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繼位時有兩個弟弟在世,他們為何不用改名?

2021-03-11     勇哥讀史

原標題:乾隆皇帝繼位時有兩個弟弟在世,他們為何不用改名?

1735年8月23日,雍正皇帝病逝。按照雍正皇帝的密詔,他的第四個皇子、24歲的弘曆繼位為帝,是為乾隆皇帝。

雍正皇帝一共生育了10個皇子。除去早夭者,在乾隆皇帝繼位時,還有五阿哥弘晝、六阿哥弘曕。這時候,乾隆皇帝面臨著一個選擇:要不要命弘晝、弘曕改掉自己的名字,以此來避諱乾隆皇帝的名諱?

避諱皇帝的名字,是中國古代的傳統做法。唐太宗李世民當了皇帝後,觀世音改稱為「觀音」,民部改稱為「戶部」。宋太祖趙匡胤當了皇帝後,他的兄弟趙匡義、趙匡美就不能使用「匡」字了,分別改為趙光義、趙廷美。

清朝入關之前,是沒有避諱的做法。清朝入關後,為了緩和矛盾,穩定人心,順治皇帝福臨下詔布恩,特許臣民可不避諱福字:「不可為聯一人,致使天下之人無福。」順治皇帝以身作則,給董鄂妃生育的皇二子取名為福全。父親和兒子的名字都用一個「福」字,這對於中原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

康熙皇帝繼位後,隨著大量接觸中原文化,接受了避諱制度。大家在書寫「玄」字或者「燁」,都要避諱康熙皇帝玄燁的名字,採用另外的寫法。好在順治皇帝給兒子取名比較隨意,康熙皇帝兄弟裡面沒有以「玄」字或者「燁」字取名,不需要避諱。

康熙皇帝按照中原人的習慣,給所有兒子都取名為「胤」字輩。當雍正皇帝胤禛繼位後,明確規定,此後「胤」字就是我一個人專用,任何人包括兄弟都不能使用。於是,雍正皇帝的幾個兄弟紛紛改名為「允」。如胤褆改為允禔、胤礽改為允礽、胤祉改為允祉、胤祺改為允祺、胤禩改為允禩等。只有十三阿哥胤祥從小就與胤禛關係很好,親密無間,當他死後被允許將名字從「允祥」改回「胤祥」。

按照雍正皇帝的做法,乾隆皇帝的兩個弟弟弘晝、弘曕都需要改掉名字。但是,乾隆皇帝不打算這樣做。

乾隆皇帝是雍正皇帝的親生兒子,從小就得到父親的寵愛,又在雍正皇帝的信任下繼承了皇位。可是,乾隆皇帝對父親雍正皇帝的某些做法,如殘酷打擊骨肉兄弟等,是持不同意見的。

當年,「九子奪嫡」太過激烈,幾乎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雍正皇帝奪得帝位後,將所有反對他的兄弟都收拾了一遍,大部分都幽禁至死,導致皇室內部關係極為緊張。乾隆皇帝繼位後,對雍正皇帝的所作所為進行了糾正,行之有效地採取一些辦法來緩和皇室內部的緊張關係,比如將被雍正皇帝長期幽禁的允䄉、允禵等人釋放出來,將在獄中被折磨至死的允禟恢復宗籍身份。乾隆皇帝的這種做法,有助於籠絡人心,緩和矛盾。

因此,為了傳遞出兄弟情深的理念,乾隆皇帝以弘晝、弘曕的名字是康熙皇帝所賜為由,允許他們繼續使用「宏」字。弘晝、弘曕不需要改名,只是在書寫他們的名字時,除了乾隆皇帝外,其餘人都不能寫上最後一筆。這種做法,得到了朝廷內外的一致稱讚。後來,乾隆皇帝對弘晝、弘曕都很倚重和信任。

當然,乾隆皇帝能夠這樣做,也是因為弘晝、弘曕對他的權力構不成威脅。

弘晝是和親王,雖然性格乖張,放蕩不羈,但並不眷戀權位。他早就通過一首《金樽吟》里的「世事無常耽金樽,杯杯台郎醉紅塵。人生難得一知己,推杯換盞話古今」,表達出無意皇權帝位,只想把酒言歡、及時行樂的心跡。弘曕則是乾隆皇帝最小的弟弟,年齡比乾隆皇帝有些皇子都小,乾隆皇帝繼位時他只有2歲,更是構不成什麼威脅。

在乾隆皇帝之後,清朝皇帝還有沒有要兄弟改名字的做法呢?答案是沒有了。因為嘉慶皇帝和道光皇帝為了不麻煩兄弟們改名,自己主動把名字改了。嘉慶皇帝本來名叫「永琰」,繼位後改名為「顒琰」。道光皇帝本來名叫「綿寧」,繼位後改名為「旻寧」。

至於後來的咸豐皇帝、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和末代皇帝溥儀,乾脆取消了兄弟避諱名字的做法,大家都不改名字了。於是,雍正皇帝成了清朝唯一要求兄弟改名字的皇帝。由此也看出了雍正皇帝的刻薄和無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KxLIHgB8MnI47IjcH6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