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誌性的米蘭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西歐反坦克飛彈,只有在國際客戶方面,它才被BGM-71型「陶」(TOW)式反坦克飛彈所超越。它服役近50年,出口到40多個國家。
如果它的名字能讓人聯想到義大利首都的風采,那麼值得一提的是,米蘭是法國的縮寫,用通俗的英語,意為飛彈或「步兵反坦克飛彈」。
米蘭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的法德飛彈項目。1972年服役不久,它就成為北約部隊標準化的成功範例。不僅法國、德國、比利時和西班牙軍隊部署了數千人,而且義大利和不久的印度也在根據許可證裝配「米蘭」反坦克飛彈。
法國軍人正在操作「米蘭」反坦克飛彈
法國人對「米蘭」非常慷慨,甚至把它賣給了並不完全與西方結盟的政權,包括埃及、伊拉克、利比亞和敘利亞。它的簡潔和火力很快就為「米蘭」贏得了一個優秀的戰鬥記錄,「米蘭」的戰績在除南極洲以外的每一個大陸都有銷售。總而言之,「米蘭」的客戶名單已經覆蓋了41個國家和至少幾個非國家集團。
準備發射「米蘭」反坦克飛彈
拆卸後的「米蘭」被分為發射管和發射控制站或發射器兩部分,發射管放在一個單獨的箱子裡攜帶,由一個小三腳架和光學傳感器組成。一支兩人的小組可以通過在隱蔽或設防的位置組裝「米蘭」來順利地操作「米蘭」。如果步兵需要對即將到來的坦克採取嚴密的對抗措施,「米蘭」應該在連一級使用。
「米蘭」反坦克飛彈小組在發射時的行動
這就是為什麼它也可以安裝在不同的裝甲車,如潘哈德VBL,VAB裝甲輸送車和AMX-10P IFV。但在非正規部隊的控制下,「米蘭」擅長伏擊敵人的運輸車和裝甲輸送車。
發射瞬間
發射時,飛彈發射出去,發射管向後飛,飛彈旋轉著飛向目標,漂動在視線上方,以繞過任何障礙物。自1984年以來,」米蘭2」更大的彈頭可以擊毀第二代坦克和大多數薄皮車輛。
命中目標!
「米蘭」的戰鬥記錄是無與倫比的,冷戰最後十年的小規模「熱戰」見證了「米蘭」最大的擴散。1980年代,「米蘭」被用於馬島戰爭、安哥拉內戰、黎巴嫩內戰、兩伊戰爭和蘇阿戰爭。
南斯拉夫的崩潰以及由此引發的與波士尼亞和克羅埃西亞的衝突,使得「米蘭」再次被用來對抗東方集團的裝甲部隊。就在2014年,剩餘的"米蘭"飛彈及其發射裝置從德國空運到伊拉克北部。這些是為了庫爾德人武裝人員與伊斯蘭國作戰。庫爾德人發現"米蘭"的靶場非常適合摧毀自殺式炸彈卡車。
從敘利亞的政府倉庫和掩體中繳獲了數不清的"米蘭"。大量錄像顯示,該國內戰中各派系都在使用它。
中東的穆斯林武裝人員也用上了「米蘭」飛彈
"米蘭"的成功鼓舞了許多模仿者,人們相信蘇聯的9K111Fagot (AT-4反坦克飛彈)和9K113Konkurs(AT-5反坦克飛彈)就是基於它。就連中國無處不在的HJ-8紅箭,一個已經發展成為飛彈家族的系統,也複製了「米蘭」某些方面的操作。
據估計,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米蘭」共製造了36萬枚飛彈,作為在全球範圍內獲得空前成功的第二代反坦克飛彈,「米蘭」的製造商歐洲飛彈集團一直在尋求不斷改進。「米蘭」最新的變種是米蘭ER,用於「遠距離」,它可以到達3公里外的目標,並提供更大的穿透力和晝夜瞄準。
發射架和控制裝置在車頂部安裝,隨車配有數枚反坦克飛彈發射筒
車頂安裝有反坦克飛彈發射架
靶場發射車載式「米蘭」反坦克飛彈
車頂安裝有發射架
車頂安裝有發射架
飛彈在前飛,發射筒向後飛
德國「黃鼠狼」步兵戰車上乘員在發射「米蘭」反坦克飛彈,這發射筒摔的!
德國「黃鼠狼」步兵戰車上乘員在發射「米蘭」反坦克飛彈,發射筒向後飛
變型
「米蘭2」。在「米蘭」服役近15年後,一種新的變型在1984年被引入,其特點是一個改進了射擊柱。飛彈連同彈頭被擴大到115毫米用於更大的穿透裝甲。它能穿透550毫米或軋制均勻裝甲。
「米蘭2T」。2T標誌著「米蘭」系統引入了串聯熱彈頭。這是為了對抗在第三代坦克中廣泛使用的爆炸反應裝甲,到20世紀80年代末,這種裝甲已經不受大多數肩扛式反坦克火箭的影響。這枚飛彈卻能穿透爆炸反應裝甲後的880毫米軋制均勻裝甲。
「米蘭3」,在1996年引進「米蘭3」,有更大的125毫米飛彈,有串聯破甲彈彈頭和一個紅外製導系統。
「米蘭ADT」。在2006年歐洲飛彈集團為「米蘭3」引進了一種新的輕型發射控制站,該發射控制站具有集成熱成像,可用於晝/夜操作。南非是「米蘭ADT」的第一個客戶,隨後開發了「米蘭ER」來完成系統,並徹底使「米蘭」現代化。
「米蘭ER」。這是一項歐洲飛彈集團項目,用於現代化「米蘭」反坦克飛彈,具有更大的射程(3公里)以及一個新的ADT發射控制站或發射裝置,帶有晝/夜成像。這種飛彈穿透爆炸反應裝甲後的1000毫米軋制均勻裝甲。」米蘭ER「的發射裝置與」米蘭「早期改型兼容,並且保持一種線導系統,因為這使它能抵抗干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AOF1nIBnkjnB-0zbEj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