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除了孩子的學習問題,家長們會非常注重孩子的性格、行為教育,都會想要培養一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孩子。
但是,並不是所有孩子都會讓爸媽省心,總有那麼些調皮搗蛋的孩子讓家長們不省心。
前幾天朋友圈看到了有位家長發了這樣一組圖:
"說話溫柔、做事文氣、不吃垃圾食品、不玩遊戲、自己的事自己做"好像成了這位媽媽評判孩子乖巧的標準。
確實,我們很多家長也想要這樣的孩子,乖巧、不闖禍、讓家長省心在不經意間好像成了家長們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的東西。
可是,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發展的獨特性,要是每個孩子都一樣乖巧、懂事、那麼我們還自己生孩子幹嘛!還不如去買個機器人當兒子呢!!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期盼了好久的禮物,我們本身不應該用乖與不乖來評判孩子。可是在生活中一個個"熊孩子"讓父母心力憔悴,每每看到別家乖巧的寶寶就會形成強烈的對比。"為什麼我的娃這麼調皮"成為了每一個被"折磨"父母的心聲。
在養成孩子的過程中在大眾眼裡根據孩子平時的表現,孩子們被分成了兩種,一種是乖孩子,她們聽父母話、不論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從來不讓父母操心;
另外一種就是壞孩子,他們整天惹是生非,日常好動、調皮、經常讓家長感到頭疼。
本著每一個家長都有著讓孩子成龍成風的心理,他們會經常地希望孩子是乖孩子,少讓自己操點心。
那麼,
乖孩子給我們的感覺就好像是從生下來就是乖巧的,她好像從小就不會哭鬧、自己的事會自己做,什麼時候該做什麼都不用家長催,小時候乖乖學習上課,長大後從不曠課、打架,也沒有別的孩子讓家長煩心的青春期問題。
這樣乖的孩子就像一個外表十分光滑、色彩艷麗的水果,切開後有可能是好的,她確實長得很好,也有可能切開後內芯已經腐爛了,他們只會把想讓父母看到的那面展示給父母,其實內心存在著很多問題。
這類孩子可能和父母有著良好的關係,他們誰也離不開誰,但是一旦離開父母的保護,他們會不堪一擊,對父母十分依賴,容易被問題打敗。
我個人認為這類孩子不能被稱作"乖孩子"
乖孩子他們會是把自己傷疤暴露在表面的水果,他們會隨時向父母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不讓自己憋出"內傷"。
只有把問題暴露出來父母才會找到更適合孩子走的路,也會更加容易教導孩子,這樣的孩子長大才會成為父母的"乖孩子"。
生活中乖孩子只會占少部分,大多數孩子還是我們定義的"壞孩子",每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她會變成壞孩子還是乖孩子都是父母在給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的指導。
同樣的,調皮的孩子也不能輕易地被定義為壞孩子,調皮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不同的是他們的調皮程度會有不同。
1. 探索未知
好奇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但由於性格的不同,孩子對自己好奇心的處理方式會有不同,你眼裡孩子的調皮可能是他們在探索未知的世界。
例如;孩子想要了解聲音就會用手或者其他東西劃出在我們聽來刺耳的聲音;孩子想要模擬在媽媽肚子裡的感覺會在洗澡的時候弄的滿地都是水。
2. 引起家長的關注
家長不可能一整天時間裡都在圍著孩子轉,但是孩子的世界卻是在圍著父母轉。
在小孩得不到家長關注的時候他們就會故意用與眾不同的方式引起家長的注意。而這種方式在父母眼裡看來就是調皮、犯錯誤。
3. 天性使然
就像前面說的一樣,調皮是每個孩子都有的,但是由於孩子性格的不同,會體現出不同的行為來。
一般來說,外向的孩子會比內向的孩子調皮好幾倍,男孩也會比女孩子更加調皮,但是也有例外。
1.適當的關心與陪伴
家長會因為日常瑣事的繁忙,來不及陪伴孩子,這樣不僅會錯過孩子的成長瞬間,造成遺憾,還會在孩子產生問題的時候得不到紓解,父母孩子之間缺少溝通,孩子的一些行為也得不到家長的諒解與理解。
適當的陪伴會填滿孩子想要引起家長注意的小心思。他們沒有這些想法了也就會適當的減少自己一些犯錯誤的行為。
2."棍棒式"教育不可取
我們說的棍棒式教育並不是字面意義上的"打即是教育",可能在我們這一代,小時候犯了錯誤父母會通過打來讓孩子長記性,現在時代不同了,
我們提倡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不僅體現在孩子的學習方面,也體現在家庭教育方面。
一般我們都會說孩子犯了錯一定不要打罵孩子,給他講道理,但是大家身臨其境就會知道,道理根本就講不通,跟孩子講道理就無異於對牛彈琴。
我認為孩子犯了錯一定要讓他知道犯了錯誤的後果,他嘗過了苦果才知道以後再這樣就會怎樣了。體驗是最重要的。
3.分清楚調皮的"皮"
有的孩子調皮可能還真的是調皮。他們犯錯誤不分原因隨心所欲。有的孩子確實會因為想引起家長的注意而調皮。父母必須要學會的是,如何在孩子的搗亂中分清楚他們的"真心假意"。
有可能你的漫不經心、一致對待會讓孩子的滿腔熱血變涼,時間久了父母和孩子之間會產生隔閡。
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天送給我們的第一份禮物,他們是生來是平等的。後來的差距是父母和生長環境賦予孩子的,
父母有責任去教導、引導孩子往正確的路上走,但是沒有權力去評判一個孩子是乖孩子還是壞孩子。對於孩子的調皮父母需要有耐心、細心和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