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問題,重融資的功能定位
步入2000年以來,A股市場就出現了四輪大熊市行情,而熊市調整的行情卻占據了三分之二的時間。然而,面對牛短熊長的A股市場,導致股市長期走熊的一個關鍵因素,則是股票市場被賦予了特殊的使命,而多年來重融資現象也成為了A股市場的真實寫照。
從當初的國企脫貧解困,到近期的科創板試點註冊制,實際上還是不斷強化了股票市場的重融資需求。從中長期的發展趨勢來看,融資本身屬於重要的功能,而註冊制度也是資本市場走向市場化改革的必要方向。然而,作為一種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發行制度,卻缺乏了充分的配套支持,而在缺乏成熟優勝劣汰功能、上市率與退市率長期處於失衡發展的狀態以及缺乏證券法的加快修訂與完善等舉措的背景下,實際上也容易讓註冊制的落地變了味。
所幸的是,目前只是科創板試點註冊制,而非整個A股市場推行註冊制,這也是一種摸索與試驗。但,註冊制模式的開啟,必須要具備充分的配套準備,否則仍需提防水土不服,變相加劇市場融資壓力的風險。很顯然,對於後續註冊制的落地進程,將會直接影響到A股市場的定位功能,對未來A股市場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比較重要的影響。
第二個問題,股市長期變相造富少數群體
在長期重融資的市場環境下,大量企業通過不同的方式與途徑進入到資本市場之中,有的進入了主板市場,有的進入了創業板市場,而有的進入了新三板市場等。其中,多年來,最具造富效應的,莫過於主板以及中小創業板市場的持續造富現象。
實際上,這些年來,A股市場也通過減持新規升級版等配套措施來減緩限售股的解禁風險,尤其是集中解禁風險。但是,從實際情況下,大股東仍然可以借道花式減持、組合式減持乃至股權質押強行平倉等方式完成變相減持的目的。
本來,在市場步入熊市環境之後,大股東的減持意願應該不高,每個人都希望實現利潤最大化,但為何多年來依舊產生出源源不斷的限售股減持需求呢?歸根到底,一個來自於新股上市的不敗神話,過高的溢價表現大幅增加了大股東及相關受益者的持股利潤,面對逾百倍的估值水平,減持需求也會一下子釋放;另一個則是來自於大股東極低的持股成本,而面對上市後數十倍乃至數百倍的巨額利潤,即使二級市場價格暴跌逾50%,大股東或原始股東都是擁有巨額利潤,而巨大的造富效應也造成了大量企業加快發行上市的步伐。
從鼓勵企業上市的初衷來看,為了企業可以做大做強,拓寬融資渠道,但實際情況下,卻忽略了資本的逐利性,當資本市場形成巨大的造富效應時,上市後大股東往往思考的是減持套現,而並非實幹經營。歸根到底,還是市場土壤的問題,不從暴利環節徵收巨額稅收、不從減持新規上細化規則,最終還是難改股市長期變相造富少數群體的現象,而龐大的限售股堰塞湖壓力,則是當前市場所面臨的最嚴峻問題。
第三個問題,政策環境未能夠有一個明確性的方向指引
作為一個典型的政策市場,A股市場的走勢乃至市場的資金面環境,多容易受到政策環境的變化影響。在實際情況下,當股市政策環境明顯回暖,監管環境略顯放鬆之際,則市場資金很快重新活躍,營造出一個賺錢效應。但是,當市場賺錢效應略有修復之時,反而容易遭遇到政策環境收緊的影響,而對於敏感性非常強的資金而言,經過了幾輪的政策環境變動,反而變得謹慎與小心,而股票市場的政策環境未能夠形成一個明確性的方向指引,則場外資金往往不敢輕舉妄動,保持謹慎小心的態度仍然占據主導地位。
第四個問題,大資金大機構的自律性不足,未能從真正意義上起到引導市場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的作用。
隨著機構投資者的逐漸壯大, A股市場的散戶化比重有逐漸下降的趨勢,這本來屬於股票市場走向成熟的標誌信號。但是,在信息不對稱、持股成本不對稱以及資金不對稱的背景下,A股市場的部分大資金大機構往往缺乏一定的自律性,而作為市場走勢的重要影響力量,大資金大機構理應積極引導價值投資、長期投資,而不是頻繁高拋低吸,或集體抱團取暖某幾家上市公司。由此可見,對於大資金大機構的自律性仍然有待提升,而其積極引導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的作用仍然有待發揮。
第五個問題,投資者保護仍有不少改進與完善的地方
近年來,國內資本市場在投資者保護方面有著不少的努力,但參考海外成熟市場的做法,國內市場在投資者保護的實質性內容上,卻仍顯不足。例如,集體訴訟制度、設立非營利性的證券投資者保護公司、平準基金等。此外,在國內投資者保護方面,最重要的,還是要簡化前置條件的設置、完善民事索賠機制,並從實質性提升投資者的索賠效率。對於近年來熱議的退市常態化問題,實際上還是需要建立在充分投資者保護的基礎之上,否則股市退市率的大幅提升,投資者還是最終的受損者。
或許,對於上述提及的五個問題,會是現階段內投資者最希望解決的問題,這也是中國股票市場走向健康、成熟的關鍵所在。
下一輪牛市的內驅力是什麼?
跟大家聊聊,A股行情,除了資金推動是牛市不變的標籤,還有什麼是必備的條件,現在是否具備?
這個條件,就是股市的內在驅動力。換句話說,股市需要一個由頭來吸引資金進場,否則,外圍資金再充裕,對股市不感興趣,也是白搭。這個內驅力,一要夠新鮮,二要夠強大,二要夠持久。A股歷史上的兩輪大牛市,即2006-2007、2014-2015這兩波大行情,都有這樣的內驅力,或「由頭」。
2006-2007年,內驅力是「股改」——這個概念夠新鮮,制約了A股十幾年的股權分置,終於有了解決辦法,是改革新政;夠強大,因為每家上市公司都會面臨這樣的選擇和機會,給出的對價讓二級市場投資者普遍受益;夠持久,因上市公司眾多,股改進程較長,尋寶、淘寶可以持續下去……故,那波牛市,可稱為「股改牛」。
2014-2015年的牛市,內驅力是「定增」——對每一家公布定增的公司來說,基本屬於「突發利好」,絕對夠新鮮;一般方案出台都會有三五個漲停,利好程度夠強大;各家公司陸續重組轉型,時間夠持久……而所謂的「槓桿牛」、「改革牛」,其實都不準確,真正的動力來自於上市公司的重組轉型——兩三年來至少有上千家公司實施了定增,那波牛市,是「定增牛」。
那麼,下一輪牛市,會是什麼「牛」?從當前環境看,外圍資金不夠充裕是一方面,同時A股本身也缺乏這樣一個內驅力。
會是「國企改革」嗎?這並不是新的概念,這幾年的走勢也告訴大家,國企改革帶給市場的利好程度相對有限,炒作的持續性也較差,難當「內驅力」重擔。
會是「業績驅動」嗎?這跟GDP增速一樣,A股從來沒有因為業績改善而發動過一波牛市(階段性行情除外,比如1996年下半年的績優股行情)。更何況,A股公司經營狀況並不讓人樂觀,真要靠業績驅動,恐怕也是幾年後的事了。
還有什麼能成為內驅力?除了未來新出現的未知因素,現在想得到的,或許只有「周期牛」了。大家還記得否,2007年牛市的後半段,其實是周期股(包括有色、煤炭、鋼鐵、機械、地產、金融等大藍籌)接捧瘋漲,最終形成了沖頂行情。現在,這批周期類股票,還沒有迎來第二個牛市周期——即使在2014-2015年的大行情中,這批股票也只是出現了一波大反彈,並沒有真正走牛。
隨便舉個例子,如雲南銅業,在2007年的周期頂部,最高97.82元,之後最低跌到6.78元,2015年牛市頭部,其最高價僅25.5元,目前僅15.41元——對這類股票來說,2007年之後,第二個牛市周期還沒有到來。而周期類股票的周期往往比較長,一旦再次迎來景氣周期,漲幅會相當可觀。
當然,現在還看不出這類股票有出現新的景氣周期的跡象,但從大方向看,若中國經濟在未來數年內有希望築底回升,周期類行業出現全面的、明顯的復甦過程,那麼A股的「周期牛」倒是有可能出現的。現在雖還不到時候,也許還需要再等上數年時間,但是,機會總是留給有心人的,保持關注、保持耐心沒毛病。
能不能先定個小目標:下輪牛市見頂時,你的資產翻十倍
話不多言,筆者這就告訴你,我們在股市裡,要訂怎樣的目標,然後,我們怎麼實現我們的目標。
本金10萬元以下的投資者,你的目標是100萬。
本金10萬元至50萬元的投資者,你的目標是後面加一個零。
本金50萬至100萬元的投資者,你的目標是500萬。
本金100萬至500萬的投資者,你的目標必須上千萬。
接著,筆者告訴你怎樣實現。
等待熊市見大底,買一隻在行情清淡時,依然能夠閉眼上漲的股票,拿住,一直拿到市場真正啟動前。這個過程大約3年左右,預期收益率至少1倍。
接著,買入券商股,牛市前期漲幅最大,漲速最猛的股票群,翻一到兩倍時賣出。
然後,買入業績不太差,價格不太高,有題材但還沒啟動的所謂「成長股」,拿住,牛市中期這些股票都能至少翻一到兩倍。
最後,買入市值最大,表現最落後的銀行股或保險股。再賺30%至50%,此時大盤見頂。你就可以全身而退了。
朋友們可以自己算一算,一個大周期,10倍很難嗎?何況,10倍的目標沒達到,打個八折,甚至五折也沒問題。
投資很困難,但是,並不複雜。我們的散戶朋友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所有人都把困難的事情想容易了,卻把簡單的事情做複雜了。
稼軒有詞云: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成交量
成交量是最重要的技術信息,它直接反映了市場整體或個股的交投情況。成交量不僅反映了買賣雙方的交易熱情,而且是完全獨立於價格的一個變量,其重要性僅次於價格分析(趨勢分析)。通過研究成交量,發掘出關於市場或個股走勢的信息,進而預測價格變動方向,提高我們的短線實戰能力。
成交量的表現形式:
(1)量價齊升:
這是一種正常的情況。量與價的配合表明市場在「正常」運轉,因此並沒有特別的預測價值。
如果這一原理有效,那麼當成交量還未達到峰值時,我們就可以合理預計,價格至少還將出現一次反彈,進而創下新高。在多頭行情中,成交量的變化通常領先於價格。
(2) 價漲量縮:
這種反常情況表明,當前的反彈力度較弱,價格漲勢恐將難以維持。一般而言,成交量和價格水平之間出現負背離的次數越多,基本的技術走勢就越疲弱。
此外,成交量的峰位之間下降得越快,表明交易熱情越低落,而且一旦買盤力量枯竭,或者賣盤勢力增強,技術面就會變得越發脆弱。一個沒有成交量配合的價格新高,就如同完全喪失了向上動能的價格新高一樣,都代表了後市看跌。
(3)價跌量漲:
價格下跌通常是由於缺少買盤,因此成交量趨於萎縮。這是一種正常的交易狀況,不能為我們提供太多特別的信息。但是,如果出現價跌量漲,便揭示了賣盤力量的增強,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空頭行情很可能更加嚴峻。
成交量放大的同時,價格向下突破價格形態、趨勢線或者移動均線,這是一種反常現象,代表了空頭徵兆,而且進一步確認了趨勢的逆轉。
(4)谷底看漲信號:
在經歷了長期的下跌之後,當價格出現反彈,隨後又再度折返形成第二個谷底,第二個谷底可能略高於或略低於前一個谷底,但如果第二個谷底處的成交量明顯小於前一個谷底處的成交量,就代表了看漲信號。
華爾街有一句名言:「絕不在市場低迷時做空。」這句話用到現在這樣的情形下就再合適不過,低成交量就是對前一個谷底的檢驗,表明做空力量已經衰竭。
(5)震盪出貨:
當市場行情已經持續上揚數月,後市上漲乏力,但成交量卻高居不下,這代表了震盪出貨的空頭信號。
(6) 進貨:
同理,在連續數月的下跌行情之後,市場交投活躍,但價格鮮有變化,這通常是代表買盤正在進貨的多頭信號。
高位低位成交量的股票
高位無量就要拿,拿錯也要拿
高位放量就要跑,跑錯也要跑
低位無量就要等,等錯也要等
低位放量就要跟,跟錯也要跟
成交量出現哪些信號個股不能買入?
放天量過後的個股堅決不買
如果一個股票之前走勢都比較平穩,成交量也相對沒有變化,突然開始放巨量,這樣是非常危險的,股價表現要麼開始橫盤,要麼開始往下。
不排除有繼續上漲的可能,但那是很久以後的事情。碰到這種情況,建議止盈大部分倉位,剩下的拿著看看是否還能往上漲,若是下跌全部賣出。
利好兌現的股票儘量不買
股票市場,有句俗話,叫利好兌現變利空,利空兌現可能就是利好。炒股票,往往是炒預期,一旦預期實現,可能就是功成身退的時候。有時可能還要提前撤退。
在平時的操作中,一旦發現某個股票出利好不大漲,那可能就要小心了,就可以考慮賣出;反之,若出利空,不跌,反而可能就是機會。人人都知道的利好就不是利好,人人都知道的利空也許就不是利空。
成交量選股技巧實戰圖解:
1、隨著成交量遞增股價上漲,這是市場的正常走勢,此種量增價升的關係,表明股價後市有望繼續上漲。
2、築底兩重,厚禮相送。當大盤和個股都經歷長時間下跌之後,出現了企穩跡象,日K線形成了雙重底的形態,底捕的右側已經開始放量,一旦突破了頸線位,投資者此時可大膽買入。
3、頭肩倒立,大漲可期。大盤和個股經歷長時間下跌之後,出現企穩跡象,日K線形成了頭肩底的形態,而且右肩部位已經開始放量,並突破了頸線位,此時可大膽買入。
成交量「三買」
A、橫盤式平台突破型
這是平台突破的最常見一種方式,此時一般我們要求量能的放出應該是在建立平台的時候放出,而建立平台後應該以縮量方式運行,此時的量能平台突破就是有效和有力度的。
B、強勢橫盤調整突破型
強勢的股票經過一段放量上攻後,會出現短暫的調整,此時的調整周期短,幅度小,此時出現的量能再次突破,將是強勢追漲的又一介入點。
C、反轉量能突破型
在我的概念裡面,平台突破不僅僅局限於一段時間的橫盤,而一天的放量,同樣可以出現量能突破,此時狙擊同樣可以達到較好的贏利。
此種量能反轉型就是值得我們期待的一種暴漲贏利模式。當然,要把握此種量能突破型的難度也非常高,這裡我們再重點說說這種量能反轉型。
由於此時的量能突破在K線形態上並不屬於橫盤狀態,僅僅是一天行情的量能平台突破,在突破時就有兩種方式突破:縮量和放量。突破前期反轉量能,如果呈現縮量狀態,則表示第二天參與到量能博弈的多空雙方都開始減小了,此時應該表示的是昨日參與的博弈多頭已經能很好的控制盤面了。此時的個股一般具備波段行情,而不是井噴反轉行情。
由於井噴行情運行時間短,所以必須短期內快速發現行情,並捕捉它,才能贏取快速行情!此時我們一般是當第一天放出量能後,在第二天必須繼續放量,如果出現縮量情況,則縮量調整時間不能超過2個交易日,此時的放量突破則會出現井噴性質。
此時的井噴量能平台突破,大部分情況下都要後量超前量。由於量能的不斷放大,新的博弈資金不斷介入,從而才能掀起主升浪潮,而真正的主力才能全身而退。
從井噴行情的總結來看,啟動初期一般均以大陽線的方式進行拉升,主要目的就是要快速的擺脫各種壓力位,從而造成形式上的突破,才有進行井噴的基礎。所以追擊這樣的井噴行情,一般要求高位追入,拉大陽線後(我認為7%的漲幅為單日大陽線)再介入,才能保證此時的拉升為井噴行情,而此時的最高介入,我們仍可以收穫後面快速而有力的超級上漲行情。
散戶炒股如何才能穩賺不賠!
我們之所以有低風險、高收益的想法,是因為我們大部分人仍然是「初生牛犢」,沒有弄清楚股市的規律,也沒有弄清楚交易的規律。為了弄清楚這些,我們需要引用到一組股市名詞,即左側交易和右側交易。
一、什麼是左側交易,什麼是右側交易
在股價下跌途中,如果底部沒有明顯確立就去博弈抄底,這叫左側交易;如果底部已經明顯確立,順勢買入,這叫右側交易。比如說,一隻股票從10元跌到6元的時候,我們就賭它會在6元見底,於是在6元買入,這叫左側交易;而如果股價繼續下跌,從6元跌到了5元,然後又從5元反彈到6元,我們判斷這隻股票的趨勢已經走好了,這個時候買入,叫右側交易。
同樣的,在股價上漲途中,如果頂部沒有明顯確立就去賭它見頂,這叫左側交易;如果頂部已經明顯確立,順勢賣出,這叫右側交易。比如說,一隻股票從5元漲到9元的時候,我們賭它在9元見頂,於是在9元賣出,這叫左側交易;而如果股價繼續上漲,從9元漲到了10元,然後又從10元回落到9元,這個時候賣出,叫右側交易。
二、淺析左側交易與右側交易
圖1-1 左側交易與右側交易
如圖1-1所示,左側交易追求的是高拋低吸,右側交易追求的是追漲殺跌。無論是從圖形中還是從字面上,我們都可以粗略地體會到,高拋和低吸是逆勢而為,雖然先人一步,但多少帶有點「孤注一擲」的色彩;追漲和殺跌則是順勢而為,雖然相對比較安全,但多少有點「慢人一步」的感覺。
正如本章開頭部分所描述的,左側交易可以讓我們買在最低、賣在最高,但需要承擔很大的風險,因為股價很可能會在我們買入之後繼續大跌,在我們賣出之後繼續大漲,釀成「買在山腰,賣在山坡」的悲劇;而右側交易相對比較安全,但是必須要錯過底部位置和頂部位置,很可能一條魚並不大,舍掉魚頭和魚尾,可以吃的魚身就所剩無幾了。
左側交易與右側交易的特徵對比如表1-1所示。
表1-1 左側交易與右側交易的特徵對比。
如果你也在潛心研究股市,不妨關注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股海戰艦(yk66009),了解更多更多財經資訊、經驗技巧和操作策略和強勢牛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