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雲江湖」中國的領土神聖不可侵犯,西部在中亞戰略地位重要性

2019-12-12     半杯餿茶

中國西部大自治區,地處中國西北邊陲,占中國國土面積六分之一,邊境線5400多公里,與蒙古、俄羅斯、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和中亞的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等8個國家接壤,扼守中國西大門,是中國同中亞交往的重地,也是維持國家西部穩定不可忽視的重要地區。

近年來,伴隨著大規模的資源勘探和基礎設施建設,該區域已逐步成為中國的能源供應基地和連接中亞的門戶,新疆的穩定對中國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10年5月,喀什經濟特區獲准成立,成為中國第6個經濟特區,這將新疆的戰略地位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中亞,東接中國新疆,北接俄羅斯,西鄰裏海,西南隔伊朗而望波斯灣,位於歐亞大陸結合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早在1904年,英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在其「樞紐區」的概念中,就將中亞確定為樞紐地帶。以中亞地區與中國聯繫最為緊密的區域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為例,上合組織的正式成員國中有四個都位於中亞地區。截至2007年底,上合組織成員國和觀察員國大約擁有世界1/4石油儲量和產量,近一半天然氣儲量和近1/3天然氣產量,近一半煤炭儲量和一多半的煤炭產量,以及50%已探明的鈾礦儲藏量。此外,中亞地區廣袤的土地和5600餘萬的人口,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近年來隨著中亞的復甦,其對中國區域戰略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新疆作為中國與中亞地區唯一接壤的省份,肩負著絕大部分與中亞各國開展合作的任務,新疆的外貿總額中,有80%都與中亞直接相關,領域涉及日用品、農產品、工業原料、能源等各個領域,與中亞的合作對新疆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新疆與中亞地區有著緊密的地域、文化、歷史和民族的聯繫,因此與中亞各國的合作對新疆的穩定也有著特殊的意義。中亞因其獨特的地緣特點和豐富的資源儲量,日益受到世界各大勢力的關注。

「9.11」後,美國打著反恐的口號進駐中亞地區,使得原本就微妙的中亞形式更加複雜。新疆由於其獨特的地緣優勢,其定位就是打造中國同中亞交往的核心區域,如何巧妙地發揮這個優勢,對該區域的發展極為重要。

在此展開對中亞的粗淺認識。研讀中亞在中國對外戰略中的地位,首先要對中亞各國的環境和歷史有所了解。英國學者加文.漢布里認為:「中亞在人類歷史上起到了兩種獨特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矛盾的作用。一方面,由於中亞大部分地區的乾旱以及缺乏交通上的自然憑藉,中亞的主要作用是隔開了周圍的中國、印度、伊朗和俄羅斯等文明。但是,從聯繫方面講,中亞的古代商路,也為中亞周圍的諸文明提供了一條細弱但又綿綿不絕的聯繫渠道。」(〈英〉加文•漢布里主編,吳玉貴譯,《中亞史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年版,第7 頁)

​因此,中亞地區自古以來就起到了「東聯西引,北進南出」的作用。從地理上看,中亞是麥金德口中的「世界島」,是亞歐板塊的心臟。

從歷史上看,亞歷山大帝國、漢朝、唐朝、阿拉伯帝國和蒙古帝國都曾在中亞留下征服的印記;從文化上看,地中海文明、東方文明、伊斯蘭文明等文明在這裡融合、衝突,中亞就是現代國際政治中的東西方結合部。

​中亞,顧名思義即亞洲的中部,大致範圍北至俄羅斯南部邊界,西抵裏海和伏爾加河,南與伊朗、阿富汗邊境相臨,東接中國西北邊疆,原屬蘇聯一部分,蘇聯解體後,五個加盟共和國宣布獨立,分別為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吉爾吉斯和塔吉克。在這五個國家中,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與中國直接接壤,共同邊界長約3300 公里,屬於中國的鄰國。隨著中國的飛速發展,國際社會複雜的鬥爭形勢,以及和平與共同發展的環境中要求中國負起越來越多的國際責任,但是一國所承擔國際責任的大小,與該國的國際地位是成正比的,要求中國多承擔責任,也就等於要求中國有與之匹配的國際地位。中國要成為世界性的大國,就必須成為區域大國,要成為區域大國,就必須有地緣戰略上的依託。

東協示意圖

縱觀中國周邊的地緣戰略格局,東部有美國苦心經營了幾十年的美日韓遏制圈,想出去不容易;南部有東協,雖然有「10+3」機制,但是東協有較強的自主性,加之美日參與,想取得主導權很難。

2009 年11月,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日本高調宣布重返亞洲,東南亞各國又是美國極力拉攏的對象,這也給中國的南部地緣戰略格局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在北部,中國面對的是窮困潦倒的蒙古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大冰原,北向發展的空間和意義很小;

外蒙貧民區景象

西南部的印度,則始終將中國視為主要的戰略敵人。

印度閱兵式一景

如此比較之後可以發現,中國在西部的地緣戰略格局便顯得極其重要了。冷戰結束,前蘇聯解體,使得中亞出現了權利真空。往日各種試圖染指中亞的大國或大國集團,都將目光轉向了這塊兒尚未完全開發,並且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巨大經濟、政治和戰略利益的寶地。尤其是「9.11」事件後,美國借反恐之名滲透中亞,短時間內迅速擴張了自己的勢力範圍。美國的做法觸痛了俄羅斯的神經,作為前蘇聯的主要繼承者,俄羅斯始終將中亞視為自己的南大門,對於美國的進入,俄羅斯主動出擊,利用其手中掌握的中亞經濟一體化組織、集體安全條約以及上海合作組織等區域組織向美國展開反擊。

烏茲別克『安集延事件』影像

​2005年,烏茲別克爆發「安集延事件」,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美國沒有站在一向親近他的烏茲別克政府一邊,反而對烏政府的平叛行動大加指責,美烏關係降至冰點,其他國家由於害怕本國出現類似的事件,也提高了對美國的警惕性。俄羅斯利用這個機會,聯合烏茲別克和其他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向美國施壓,最終迫使美國撤出了在烏茲別克的軍事力量。

然而,曾經有多年,我國西部大區(省)層出不窮的爆恐事件,對其健康發展無疑是有著一定的阻礙作用。雖然,我國政府不斷地進行著打擊,暴恐勢力也有所收斂,但其仍在局部範圍中,積極的活動。僅每年因此而犧牲在反恐戰線上的武警幹警,每每讓人為之扼腕。

西北邊陲滋事不斷。無辜者的鮮血一次次浸透了那片土地。可以想見,暴恐不會消亡,或許只是蟄伏,或許在未來有了「潮濕」的空氣,又會瘋狂,鬥爭也將更加殘酷。

其實,東突行為已經有了相當長的歷史,但經過我國政府過去屢次嚴打,曾有一段時間,其勢力原基本退出了國內。但國際社會上,「亡我之心」不死的國家與組織其卑劣的行為一直在蠢蠢欲動。

這些年,我們對西北邊陲所發生,基本依靠新聞,只有特重大事件,才會曝光多些。但生於安樂死於憂患,應該讓民眾更加關注自己的國土,關注自己的國家尊嚴。鑒於此,數年前,不才以陋筆試著寫了一本以此為背景的軍事小說《反恐精英》(原名《忠誠前傳-雖遠必誅》)。

​但小說畢竟只是小說,事實則更加血腥冷酷。就我國八十年代末期至本世紀初,暴恐組織讓這塊土地重新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

​僅每年因此而犧牲在反恐戰線上的武警幹警,每次都讓人為之扼腕。所以,解決存在的問題,實施實際應對之策,以便在更大程度上發揮該區域的積極影響,這才是『一帶一路』戰略實現的根本意義所在。

目前國內研究中國中亞關係的機構主要有北京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新疆的「中亞研究所」;上海的「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等。主要的學術期刊有《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新疆社會科學》等。這些研究機構和學術期刊基本代表了中國在該領域的最高水準。

國內研究中國中亞合作以及新疆同中亞合作的著作典型的,可參考的有:

趙常慶主編的《中亞五國概論》(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

王沛主編的《中亞五國概況》(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詳細介紹了中亞五國的基本情況;

馬大正、馮錫時主編的《中亞五國史綱》(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趙常慶主編的《十年巨變-中亞和外高加索卷》(東方出版社,2005)詳細介紹了中亞國家的歷史發展。這些作品對中亞的基本情況介紹的比較客觀,也比較全面。

潘志平主編的系列叢書《中亞政局走勢微妙》(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楊恕的《轉型的中亞和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朱成虎主編的《十字路口中亞走向何方》(時事出版社,2007),詳細介紹了中國中亞之間的合作及雙方各自的戰略選擇;

鄭羽主編的《中俄美在中亞:合作與競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詳細分析了中亞地區複雜的政治、安全、經濟、能源合作的情況以及中國在中亞地區的戰略演變過程;

吳宏偉主編的《中亞地區發展與國際合作機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從中亞地區所涉及到的、各種合作機制的視角分析了中亞各國的發展情況和前景,並分析了這些機制對中國參與中亞合作以及制定中亞戰略的影響。這些作品都有各自關注的重點,對中國中亞合作的發展過程以及現存問題分析的也比較全面。

牛汝極主編的《中國西北邊疆》系列研究特輯(科學出版社,2009);

王海燕主編的《經濟合作與發展-中亞五國與中國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從多角度、全方位分析了新疆在中國西北戰略中的地位,以及新疆參與中國中亞合作的各種優勢和重要性。這些著作對新疆在中國中亞合作中的地位進行了分析,但是由於涉及面很廣,所以分析的過程中稍顯單薄。此外,

吳磊的《中國石油安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王家樞的《石油與國家安全》(地震出版社,2001);

徐小傑的《新世紀的油氣地緣政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等著作,專門針對中國中亞的能源合作做了詳細的分析和論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3ni-m4BMH2_cNUg7rU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