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大明康熙年制」瓷器,卻被博物館珍藏,專家:這是國寶!

2020-08-26     老吳說文化

原標題:一件「大明康熙年制」瓷器,卻被博物館珍藏,專家:這是國寶!

網上流傳著一張圖片,只要放出來便會引起別人的捧腹大笑,因為在瓷器上寫著「大明康熙年制」六字底款。人們會覺得這造假的也太沒常識了,竟把康熙皇帝給「穿越」到了明朝,實在是搞笑。當然上圖裡的瓷器肯定是假的,這款明顯是P出來的列印體。不過違背常理的是,「大明康熙年制」六字款在歷史上確實存在,且有實物證明。

如今珍藏在南京博物院的一隻小小酒杯,叫青花貫套紋酒盅。它高僅5厘米,口徑8.8厘米,胎身纖薄而堅緻,放在強光之下可見如絲絮般的內部紋理,整個酒杯只有下方描繪出深藍色的貫套紋,簡約而又典雅。儘管因年代久遠杯身有些許地方已經泛黃,但其精緻的工藝還是令人賞心悅目,經多位專家和儀器鑑定,證明它是一件清代官窯無疑。但如果只是這樣一件清代酒杯的話,最多也就是比較值錢的古董,算不上非常罕見。但其底部的六字款識,卻直接讓專家稱其為國寶!

這便是「大明康熙年制」雙圈六字款,它是一件傳世品,能完整地從清代流傳到現在,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明清官窯瓷器出廠前,都要進行嚴格篩選,稍微有一點瑕疵就要全部打碎埋入地下,所以它是怎麼能流出來的,至今仍然是個謎。清代大興文字獄,如果是官窯工匠思念前朝,故意做出來這樣的款識,那麼滅九族是分分鐘的事情,想必工匠也不會傻到這種程度。那麼關於出現這種底款到底是什麼原因?主流猜測有以下幾點。

第一種是康熙「迷信」說,《清史稿》載:「禁鎮戶於瓷器上書寫年號及聖賢字跡,以免破殘。」康熙皇帝8歲就登基,下了這麼個命令不讓瓷器上寫年款,應該是忌諱瓷器易碎,寓意不吉利。後期可以用年款了,但可能會用詞義轉嫁,把大清寫成大明,這樣的話就是「大明碎了」。但此種猜測有個漏洞,清代官窯存世量很大,而且是現代收藏家追捧的高端藏品,如果康熙真的下令借前朝名號造瓷器,應該也有很多傳世品。然而「大明康熙年制」官窯存世極少,除了南京博物院這隻酒杯,還有重慶三峽博物館所藏康熙龍紋盤等寥寥幾件,不然也不會成為國寶了,所以這種猜測有點牽強附會。

康熙皇帝用大明稱呼自己,想想都不太靠譜。而第二種猜測被很多人認可,在清代民間成立了一個很響亮的組織,那便是以反清復明,替天行道,劫富濟貧等作為口號的「天地會」,也叫「洪門」。雖然這個組織屢遭清廷鎮壓,但群眾基礎實在太大,怎麼剿都剿不完,至今他們仍然存在於全世界的華人圈。「大明康熙年制」可能就是「天地會」的人弄到官窯,故意改款來嘲諷清廷的。不過這種猜測還有個漏洞,「天地會」在清代發展到最大規模是在乾隆時期以及之後,那麼為何存世的實物只有「大明康熙年制」官窯,卻不見「大明乾隆年制」或「大明道光年制」呢(只是在傳說中有)?所以這個猜測還有待商榷。

還有一種猜測,在清代中晚期,皇宮管理日漸鬆懈,就發生了很多太監盜寶拿出去賣的事情。東西盜走了,地掩人耳目啊,於是太監便偷偷叫工匠造一些贗品擺在真品原來的位置上。「大明康熙年制」可能就是造假工匠一時疏忽或者乾脆是不滿清朝,故意寫出來的,反正大多數太監也不識字,就這樣一件違背常理的瓷器在混亂中保留至今。不過工匠能把假貨造得和官窯一樣的水平,確實罕見。不管怎麼說,這件瓷器如今藏在南京博物院裡供大家欣賞,至於它出現的真實原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你覺得是哪種原因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MjbKHQBURTf-Dn5Nh6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