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可以打破階級固化,印度卻打不破種姓制度?

2020-07-06   衛星說娛樂

原標題:為什麼中國可以打破階級固化,印度卻打不破種姓制度?

同樣是文明古國,印度的種姓制度聞名已久,且越來越成為阻礙印度發展的因素之一。而在今天的中國,對於類似種姓制度的階級固化,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只要你能在高考中披荊斬棘,且不被冒名頂替,即使家境貧寒也能做出一番事業。然而事實上,古代的中國還是存在等級制度的,只不過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被徹底打破了。

古代中國的階級固化,最成熟的制度要數周朝,靠著嚴格的宗法制度和嫡長子繼承制,周朝建立了天子、卿士、諸侯、大夫、士、國人、奴隸的階級制度。卿士輔佐周天子治理國家,卿大夫輔佐諸侯治理諸侯國,各級制度世襲,終其一生幾乎沒有改變階級的機會,與印度的種姓制度類似。

然而周朝還未結束,這套貴族政治與階級固化就被徹底打破了,來自於東周末期的戰國時代。戰國時代戰爭頻仍,各國都想在戰爭中脫穎而出、兼并領土,就必須用最先進的制度變法圖強。其中山東六國的變法都不徹底,觸動的貴族利益較少且時常更改,變法獲得的好處最多不超過三代君主。

秦國偏居西陲最落後,也變法得最成功、最徹底,無論哪個秦王在位,都嚴格執行商鞅變法的條款。商鞅變法對於打破階級固化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廢除舊世卿世祿制, 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布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商鞅表示要廢除貴族官職世襲制,改用軍功作為獲得爵位的唯一途徑,這對秦國的平民和奴隸階級是十分震撼的,意味著只要上戰場奮勇殺敵,就可以獲得官職、爵位。為了逆天改命,秦國的士兵打仗不要命,被山東六國冠以「虎狼之師」,秦國被稱為「虎狼之國」。

秦國的百姓可以通過戰爭改變命運,因此人人奮勇爭先,可是到了秦朝沒有了戰爭,老百姓再也不能通過戰爭獲得好處就出問題了。修長城、修陵墓、築宮殿等,百姓承擔著沉重的負擔,卻無法得到任何的好處,只好大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揭竿而起,老秦人拼殺獲得的爵位被重新洗牌。

由於中國歷代王朝都要面對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大部分時間內都是有不少常備軍的,所以中國僅靠類似印度種姓制度的貴族兵,是遠遠不夠用的。於是歷代王朝都以軍功、爵位、官職來調動平民參軍,又有科舉制度來保證文官隊伍,所以階級固化在古代中國完全不可行,即便可以短暫施行,也會隨著朝代的覆滅而重新洗牌。

但是印度卻始終無法打破種姓制度,種姓制度分為四大階級,特權階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和貴族;軍政階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吠舍,是普通的雅利安人、商人,主要負責養活前兩個階級;首陀羅,人口最多最低賤,從事繁重的勞動,為其他階級服務。種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創造,統治數量龐大的印度人非常實用,也就沿用至今。

不過印度無法打破種姓制度的原因主要是地理環境,不同於中國歷代都有被入侵的危險,印度自古就很難被入侵。印度北方有全世界最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這種天然屏障在古代大軍完全無法逾越。南亞大陸又三面環海,除非是巔峰時期的大英帝國,其他國家也無法從海上入侵印度。這樣印度也就沒有必要依靠軍功制來調動平民參軍,只保留第二等級的剎帝利足矣。

因此古印度的軍隊不僅數量少,且世襲、戰鬥力不高,堂堂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面對外來入侵的結果只有改朝換代。匈奴人西遷時,一支部族入侵了印度,直接導致笈多王朝的滅亡。唐朝外交家王玄策帶領吐蕃兵、泥婆羅騎兵不到萬人,就打得印度五百八十餘城投降。

現在國家英國來到印度,只有少量的兵力就征服了印度,英國人發現種姓制度很實用,就沒有做出改變,並沿用至今。像中國一樣,平民靠軍功就可以改變階級,這在印度是完全無法想像的。中國古代的戰爭士兵損耗很大,必須依靠平民上戰場保家衛國。而古代印度依靠天然屏障,不需要長期大量備軍,也不需要調動平民。

因此,中國的階級固化在戰國時代,禮崩樂壞、變法圖強之時崩塌瓦解,而印度的種姓制度在印度已經沿用了三千年,至今還在發揮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