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二連三的「技術原因」讓今年這個暑期檔顯得有點寒冷,然而再冷,也有一部片子脫穎而出成為「爆款」——《哪吒之魔童降世》。
上映才兩天,突破4億票房;目前豆瓣8.7。
這是一部主創你可能都叫不出名字的動畫,不出所料創造了奇蹟,有人戲說,這部電影還沒上映,怎麼身邊所有人似乎都看了?
正是靠著上映前口耳相傳的口碑,未映先紅。
從2015年到現在,國產動畫每年都會出一部話題之作,15年《大聖歸來》、16年《大魚海棠》、17年《大護法》,今年這部《哪吒》又燃起「國漫崛起」的期待。
選中哪吒作為題材是一個聰明的決定。
如今已成父母的70後、80後,童年回憶里一定有《哪吒鬧海》。
《哪吒鬧海》,1979
文革結束後的1979年,百廢待興。此時上美廠集合一大批精英集體製造的這部全手繪動畫片,成為幾代人的集體回憶。
導演王樹枕、嚴定憲、徐景達; 美術設計張仃;配音梁正暉,邱岳峰,畢克,富潤生,尚華。個個熠熠生輝,此等陣容難以複製。
《哪吒鬧海》總美術設計張仃
還記得小時候在老電影院裡看到哪吒自殺、剔骨還母,在蓮花里緩緩重生的情節,多少人為之淚目。
四十年過去,《哪吒之魔童降世》如同一次交接,也是一次巨大的改編。
它在1979年經典版《哪吒鬧海》的情節基礎上,將這一神話傳說進行了重新塑造,故事的改編成為了本電影最大的看點。
經典版的故事中,哪吒是三年懷胎所生的肉球,由太乙真人收為徒弟,賜其武器,讓他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神童」。
而這部新版電影將哪吒的屬性先天設定為,申公豹有意破壞下陰差陽錯的魔丸附體。哪吒一出生就成為了世人眼中的妖怪。
魔童如何在眾人的偏見下逆襲,代替神童救民除害這一原法則,成為了故事改編的突破。
因而電影也將經典故事中,大部分人物設定做了從形象到性格的徹底調整,除去哪吒造型上以邪惡微笑的姿態登場外,太乙真人也是坐著豬仔、說著川普的憨胖形象;
40年,兩個太乙真人,一個仙風道骨,一個御豬而行
東海龍宮成為了水底下的一片火海,龍太子敖丙卻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男二號,是同樣背負著,宿命與龍族重任的,自我糾葛式俠氣少年。
敖丙成了偶像男團
可見在眾多人物的變化下,電影的另一重要看點是改編後,對主題的重新立意——哪吒的逆襲通過「雙生宿命論」的結構,來完成自我拯救式英雄道路。
這一點結合動畫製作本身的突破,也許才是觸動觀眾的最大緣由。電影在宣傳中也寫到「本片是首部IMAX 3D國產動畫電影」。它提供了一個信息:國漫的製作水平日漸成熟。
電影中有很多長鏡頭快節奏的打鬥場面,工整的細節處理與對宏大場景的完整呈現,作為一部院線動畫電影的基礎,也是使觀眾的視聽感得到震撼的必要條件;
魔童哪吒在變身時,通過描繪出三頭六臂之下,那份水火不相容,火定吞水的氣勢,才在真正意義上成為了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式頑強對抗命運的影像表現,從而會燃起觀眾,尤其年輕群體的強烈認同。
這部改編版與故事的完整呈現是成功的,它的突破值得觀眾為「國漫」感到激動.
但它是否超越了1979年的電影動畫《哪吒鬧海》,成為所謂的「神作」呢?顯然經典難以超越。
回望《哪吒鬧海》會發現,故事基本是對原神話的忠實呈現,對於現當代觀眾來說,的確有著陳舊記憶一般的存在。
動畫中所有人物都非常傳統,哪吒的正義、太乙真人的慈祥、東海龍王及龍太子敖丙的狡詐邪惡、李靖的中庸,人物形象看起來非常固化。
張仃所設計的李靖人物形象,來源:寶藏動漫資料館
但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在於,動畫整體塑造上,將中國動畫的製作與呈現拔高到了另一維度。
這與當時的幕後製作組、製作體系分不開,實際上《哪吒鬧海》時期正是國產動畫最輝煌的時刻,製作方「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1957年成立,秉持著「中國動畫學派」的概念製作動畫,隨後開啟了當時國產動畫的黃金歲月,在七八十年代推出了大量極富中國特色的動畫作品。
所以《哪吒鬧海》最大特徵正是「對中國審美的高度呈現」。
《哪吒鬧海》法國版海報
相比同時代迪斯尼動畫的美式華麗、手塚治虫派的日式精緻,中國二維動畫別具一格的也許是每一幀畫面的色彩搭配、人物造型及空間建築都充滿了中式韻味;
而畫面中人物的神情,之於迪士尼動畫極具生動的面部特徵;日本早年動畫就能達到對人物空靈的描摹;
《哪吒鬧海》中對哪吒悲憤表情的處理,也突出了中國式 「寫意又寫實」,讓觀眾能真切感受到,從中流露出的強有力內在情緒。
在美學概念與動畫想像的結合下,《哪吒鬧海》極具悲壯美,甚至在當年那幅選送坎城電影節的海報中,就能見證一種「不屈」之堅貞氣勢的強烈感染力,這份二維動畫表達出來的浪漫,正因內在含蓄又濃厚的東方抒情才成為了經典。
如果再說到《哪吒鬧海》台詞,也是極具考究,如李靖初見太乙真人時恭敬說道:「填了一個不成形的小人。」
背後彰顯出李靖當時刻心情複雜的含義,既有喜得子的欣喜,又有對三年才生出來的胎兒的疑惑,還有面對高人時的謙虛謹慎。
它讓李靖這個人物意味深長且帶著中國人的典型,觀眾不會覺得陌生,反而會在神話故事中看到熟悉的面貌。
而就這一點來說其實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短板。
人物的設計和台詞的結合是突顯角色性格的關鍵,電影中人物的台詞不少是以笑料式「網絡段子」構成,看似符合時代語境,但同時又是片面的。
例如面對父母與太乙真人的勸說,哪吒做出無奈的表情,念著大段大段的網絡體對白,難以讓人感受到哪吒真實的情緒,這種問題或多或少讓台詞與動畫人物存在分離,台詞在推動情節發展時,人物內心活動被滯後,作為動畫故事的特色部分很容易造成角色的單薄。
而說到單薄性,故事的推進圍繞主角展開,其他角色的塑造一定程度上也被弱化,例如哪吒的父母,他們對於哪吒的愛是複雜的,這一點來看,2001年港版的《封神榜》中對哪吒與父母關係的處理很深入人性,在大量鋪設中,李靖的大丈夫形象與殷十娘的護子心切,給觀眾帶來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而在新版中,在哪吒與陳塘關所有人的矛盾深化中,父母卻總是在缺席之後進行補充說明,一定程度上顯得角色過於功能化;太乙真人的「醉翁之意」更是如此。
所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作為新推出的院線國產動畫有成功的突破,但也讓人看到了它商業屬性下難以規避的一些問題。
回看近幾年國產動畫進入大眾視野的歷程,會發現觀眾們看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之所以期待,也是因為國漫確實是在不斷成長的。
從2015年《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一經推出受到眾人矚目,在叫好又叫座中,成功改寫了眾人對國漫的認知後,國漫就開啟了逆襲的趨勢。
《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也是通過對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的改編引來第一陣熱議,其畫質上對3D製作的進步也打破了以往國漫的粗糙,奠定了更大的口碑,但動畫故事本身並非創新,故事還是那個故事,一定程度上動畫也扣上了炫技與賣情懷的帽子。
2016年推出《大魚海棠》雖然也是熱議,但因「畫面看似精緻,內容實在牽強」受到詬病,且動畫風格上趨於日漫做派還引起了「抄襲」之嫌,表面是在營造中國古典意蘊之風,但無論台詞還是人物形象、神情動作,對比上海美術電影製片製作的經典,更像是現代技術之下各方借鑑的幻想產物,內里其實缺乏古典氣質之美,敘事上的做作之態也是電影生硬的原因。
2017年的《大護法》一改近幾年國漫追求的精緻日系畫風,以一種漫畫自由式的萌系作派給觀眾新的視覺體驗,其故事內容上的創新才是有所突破的地方。
《大護法》通過動畫形式講述了一個烏托邦色彩濃厚的世界,中二的台詞與人物的蠢萌又極富隱喻,讓很多觀眾看後繼續尋思各種細節與結局的意義,某種程度上較之所謂「不成熟」的畫風,故事能夠引起更多人的解讀也許才會有更多人對「動畫」被限制為「低幼」的改觀;
而對於2018年上映的《大世界》來說,觀眾對動畫改觀的趨勢或許會更明顯。《大世界》的畫風之於前面提到的動畫,寫實又極富作者特色,是少見的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式成人動畫」。
所謂成人動畫,最重要的一點是,動畫不止面向幼兒、未成年,而是以動畫的形式講述更有深度的故事,並因動畫獨有的特色,讓更多人感受到這類電影賦有的魅力與價值。
其實在導演劉建2010年的處女長篇動畫《刺痛我》中就能發現他的作畫特色早已形成。
正因寫實,它讓故事中的事件在完整呈現下發人深思,而動畫特有的誇張也賦予了,黑色幽默的荒誕基底,這樣的動畫是不容忽視的;
然而另一方面,導演劉健基本是獨立完成作畫,浩大工程之下,動畫整體的效果有技術上明顯的短板。這部動畫電影最終的口碑沒能達到預想效果實屬遺憾,不過至少它的出現也給國產動畫提供了「成人式動畫」該有的樣子。
劉健的創作因某種堅持,也讓他的動畫在院線中成為一種冒險式探索。
我們會發現今年1月推出的動畫《白蛇:緣起》依然是對經典IP的改編,最終這部電影的叫好卻不叫座,也說明了觀眾們對動畫電影已經有了一定的警惕心。如果說作畫技術的提高是一大吸引點,那麼對為人熟知的劇情,中規中矩甚至突兀式的呈現,註定會讓觀眾審美疲勞。
所以《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出現,通過對原背景的顛覆,對故事結構的提高,或許才能真正帶給觀眾再一新的認知。
今年的哪吒無法超越經典,卻依然會是國漫的另一個起點。
無論是技術的日趨成熟,還是畫風上的追求,實際上都告訴了所有人一個道理:動畫電影的突圍最終還是勝在動畫想像本身。
這份想像是秉持動畫特色來闡釋唯有二次元世界能達到的豐富,同時也因天馬行空的表現和緊湊的邏輯讓故事更觸動人心,由此才能真正引起觀眾共鳴。
而在《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彩蛋中,也有提及哪吒之後,還會有新的封神榜人物登場。也就是說,封神「宇宙」系列將會被持續推出。現在看來,還不好說這一系列是否會成就國產動畫的又一高峰,但我們離真正的「成人動畫浪潮」還遠嗎?
面對國產動畫逐漸進步的希望之光,再看動畫世界真正的領軍者,會發現跨度還是相當之長。這就像是《哪吒鬧海》與《哪吒之魔童降世》最大的不同:前者是更加追求審美造詣的藝術創作,而後者則是偏向取得商業模式敘事進步的院線產物,目的性的強弱決定了整個電影製作不同的策略。
其實這也使國產動畫走向了另一種思維的困境,這種商業模式的成功迎來熱潮的同時,國內動畫的創作之路是否會因迎合這一趨勢而被一定的限制?但動畫電影本應該像動畫的本質一樣,畫風與創作路徑的特色各異才是造就其繁榮的根本,我們需要哪吒這樣更為成熟的商業作品,也需要更入流的大世界。
這讓人想到了日本動畫界頭號人物庵野秀明在2014年的一個項目。他通過自己的公司GAINAX召集並培養新一代動畫人,讓他們每個團隊都以一個概念為首創作出初步的動畫短篇,最終呈現給觀眾的就是一個長篇合集《日本動畫人博覽會》。
在這部由35部短片構成的片子中,我們能看到各種畫風的動畫短片。有的是成熟的商業院線路子,有的雖然畫風不太精緻,但作者的創作思路已經非常有深度了;還有的片子更以炫目的高水平技術呈現,不僅實驗先鋒又非常吊人胃口。
而這些片子的集合,正意味著一個公司、一群人懷著共同的目的,在做一個全新改變的嘗試,而正真值得人敬佩的的是,在嚴謹的創作態度下,它接受不同的聲音。
作者 西西繆
本文首發於奇遇電影:cinematik
歡迎關注奇遇電影,解鎖更多影視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