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第在創作歌劇《阿依達》時,要找一種「拉風」的樂器來演奏《凱旋進行曲》,為此他設計了「阿依達小號」,只有一個閥門,分為兩組,分別是降A調和B調。50年後,埃及發掘法老圖坦卡蒙墓時出土了兩件管樂器,被稱為圖坦卡蒙小號,它們一支是降A調,另一支是B調,和威爾第選的調完全一樣。那麼問題來了:威爾第是和3000年前的埃及人神交過嗎?
撰文 | 吳進遠(美國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
我是一個愛好文藝的理科生。我的班長珍旭是我心目中的女神。她有個爐火純青的銅管樂演奏家爺爺和功力醇厚的歌唱家奶奶。老倆口的學生送給他們三張上個周末的歌劇票,讓他們帶孫女去看。可他們很喜歡自己孫女的兩位熱愛音樂的同學——正是敝人我和我的室友泉余,於是老人家就割愛把票全給了她。當然,歌劇不能白聽,周末兩位老人家要我們去家裡談體會,當然,是好飯好菜招待的那種談體會。可我還是有些發怵,因為這不是一般的歌劇,是威爾第的《阿依達》。
1 拉風的長喇叭
「你們上周看過《阿依達》,感覺怎麼樣?」飯後,奶奶問我們三個。
「我們去之前在網上看了一下劇情介紹,到劇場看就不那麼吃力了。」泉余室友說:「要不然義大利語歌詞聽不懂,注意力就會全都放在看字幕上。」
「有沒有不用看字幕,完全享受音樂的地方呢?」爺爺問。
「有哇,」我搶著說:「第二幕第二景,勝利凱旋歸來那段,非常震撼。」
「凱是勝利的意思,旋是歸來的意思。」泉余室友逮住機會就會損我:「『勝利凱旋歸來』,語意重複,屬於典型的病句。」
「別打岔,讓他說。」珍旭班長說。美人再次救英雄。
「我覺得,這一段的音樂與合唱非常激動人心。」我努力把看過演出的感受表達出來:「尤其是《凱旋進行曲》(哦,不是勝利凱旋,或者凱旋歸來進行曲)。演奏這首樂曲的兩組長喇叭,真夠拉風的耶。」
降A調阿依達小號 | La Scala Opera 演出視頻
B調阿依達小號 | La Scala Opera 演出視頻
「哈哈哈。」大家都笑了。爺爺說:「以前還沒有聽過有人用拉風來形容,你別說,還挺確切。當然啦,你說的長喇叭,正規的名稱是阿依達小號。」
2 阿依達小號,不是用來演奏《一閃一閃亮晶晶》的
「阿依達小號?」珍旭班長問:「難道這些小號是專門為演出《阿依達》製作的?」
「是的。威爾第在寫作《阿依達》的時候,對於歡慶凱旋這個場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要找一種『拉風』的樂器。他從古代埃及的壁畫中得到啟發,規定將《凱旋進行曲》主題用兩組『埃及小號』來演奏。」
《凱旋進行曲》部分樂譜
「埃及小號又是什麼呢?」
「埃及小號當然不是現成存在的,於是威爾第便自己設計出一種小號,就是現在的阿依達小號。它的特點是中間的管道不像現代小號那樣要盤一圈,而是直的,因此很長,通常都超過一米。阿依達小號有兩組,分別是降A調和B調。此外,阿依達小號只有一個閥門。」
阿依達小號,你覺得哪三支為降A調?哪三支為B調?
「一個閥門?」我問:「那麼它可以演奏的音符恐怕很有限吧?」
「對,現代小號需要三個閥才可以演奏一個八度中的全部十二個音。阿依達小號只有一個閥門,其作用是將諧振頻率降低一個全音,顯然很多音無法演奏。不過,你如果數數《凱旋進行曲》中用了哪些音符,就能理解為什麼一個閥就夠了。實際上,我記得網上有文章說,威爾第最初設想的是用自然長度小號,這樣連一個閥門都不要。不過這樣一來樂器長度幾乎要加倍,用起來太不方便,因此最後還是選定單閥的方案。」
我數了一下,《凱旋進行曲》里用到了「嗦多咪嗦」,這些音符不用閥就可以演奏。但是樂曲里很多地方用到了「來」,偶爾還會用到「發」,它們分別是從「咪」和「嗦」降一個全音得到的,這樣就需要有一個閥。當然,一個閥就夠了。
「這兩組阿依達小號好像不一樣呀?」泉余室友問。
「對,是不一樣。」爺爺講解道:「《凱旋進行曲》主題演奏第一遍的時候,是降A調,因此第一組阿依達小號也是降A調。演奏第二遍的時候,情緒更加高漲了,主題的調轉成了B調,因此這一組阿依達小號是B調的。前面圖中把兩種小號擺在一起比較,可以看出它們的長度是明顯不同的。」
「看起來,這種小號除了用來演奏《凱旋進行曲》,其他用途非常有限。」我說。
「對的,」爺爺說:「如果單算演奏旋律,它們僅僅在《凱旋進行曲》這九十來秒鐘裡頭用得上。當然,到這一場後面合唱時,它們又演奏了幾小節『噠噠噠』的音符用來烘托氣氛,除此之外,它們大部分時間就只能在歌劇院庫房裡睡覺了。」
「難道不能用來演奏別的作品嗎?」
「它們連演奏《一閃一閃亮晶晶》(《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需要的音符都不夠。」
3 三閥門「阿依達小號」
「這好像太不划算了。」泉余室友說:「高質量的銅管樂器價碼幾千乃至上萬美元,買回來只能等著排演《阿依達》,平常用不上,這好像有點浪費。再說,即使世界上最牛的歌劇院也不會年年排演《阿依達》,這樣利用率就更低了。」
珍旭班長晃晃手機:「據網上有的文章介紹:威爾第寫出歌劇,設計出阿依達小號,首演之後,總譜和小號一起保存在出版公司。以後一些年裡,凡有歌劇院再次排演《阿依達》的時候,要連總譜帶小號一起租。」
「當然到了後來,」爺爺說:「有一些樂器製造商設計製作出了三閥門的長管小號,除了可以用來演奏《凱旋進行曲》,還可以用來演奏別的樂曲,在各種禮儀場景使用。除了製造廠商在經濟上的考慮,有的小號演奏家也認為三個閥門的小號聲音更好。」
「那麼,威爾第設計出這種單個閥門的特製專用阿依達小號,是不是有點故弄玄虛呢?」珍旭班長問。
「那倒不能這樣說,」爺爺說:「小號的形狀很複雜,因此不像牛角號那樣可以幾乎自動形成和諧的泛音系列。要想讓小號形成和諧的泛音系列,需要對小號的各種尺寸參數進行精心的設計與調整。比如我們知道讓小號的末端管道直徑逐漸變粗,可以使管道的等效長度變短,使得泛音系列中比較低頻的音向高音方向上推。此外小號吹嘴的形狀,會影響到高頻的泛音,把他們向下壓。」
「對於三閥門的小號,由於樂器的用途是演奏任意作品,我們就必須兼顧所有的音符。除了音高,還要考慮音色上的平衡等等,這樣難免顧此失彼。而對於單閥的專用小號,我們就只需要集中精力,優化樂曲中出現的幾個音符。此外,《凱旋進行曲》中出現降A調和B調,用兩組不同的號演奏,而且兩組號還有合奏,這就需要確保兩組號之間是和諧的。在只需考慮少量音符的情況下,相對比較容易實現兩組號的和諧。」
「我把網上找的的幾個不同版本的《凱旋進行曲》編輯在一起(見下方視頻),有的用單閥,有的用三閥,你們可以自己聽聽感受一下。當然這些版本水平都很高,但我還是覺得單閥的設計更加正宗。」
對我來說,雖然能聽出幾個版本的不同,卻覺得它們都很好聽。此外,那個騎著真馬上歌劇舞台的場面,看著好燃。據說歷史上有的劇院演出時,居然會牽著大象駱駝走過。
4 法老墓中的小號
大家在聽音樂,珍旭班長卻拿著手機,一邊踱步一邊低頭看,「咣當」一聲,把一個凳子絆倒了。我上前趕緊把她拉住,扶她坐到沙發上,我為自己敏捷的英雄救美行動感到自豪。
「大學生了,還這麼粗心。」奶奶批評道。
「你們看,」珍旭班長轉過手機舉起:「這太讓人毛骨悚然了。」
她說的是1922年在埃及發掘的法老圖坦卡蒙(Tutankhamun)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兩個管樂器,一件是銀質的,另一件是銅質的,稱為圖坦卡蒙小號。
銀質圖坦卡蒙小號
銅質圖坦卡蒙小號
這兩隻小號埋在地下3000多年了,現在還能夠吹響。雖然長度只有五十多厘米,比威爾第的阿依達小號短很多,但一支是降A調,另一支是B調,和威爾第選的調完全一樣。威爾第1871年寫成《阿依達》,專門設計了兩組小號。這也罷了,偏偏威爾第選了現代小號中很少有的降A調和B調。而過了50多年,這樣兩支同調小號出土,這也太靈異了吧?難怪會把一貫大膽開朗的珍旭班長嚇得花容失色。
「唉,這兩隻小號出土以來,經歷的劫難也不少啊。」爺爺搖搖頭嘆道。
小號出土後過了十幾年,1939年時,BBC準備製作一個節目,廣播小號的聲音。他們找人練習的時候,想試著演奏一些旋律。為此,BBC把一個現代的吹嘴塞入號管。金屬銀在地下三千多年,有些部分已經結晶,如同玻璃般脆弱,結果把脆弱的銀質小號搞碎了。當年參與發掘的一位考古學家得知此事後,氣得病倒住院。後來他們把小號修復,換人在節目中吹奏了這兩支小號。
2011年阿拉伯之春的時候,兩支小號中的銅質小號和很多珍貴文物一起被盜。幸好幾個月後在開羅某個地鐵站發現了一個口袋,裡面有包括被盜小號在內的多件珍貴文物。
難怪很多考古學家認為,文物在地下是最安全的。
5 威爾第會穿越嗎?
「可是,」泉余室友從驚恐中復原:「威爾第為什麼會設計降A調和B調的阿依達小號呢?難道他會穿越?他是向未來穿越了50年?還是乾脆向古代穿越了3000年?」
「威爾第會不會穿越我們確實不知道。」奶奶說著,翻開鋼琴蓋:「但是如果我們看看他《凱旋進行曲》的『上下文』,也許可以從中理出一點音樂上的邏輯。」
「《凱旋進行曲》的前後是《光榮屬於埃及》等幾個宏偉壯觀的合唱唱段,這些唱段是降E調的。這些唱段最後都是落在『多』,也就是降E這個音上。而凱旋進行曲開始的兩個音符是『嗦多』。如果讓『嗦』從降E開始,『多』就自然成了降A,因此《凱旋進行曲》主題的第一遍選為降A調,就非常順理成章。這樣一來,合唱和小號在同一個音(降E)無縫銜接,雖然變了調,但卻毫無突兀之感。」奶奶邊講解,邊在鋼琴上彈給我們聽。
「那麼,把《凱旋進行曲》主題的第二遍選為B調,又有什麼講究呢?」
「調子提高反映出了情緒的提高,但提高多少合適呢?這就需要考慮兩組小號之間在合奏時的和諧,還要考慮與前後的合唱之間的和諧。當我們選擇B調時,兩組小號以及合唱有一個音是重合的,分別是它們各自的『多』,『嗦』,『咪』,這樣就可以確保這幾個樂曲片段毫無違和感地同時存在。」
「嗯,這樣看來,似乎不需要穿越。」泉余室友說。
6 自然長度小號
「爺爺,」珍旭班長問:「您一開始說威爾第最先設想的是用自然長度小號,自然長度小號是什麼呀?」
自然長度小號| By Francisco Pérez
「自然長度小號有時簡稱自然小號。」爺爺解釋道:「顧名思義,這種小號的管道長度是固定的。不像現代小號,可以通過接通閥門,增加整個管道的長度。」
「這種小號看上去很長?」
「是的。阿依達小號以及普通的現代小號管道總長度大約1.4米左右,而同一個調的自然小號就要大約兩倍這個長度。即使盤成三段,號的長度也有將近一米。如果不盤起來,兩米多,將近三米,豎起來比姚明還高,在舞台上確實拉風,但演奏起來實在太不方便了。」
「既然管道長度很長,是不是吹出的音調也低呢?」
「管道長,它的基頻自然低。比如現在的阿依達小號,我們吹奏一個降A音符,頻率是415 Hz,這是它的基頻的4倍頻。而降A調的自然小號,吹奏4倍頻的時候,頻率是這個數的一半,207 Hz,這個聲音也是降A,只不過是低八度的降A。不過,我們可以用自然小號吹奏8倍頻,這時頻率也是 415 Hz。」
「嗯,我有點明白了。普通小號,在中音區域吹奏3、4、5、6倍頻,發出『嗦多咪嗦』這幾個音。」 泉余室友說:「自然小號,在中音區域吹奏6、8、10、12倍頻,這樣也可以得到頻率相同的『嗦多咪嗦』這幾個音。」
「這好像有點繁瑣呀。」我有些疑惑不解:「普通小號吹奏3、4、5、6倍頻,同樣的頻率,用自然小號的6、8、10、12倍頻吹奏,這有什麼好處呢?」
「好處是你多了一個 9 倍頻呀。」爺爺解釋:「這樣你就多了一個『來』音符。」
「哦,9 在 8 和 10 之間,8 是『多』,10 是『咪』,所以 9 是 『來』。這樣,不需要閥門,就可以用自然小號吹出『來』這個音符了。」我似乎懂了,但還是有些沒有完全懂的地方:「可是,《凱旋進行曲》需要『發』,這個音符怎麼吹出來呢?難道是用 11 倍頻?」
「確實,必要的時候的確是要用 11 倍頻的。不過,這個音很不准。」爺爺打開平板電腦,畫了一個表給我們看。
「對於銅管樂器,第 7、11 還有 13 倍頻都是在黑鍵與白鍵縫隙里的音,需要演奏者通過控制嘴唇張緊度等方法,把它的音高調整到合適的音階,有一定的難度。當然了,在《凱旋進行曲》中,『發』這個音符只是很偶然地用了幾處。」
「噢,我明白了。」一直在聽的珍旭班長說:「這裡的邏輯是這樣的:要想用沒有閥門的自然小號,就必須解決如何吹奏『來』和『發』的問題。這樣,就需要使用 6 到 12 倍頻,因此就必須把樂器管道的總長度設計得很長。可是,小號演奏家常有而姚明不常有,於是,威爾第就最終選定了折中的單閥門方案。」
「不過從另一方面講,」我接著說:「單閥門的方案也有好處,比起自然小號,阿依達小號中『發』這個音符可以做得比較准。」
7 先有樂器還是先有作品?
「嗯,好像有些豁然開朗了。不過,我還覺得有點如墮五里煙雲。」泉余室友作深思狀:「到底是先有雞呢,還是先有蛋?我是說,到底是先有樂器呢,還是先有音樂作品?」
我說:「我覺得,大多數的音樂作品都是為現成的樂器寫作的,但是,《凱旋進行曲》與阿依達小號似乎是反過來,先有了作品,再製造樂器。這種情況好像比較少見。」
「不,不算少見。實際上,很多音樂作品往往會創造出一些新樂器。比如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就把大炮變成了樂器。」大家七嘴八舌地聊起來。
「安德森的打字機協奏曲也是一個例子。」
「我還看過一部踢踏舞協奏曲。」
「我上幼兒園的時候,」珍旭班長說:「老師教我們跟著鋼琴旋律扎爆氣球。有的小朋友還嚇哭了。」
「哈哈哈。」爺爺笑道:「當然了,威爾第寫《凱旋進行曲》,更可能是與設計阿依達小號一同構思,交替進行的。」
「為什麼呢?」
「你們注意到了吧,在《凱旋進行曲》里一共只用了六個音符,這是受到單閥門小號限定的。如果樂譜中需要增加一個『啦』或者『西』,就必須增加閥門了。」
「看來,」珍旭班長說:「要懂得威爾第,除了要學音樂,還得懂得銅管樂器的聲學原理。」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開通了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任何形式的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摘編。轉載授權請在「返樸」微信公眾號內聯繫後台。
《返樸》,科學家領航的好科普。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共同出任總編輯,與數十位不同領域一流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一起,與你共同求索。關注《返樸》(微信號:fanpu2019)參與更多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