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門引·春思
宋代 張先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樓頭畫角風吹醒。入夜重門靜。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鞦韆影。
譯 文
天氣剛剛變暖,時而還透著微寒。一整天風雨交加,直到傍晚方才停止。時近清明,庭院裡空空蕩蕩,寂寞無聲。對著落花醉酒酣飲,這傷心病痛像去年一般情境。
晚風吹送譙樓畫角將我驚醒,入夜後重門緊閉庭院更加寧靜。正心煩意亂、心緒不寧時,哪裡還能再忍受溶溶月光,隔牆送來少女盪鞦韆的倩影。
注 釋
1·乍暖:天氣驟然暖和起來。
2·庭軒:庭院和走廊。
3·清明:節氣名,約在每年公曆4月5日前後。
4·中酒:喝醉了酒。
5·去年病:指去年喝醉了酒,即中酒。
6·樓頭畫角:指譙樓(城門上的望樓)上的畫角。畫角,繪有彩畫的軍中號角,多以竹木或皮革製成。
7·重門:一道道門戶。
賞 析
這是一首傷春懷舊之作,整首詞從觸覺、聽覺、視覺等方面寫作者對春天的獨特感受。
上闋是傷春,春盡花殘,令人憂傷;下闋是懷舊,縈懷往事,竟與鞦韆有關,引人遐思,是神來之筆。全詞情景交融,含蓄委婉,意味雋永,充分體現了詞藝術上的含蓄和韻味。
上片起首兩句,寫詞人對春日裡天氣頻繁變化的感受。「乍暖」,見出是由春寒忽然變暖。「還」字一轉,引出又一次變化:風雨忽來,輕冷襲人。輕寒的風雨,一直到晚才止住了。
詞人感觸之敏銳,不但體現對天氣變化的頻繁上,更體現天氣每次變化的精確上。天暖之感為「乍」;天冷之感為「輕」;風雨之定為「方」。遣詞精細確切,暗切微妙人情。
「庭軒」一句,由天氣轉寫現境,並點出清明這一氣候變化多端的特定時節。至此,這「寂寞」之感就進而屬於內心的感受了。歇拍二句,層層逼出主題:春已遲暮,花已凋零,自然界的變遷,象喻著人事的滄桑,美好事物的破滅,種下了心靈的病根。
此病無藥可治,唯有借酒澆愁而已,但醉了酒,失去理性的自製,只會加重心頭的愁恨。更使人感觸的是這樣的經驗已不是頭一遭。前一年如此,這一年也不例外,「又是去年病」點明詞旨。
過片承醉酒之後而來。「樓頭畫角風吹醒」,兼寫兩種感覺。悽厲的角聲,輕冷的晚風,使酣醉的人清醒過來。黃蓼園評云:「角聲而曰風吹醒,醒字極尖刻。」