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安徽省阜陽市,一個小男孩手持水果刀坐在27樓邊緣,想要跳樓。
當消防員和警察到達現場的時候,男孩的雙腿正掛在走道外平台的邊緣,非常危險。
所有人都想辦法勸說男孩,但他始終是一言不發,可以看到孩子的情緒十分低落。
孩子還這麼小,遇到什麼大事了,就想要輕生呢?
原來,這個男孩一直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爸爸媽媽都在外地工作。
前段時間,父母跟他約定好了這次的家長會要來參加的,但到了家長會這天,父母卻並沒有按照約定過來。
孩子因為父母的失信一時想不開,就爬上27樓準備跳樓。
了解了孩子行為原因之後,消防員就讓孩子的父母寫個保證書。
有了父母的保證書,孩子這才慢慢恢復情緒,把刀交給了消防員,安全回到家裡。
幸好經過消防員的努力,男孩最終安全了,但是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值得所有家長反思。
兜媽猜想,除了孩子長期缺少爸爸媽媽的關愛和陪伴以外,爽約的事情恐怕也不是第一次了。
否則孩子為什麼會僅僅因為父母的一次爽約就做出這樣極端的行為呢?
有被父母「放鴿子」經歷的可不止這個男孩一個。
中國新聞網也曾經報道過一則這樣的新聞:
溫嶺有個父親,在學期剛開始的時候就給12歲的女兒許下承諾:只要她期末考試考到90分以上,就帶她去看海。
為了能去看海,孩子特別拚命努力學習,最終期末考試成績出來,全部達到了爸爸媽媽的要求。
孩子就非常高興的去問爸爸媽媽什麼時候帶她去看海,卻被爸爸媽媽一句話給打發了:「天這麼冷,去看什麼海啊!」
孩子覺得太委屈了,就離家出走,結果被民警發現,她嚎啕大哭:
「我爸爸說話不算數,答應我的事情做不到,不講信用,明明說好了期末考好就帶我去看海的……」
網友紛紛留言稱自己也曾有類似的經歷。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經過調查發現,中小學生在最不滿家長的12種行為中,「不守承諾,說話不算數」占了43.6%,高居第一位。
不守信用的父母將會失去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會承諾孩子在某件事做好之後給予相應的獎勵。
想用這樣的方式來激勵孩子達到自己的要求和期望。
可是當孩子真的做好了這件事之後,家長卻說自己忘了或者找各種藉口不兌現諾言。
平時答應孩子的事情,總不放心上,也做不到。
比如,經常會有父母承諾孩子周末帶他去動物園、植物園或遊樂園,卻總因為這事那事去不成。
在孩子哭鬧找自己理論的時候甚至反來責怪孩子不體諒自己,指責孩子不懂事,卻從來不覺得是自己有問題。
父母的爽約行為會讓孩子非常失落,漸漸的會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如果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失信於孩子,那麼他們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也會越來越低。
很多家長,都在理直氣壯地失去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對於家長來說,承諾也許只是隨口一說的一句話。
但是對於孩子來說,爸爸媽媽承諾的話卻代表著鼓勵和愛,代表著他將會為了這一目標努力奮鬥。
如果是因為覺著孩子年齡還小,就經常隨口許下承諾來糊弄他。
父母收穫的將只是那一時短暫的平靜,失去的卻是孩子對自己的信任和尊重。
更為嚴重的是,父母經常不守信用會讓孩子覺得,說話不算數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沒什麼大不了的。
他們就會養成對人對事都隨便敷衍的態度和習慣,甚至會養成愛撒謊的惡習。
父母不守信用,孩子就學不會誠信。
認真對待給孩子許下的每一個承諾
要想孩子尊重和信任自己,要想孩子誠實守信,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
對於無法達成的承諾,就不要給孩子許,一旦開口,就要言出必行。
孩子的成長和好品格的養成比父母一時的安寧重要得多。
《哈佛家訓》里有這樣一則故事:
墨西哥前總統福克斯的父親是個農場主。
有一天,父親覺得自家農場的亭子十分破舊,就準備找工人來把它拆掉。
福克斯問父親:「可以等我從學校放假回來再拆嗎?」
父親同意了,但福克斯上學後,工人們還是很快就把亭子拆了。
福克斯放假回來,看到農場亭子不見了,十分失落和難過。
對父親說:「爸爸,你答應了我等我回來再拆亭子的,你沒有信守承諾。」
父親看了孩子許久,隨後做了一個驚人的舉動。
他把工人找來,按照舊亭子的模樣,請他們在原址重新建了一座亭子。
亭子建好後,父親把孩子叫來,然後對著工人說:「現在,請你們把它拆掉。」
父親重拆了一座亭子,卻在孩子的心裡重新建立了一座名叫「誠信」的亭子。
父親的這一行為,也深深的影響了福克斯一生。
日常生活中,想要實現孩子的承諾比這容易的多,只要父母用心,其實,實現孩子的承諾並不難。
兜媽希望爸爸媽媽們都能像福克斯的父親一樣,嚴肅、認真的對待給孩子許下的每一個承諾,讓孩子成為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Jc8Y24BMH2_cNUge-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