個白饅頭,那是我至今記憶中最美食
關於美食,用老百姓的一句諺語就可以高度概括:飢了吃糠甜如蜜,飽樣吃蜜也不甜。
記得大概是1973年,當時我七歲,農村人說的都是虛歲。
二舅家的大表哥娶媳婦。吃過早飯,母親來二舅家幫忙,故意領著我。
跟二舅家所在的村子中間只隔著一條季節河,寒冬臘月,河流只有一窪淺水流淌,因為流水並未冰封。我跟在母親身後,踩著人們為了抄近道,而不想過橋,墊在水中的磚頭,過河,上來河堤就到舅舅的村裡了。
進二舅院子,因為母親拎著我來的早,院裡幫忙的人都還沒來。
二舅看見我在母親身後,站在門台上向我招手,道:三的,過來。
母親把我從她身後拉過來,推著我督促道:歡去,歡去,沒聽你舅喊你呀!
我怯生生地來到屋門口,二舅再次看了下,確認院裡沒外人,便把我輕烴推進裡間。
裡間屋地上擺放著一簸籮白面饅頭。
二舅說:別吱聲,蹲下吃,等人來多了,可就不能吃了。
看見滿簸籮白饅頭,饞蟲瞬間就從肚裡爬了出來。
二舅一走出裡間門,放下門帘。我抓起簸籮里的饅頭,一口就咬掉少半個。那個好吃呀!至今我再沒吃過那麼好吃的白饅頭了。
吃了一個,再抓起一個。現在回想,當時,饅頭在嘴裡咀嚼,肯定是撐得兩腮鼓起像青蛙鳴叫一樣丑吧!
沒有喝水,一口氣吃了6個饅頭,撐得站起來,就蹲不下了。眼裡還想吃,但肚裡咽不下去了。
這還是在家裡吃了早飯呀!說是在家吃早飯,經過1973年前後那個年代的人都知道,農村吃早飯也就是喝一碗玉米面糊糊或者高粱麵糊糊。
二舅見我從屋裡出來,笑眯眯地望著我說:三的,到院裡玩吧!千萬不能喝水呀!喝水就撐死要你小命了。
那6個白饅頭讓我一輩子忘卻不掉,因此,在眾多親戚里,我覺得二舅見我最親。
今天,看見抖音或者快手短視頻軟體上那些大胃王,那是做作。在1973年前後幾年的那個時代,高粱窩窩頭,紅薯干都不管飽,對於北方農村人來說,白面饅頭就是最最美食。不僅是7歲的我,任何人,見到白面饅頭,都會成為大胃王的。
看看神仙灶王爺的美食觀
關於什麼是美食。我們家鄉農村一帶還流傳著一個關於灶王爺的民間故事。
話說灶王爺本來是上天一位神尊,住在天庭,是玉皇大帝治下的掌管吃喝拉撒的天庭事務管理局局長。
灶王爺利用工作之便,近水樓台先得月,嘗遍了天庭中的美食。美食吃得多了,吃膩歪了,覺得啥都不好吃。
一天,灶王爺突發奇想:天庭中的美食吃膩歪了,聽說人間也有不少的美食,要不偷偷下凡到人間尋找美食解解饞吧!
這天,灶王爺駕著一片祥雲,偷偷來到人間。
神是什麼?神通廣大,來無影去無蹤,神能看見人間,而凡人的肉眼是看不見神靈的。
灶王爺先來到正處在乾隆盛世的大清帝國,進入皇宮御膳房,品嘗了一下滿漢全席,覺得不咋樣,還不如天庭里的玉食口感好。
灶王爺在天庭就聽說過,乾隆喜歡到民間尋覓美食,自己也效仿乾隆皇帝去人家尋找美食吧!
到民間,地主老財家的酒席飯菜的味道色相跟清宮御膳房差遠了,灶王爺品嘗了幾口,呸呸從嘴裡吐出來,難吃得咋也咽不進嗓子。
於是,灶王爺就從城市來到鄉下雲遊,鄉下的大戶人間轉遍,沒有尋覓到一道可口的美食。
灶王爺心想:罷罷罷!人間到底不如天庭里的錦衣玉食。還是升天吧!
正當灶王爺準備回天庭時,忽然嗅到一股甜甜的從來沒有味覺過的味道。他循著味道飄落到一個窮苦百姓家裡,看見一個婦人正在掀鍋,鍋里黃色的窩窩頭,他從來沒見過。
灶王爺伸手從鍋里拿出一隻窩窩頭,吃了一口,嗯!黏黏的,淡淡的甜味,煞是好吃。
因為好吃,灶王爺吃得,得意忘形,現出了人形。
灶王爺可能像我七歲時在二舅家一連吃6個白饅頭的情景差不多吧!
婦人剛把掀開的鍋蓋放在一旁,扭臉咋鍋里就少了好幾個黍稷面窩窩頭?婦人四下一打量,身後竟然一個陌生的糟老頭子。
婦人怒道:哪來的叫花子,俺剛掀開鍋,就來偷吃。婦人掄起胳膊,一巴掌把灶王爺扇在了鍋台一邊的牆上。
婦人,明明看見老叫花子被一耳光扇在牆上,咋瞬間就不見人了?原來是神仙蒞臨呀!婦人匍匐地上跪拜禱告。
婦人的禱告,被玉皇大帝聽見,原來是他的事務管理局局長私自到人間偷嘴吃,那麼乾脆就貶他在人間司灶吧!
這一天,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於是這一天,成為年俗活動中「二十三,灶王上天」,祭祀灶王日。
這雖然只是個民間對灶神的傳說。但這個故事也充分說明,錦衣玉食的生活也會膩歪,就像現在的人又重新開始吃野菜。
如果野菜真的好吃?世界各國的農業科學家們,誰還會去不斷育種?菜農誰還會去種菜呢!
過渡貪圖美食享受,完全物化的潮流是不少值得我們警惕?
當今時代,我們正處在前所未有的和平盛世,我們應該追求什麼呢?過度娛樂過度美食,貪圖享受的結果會是什麼?
大清皇宮裡的滿漢全席,並沒有滿足清王朝永遠窮追不盡的奢華,最終清王朝命盡,滿漢全席流落民間,成為百姓對奢華的追捧。
因此,我想,當一個民族過度追捧美食,貪圖享受成風。年輕一代被物化為佛系的時代,創新,變革,勵精圖治,從何而來?
艱難困苦打不到一個人,挫不敗一個人的戰鬥力,榮華富貴卻最能磨滅一個人的意志。
在時下的社會,發出這樣的思考和追問,會不會被嘲笑?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