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後期,我軍在一路高歌猛進的背景下,49年三野卻在小小的金門島上折損近萬人;而短短一年後,四野面臨渡海難度更大的海南戰役,卻比較意外的取得了大勝。這種反差對比似乎有些不合常理,究竟是為什麼呢?
首先,海南戰役我軍投入兵力更多。49年秋季的金門之戰由於情報失准,我軍華野部隊只派出了9000多人作戰,結果3個團登島後才發現,敵我兵力之比竟然在4比1以上,一上來我們就處於絕對劣勢。世界戰史上很少出現攻島部隊人數少於守島一方的案例,本來搶灘傷亡就大,進攻難度遠超過防守,很遺憾在金門出現了這樣明顯的失誤。金門戰役的教訓下,我軍再也沒有吃過渡海的虧,雖然裝備依舊不佳,以木船過海為主,但是1950年跨海進攻海南的兵力總計有2個軍10萬餘人,對比國軍守軍是有優勢的,而這兩個軍還是當時幾乎全軍最強的東野四大王牌中的兩個(40軍和43軍,即主力3縱和6縱),守島國軍哪裡抵抗得了這樣的對手?
第二,海南島上有我軍的有力內應。海南又叫瓊崖,我軍在島上的中央山區地帶常年活動著武裝力量,人數高達2萬人左右,名字就叫瓊崖縱隊,他們也是三大戰役(49年之前解放軍主力基本都在北方)前就在南方活動的少數幾支我軍部隊之一。對於一場登陸戰,作戰目標內部有這樣一支戰力不俗的部隊接應,無論作戰配合還是官兵心理上都有巨大的提升作用。瓊縱加上四野派出的登陸部隊,我軍此戰的總兵力超過12萬人,壓制住了國民黨(敵人建制不滿,守島5個軍才10萬人左右)部隊。
第三,登島部隊作戰準備更充分。金門之戰我軍一共上島了3個團,雖然都隸屬三野第10兵團28軍,但是這些官兵卻並非一個整師(這種情況也是怪異,可見進攻準備的輕敵與無序),最高指揮分別是三個團級建制,互相配合併不緊密。純粹靠想當然,盲目跨海,出發時甚至連潮汐規律都不懂,導致木船皆被敵人擊沉。而半年後四野部隊進攻海南,則是以兩個主力軍的建制行動,出戰前還先派了兩撥先鋒營渡海聯絡,與瓊縱配合占據灘頭,接應主力大部隊行動。可見準備之細緻,充分吸取了金門教訓。有了上面這些因素,雖然海南島有3萬多平方公里,守軍也比金門島多出兩倍以上,卻成功地被我軍攻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RmA5HgBrsvY2_UuLQ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